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学案
展开学习内容
04、
古代诗歌四首
第 1 学时
学习目标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 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
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欣赏诗歌《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难点:能简要分析诗歌的思想、语言和艺术的美。
导
学
过
程
自主空间
一、自学
请给加点字注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反复诵读四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 声韵美。
查找前两首诗的写作背景; 二、交流
1.说说《观沧海》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 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 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曾历任大将军、 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2.师范读,生跟读。
3.分析内容
⑴分析字义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观,看,统领全篇。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洪,大。
行,运行。若,如同。
星汉,银河。志,理想。
⑵内容
诗的前两句写什么?最后两句是写什么?中间十句写了什么? 叙事合乐时所加,与正文内容无关写景
写景部分采用 手法,勾画了汹涌的 ,耸立海中的 ,岛上繁茂的 ,给人以如画的感觉。
“日月之行”四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想象、夸张)写出了观沧海时的什么感受?
D、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博大的胸襟。4.总结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先突出写大海的碣石山高高耸立,节令虽是晚秋,山上却生机盎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吹来,林呼山唤,草木共鸣;海中的波涛呼啸翻腾,上欲接天,风助浪势,浪壮风色。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壮美的海山秋色图,敏锐的观察,开阔的视野,,统揽全局的谋篇,显示出作者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学识。
写完眼前的山海,诗人虚走一笔,把不同时空段内沧海托举日月星汉的壮丽景象切换过来,使这海山秋色图平添出一股浩荡磅礴的气势。 这是诗人英武壮阔胸怀的进一步拓展。太阳、月亮给人类送来温暖和光 明,是诗人拯救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一统天下宏大政治抱负的真切比 拟;灿烂的银河则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
说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诗人王昌龄于天宝 8 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 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分析内容,探讨问题:
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 。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 心情?
——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 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
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全), 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
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 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想;
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 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
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 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同时具备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
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
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 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 在。而且也寓指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7.拓展思考:
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 种浪漫的情怀?
后两句。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 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
(浪漫和浪漫主义: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浪漫主义:运用想象 和夸张的手法塑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
三、反馈
读《观沧海》,完成文后问题。
这首《观沧海》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 ②以.观沧海 ③水何.澹澹 ④山岛竦. 峙.⑤星.汉.灿烂 ⑥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
⑧歌.以咏志
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 及观察的对象。()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 势。()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 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5.对这首诗理解做个最佳抉择()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文后问题。
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反思
学习内容
04、古代诗歌四首第 2 学时
学习目标
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学习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字里行间的乡愁。难点: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导学过程
自主空间
一、自学
背诵这四首诗;
品味诗中名句或赏析其中的重点词语。
积累元曲文体知识二、交流
说说《次北固山下》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印证了“人以诗传”的道理。
朗读明义:
学生自由朗读,听老师范读,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
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 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 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 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研读与赏析: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 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 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 景交融写作手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 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 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 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请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 理解这种乡愁的?
(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5.小结诗歌主题:
6.说说《天净沙 秋思》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
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杂剧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
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 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7.划分节奏,配乐朗读小令 3 遍:
8.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点拨:这首曲前三句都是名词(词组)并列,一个名词(词组)就是一个景物。后两句描绘的西下夕阳和行进在天涯路上的断肠人,共同形成了一幅萧索荒凉的深秋晚景图。特别是枯、老、昏、古、西、瘦、夕、 断肠等词语的修饰作用,增添了景致的荒凉、凄楚,浑天黄日下,无不令人寸断肝肠。“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恬淡美景,用在此处却成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更反衬出断肠人无家可归的凄苦心情。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点拨:“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全曲点睛之笔,抒写了天涯 沦落人的孤寂、凄苦之情。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 会意义。
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点拨:作者是寄情于物,通过漓淋尽致的刻画物象,描绘有形可感的深 秋色彩,借具体生动的物象表达了无形抽象的凄苦心情,从而达到情景 相通、情景交融。
三、反馈
(一)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习题:
“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 宽阔博大的胸襟。
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 怅之情。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 却使他留名青史。
(二)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习题: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 。天净沙是 ,秋思是散曲的 。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 家。他与 、 、 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 最能触发旅人( 游子) 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 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 愁绪。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 地方”。
答案:(一)1. 停泊,停留2、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客路行舟4、潮平两岸阔5、D
学习反思
涯
4.A
断肠人在天
人家
古道
昏鸦
西风
老树
3.枯藤
秋思之祖
朴
白
关汉卿王实甫
散曲
戏曲
元
2 . 马致远
题目
(二)1.小令曲牌名
人教部编版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学案,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探究,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探究方法,方法活用,片段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综合与测试导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知识链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18 狼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18 狼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课前先学,预习展示,课堂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