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教案
展开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主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五章第二节内容,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以及土壤剖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说明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阶段,裸露岩石风化——形成成土母质,释放矿物养分;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形成原始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累积;高等植物着生——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丰富并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对土壤剖面进行了剖析,土壤剖面一般有三个主要类型: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思考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了解不同土壤的肥力成员,体现综合思维。
1、人地协调观:知道土壤是由岩石变化而成的。知道空气、水份、植物、动物等是土壤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原因。知道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陆地的表层。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3.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了解土壤类型和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产生亲近和探究的欲望。
1、知道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了解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层结构。
多媒体教学平台、有关土壤形成原因的课件或动画、文字资料。
[导入新课]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置意图 |
问题引入 与 新课讲解 | 老百姓常说:万物土中生。生物的生长要靠土壤来提供生存的场所,提供养分和水分等。所以,土壤在陆地环境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 | 结合以往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回答问题。
| 通过讲解土壤的概念和作用,学生了解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为后面土壤的学习做好铺垫。 |
实践操作 与 分享交流 | 分别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成土因素划分,指导学生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
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提出土壤形成因素并且要注意时间因素。
但要注意的是,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流水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在成土过程中,还有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其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 对应的那种土壤形成因素,阅读书上相关内容
说明本组这种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感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思想。 | 学生通过资料,加深了解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同时通过教师指导、点拨,梳理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提升地理实践力。 |
归纳总结 | 板书梳理总结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 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知识,并按板书进行记录。 | 总结概括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
新课讲解 | 讲解: 土壤剖面,是指地表至母质(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在土壤剖面之内有明显分异的层叫土层,土 层一般有三个主要类型: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在正常情况下,物质淋溶层区别于有机质积聚层的主要标志是有机质含量较低,颜色较淡。心土层是发育不足的土壤,其中有含丰富黏土矿物的次土层,许多次土层有一个积累带,含有从表土层中清洗和过滤出的溶解物质。底土层直接位于基岩之上,包括被风化的母岩。 | 听教师讲解后,理解并记录在学案上。 | 学习土壤剖面的概念,了解土层垂直序列 |
新课讲解 与 对比分析 和 梳理小结 | 1.讲解森林土壤并提问: 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半部广大地区,西部山地的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提问1:我们如何通过土壤剖面的腐殖质层的分布状况,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植被状况和气候条件。 梳理答案: 土壤腐殖质层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的为森林植被下土壤,说明此区域为湿润或半湿润地区。再根据腐殖质层的厚度区分,一般腐殖质层薄或少, 肥力较低的土壤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层较厚,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是在气温较低,降水不很多的半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 2.讲解草原土壤并提问: 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可见,土壤中有钙积层可以来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比较干旱。 提问2:如何根据有机质、腐殖质的多少状况和有无钙积层,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草原植被和降水多少的状况? 梳理答案: 土壤中有钙积层可以来判断这种土壤形成因素中的气候比较干旱。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的为草原植被下土壤,说明此区域为干旱或半干旱地区。腐殖质层厚度较大,土层呈弱碱性反应,说明是在降水稍多的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森林草原或典型草原植被下形成的;腐殖质层厚度较薄且少的,土壤呈碱性反应,说明是在降水少的半干旱边缘地区或干旱地区气候条件下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植被下形成的。 | 1.结合旅游等野外经历和生活体验,思考、回答问题。 2.听教师讲解后,理解并记录在学案上。 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思 考 ↓ 回 答 ↓ 听点评、讲解,梳理思路 ↓ 在学案上记录,为提升综合 分析能力积累知识和经验 ↓ 继续练习 3.学生做填表练习,通过两种土壤剖面进行土壤形成因素的对比
| 学生通过运用土壤剖面标本反向印证和综合分析某区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
归纳总结 | 由上述几组对比可知,通过土壤剖面了解土壤状况,我们就可以通过这面反映自然地理环境的镜子综合分析出不同的土壤源自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乃至人类活动。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 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知识,回答并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把答案写在你的学案上。 | 让学生理解并梳理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单元目标,教学设计,观察土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