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案设计
展开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 识 导 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 挑战自我
新 知 预 习
一、成土因素
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 ,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 、 、 、地形和时间等,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①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 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的 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性质。
②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 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 10 ℃,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 含量趋于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 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 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 的土壤。
二、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 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 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 、淋溶层、淀积层、 和母岩层。
3.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 为主。
4.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5.淋溶层是由于 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 含量低,色泽较淡。
6.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7.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 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助 学 助 记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 探究重点
探究点一 成土因素
核心归纳
1.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概念: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影响可用下面的图示进行记忆和理解。
2.气候
(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说明】 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例如,东北平原地区,由于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3.生物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1)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2)生物对土壤有机质积累的影响
4.地形
(1)海拔与土壤: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坡度、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坡度陡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较快,土壤薄平地:地表疏松物质侵蚀较慢,土壤深厚
坡向阳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多,温度状况较好,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阴坡:接受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应用体验
[2022·重庆八中高一期末]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成土因素,最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母质
C.地形和生物 D.气候和生物
2.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 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慢 D.岩石风化速度快
[2022·广东实验中学高一期末]水稻土是水田中肥沃的土壤。如图是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梯田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4.该地原始土壤的特点( )
A.土质疏松 B.水分少
C.空气多 D.有机质少
探究点二 土壤剖面
核心归纳
1.土层的主要类型
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如下表所示。
2.森林土壤剖面
(1)典型特征: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2)棕壤与红壤的比较
3.草原土壤剖面
(1)典型特征: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
(2)黑土和黑钙土的比较
应用体验
[2022·山西怀仁高一期末]读“某地森林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 )
A.有机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淋溶层、母质层、母岩层
B.有机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C.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D.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腐殖质层、母质层、母岩层
2.图中甲层颜色较浅,是因为( )
A.有机层多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多
C.母岩层风化碎屑物多
D.腐殖质层枯枝落叶多
[2022·江西高一期末]下图为不同地点地表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3~4题。
3.四地中土壤发育程度最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④地的剖面图中,若探究“质地黏重、紧实”的特征,需要在(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成土母质层
第三步·课堂达标检测——即时训练 巩固落实
[2022·河南信阳高一期末]贵州省思南县土壤类型以黄壤分布最广,全县范围内土壤硒含量高于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思南县黄壤广泛发育的环境条件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2.影响思南县土壤硒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生物
C.地形 D.成土母质
[2022·辽宁高一阶段练习]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生物
C.降水 D.地貌
4.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5.[2022·新疆乌苏市高一阶段练习]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 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 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近几年,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地,面临黑土肥力下降、黑土土层变薄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请提出你宝贵的建议。
[教材探究·活动点拨]
教材第121页 探究
1.当地土壤为富硒土壤,加上寻乌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使得当地出产的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故在农耕时代吸引山外百姓迁移至此。
2.当地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将周围山地中的硒元素运送至地势较低的山间盆地,最终形成富硒土壤。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人类活动等。
教材第125页 活动
1.没道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由于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强,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要深厚,但热带地区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2.黄河三角洲冲积土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形成的寒漠土发育程度差;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挟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形成的,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发育程度较好。
3.(1)生物与气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成土过程产生综合作用。例如,我国东北地区四季分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地上和地下均有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肥沃的黑土。
(2)道库恰耶夫没有考虑人类活动这一因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影响是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消极影响是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教材第127页 活动
1.(1)大致呈环状分布,垂直差异明显。沿海平原、低地主要分布砖红壤、燥红土和水稻土;中南部山地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分布着赤红壤和黄壤。
(2)海南岛的西南部属于中部山地的背风坡,故该地区夏季具有气温高、酷热期长、降水少、蒸发量大、旱季长的特点。在高温干燥的特殊气候条件下,植被为稀树草原或稀树灌丛草原。
(3)海南岛中部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山地对夏季风有抬升作用,多云雾天气,降水较多,热量条件相对较差,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发育有亚热带土壤。
2.(1)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气温较高,年降水量大,但季节变化大,分旱雨两季。
(2)培地茅生长茂密,根系发达且集中在土壤表层,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质,疏松表层土壤,进而改良泥岩地区的土壤。
3.(1)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通过水热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
(2)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
欣赏方法略。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一、
1.肥力
2.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 人类活动 风化物 初始 物理 化学 水热 1~2倍 有机质
3.有机质 最活跃
4.垂直 深厚 深厚
二、
1.纵断 平行展布
2.腐殖质层 母质层
3.有机质
5.淋溶 有机质
6.淀积层
7.形成发育
探究点一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的成土母质来源于岩石形成的风化物,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热量,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D正确。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不会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特征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A、B、C错误。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积累多,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温度高,生物残体分解快,陡坡和缓坡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坡度对风化作用影响小,陡坡缓坡的岩石风化速度差异不大,D错误。
答案:1.D 2.B
3~4.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水稻土是在长期栽培水稻,灌溉浸淹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人们年复一年地在土壤上进行泡水耕耘,排水晒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使土壤耕作层具有一种特殊的软糊度,有利于水稻根须的发展。因此影响水稻土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人类活动。第4题,南方某低山丘陵区的原始土壤为红壤,土质黏重,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少,呈酸性,D正确,A、B、C错误。
答案:3.D 4.D
探究点二
应用体验
1~2.解析:第1题,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明显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位于地表;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位于有机层之下;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流失的土层,位于腐殖质层之下;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土层,位于淋溶层之下;母质层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位于淀积层之下;母岩层是坚硬的岩石,是土壤最下部的层次。从地面垂直向下土壤垂直分层顺序正确的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C选项正确,排除其他选项。第2题,图中甲层是淋溶层,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对淋溶层颜色影响不大,A选项错误。图中甲层是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该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B选项正确。母岩层位于土壤最下部,对淋溶层颜色影响不大,C选项错误。有机层枯枝落叶多,D错误。
答案:1.C 2.B
3~4.解析:第3题,土壤的发生起始于母岩的风化过程,坚硬的裸露母岩在日积月累的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接下来,这些成土母质在微生物和低等植物的作用下逐渐演变为原始的土壤,然后再经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熟化形成成熟土壤。①地表层为岩石风化破碎,成土母质还没有形成,故其土壤发育程度最差。A正确,B、C、D错误。第4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土体较为疏松,有良好结构,A错误。淋溶层是在土壤剖面中由水分淋溶作用所形成的土层。因淋溶作用使这一层内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含量减少,质地较松,酸性,肥力较低,B错误。淋溶层中溶解于水的物质随水向下运动到淀积层后淀积、积累,造成淀积层质地黏重、紧实,C正确。母质层对于土壤肥力的形成发育有着密切的影响。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骨架”,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最初来源,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D错误。
答案:3.A 4.C
课堂达标检测
1~2.解析:第1题,贵州省思南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黄壤一般发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环境中,C正确,A、B、D错误。第2题,土壤中的矿质元素主要来自成土母质,D正确,气候、生物、地形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一般不会影响土壤中的矿质元素,A、B、C错误。
答案:1.C 2.D
3~4.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可判断出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是动物以及植物等生物因素,B项正确。成土母质、降水、地貌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关系不大,A、C、D项错误。第4题,图a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由材料“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可以判断出,甲为湿润地区,丙为半干旱地区,乙为干旱地区。森林一般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带,可判断出甲能代表森林地区土壤发育情况;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森林植被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而草原植被根系也可提供有机质,因此可判断出Ⅰ代表草原地区土壤,Ⅱ代表森林地区土壤,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3.B 4.B
5.解析: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①是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②在成土母质上面,表示绿色植物从成土母质中吸收矿物质。第(2)题,根据所学,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植物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生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第(3)题,根据所学可知,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降水来实现的,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并转化成大量腐殖质累积于土体上部,形成土质肥沃的黑土。第(4)题,针对黑土肥力下降问题,可以增施有机肥;注意用地养地、合理轮作;针对黑土土层变薄的问题,可以注意平整土地;合理耕作,沿等高线种植;对地形较陡的坡地宜营造防护林带,治坡治沟,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物质基础 有机质
(3)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4)增施有机肥;作物轮作;平整土地;合理耕作,沿等高线种植;地形较陡的坡地可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
名称
特征
有机层
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
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棕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下
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
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类型
发育环境
剖面特征
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
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黑钙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
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学案设计,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最新课标要求,情境探究,学以致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导学案,共1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节 植被学案设计,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植被与环境,森林,草原与荒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