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3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3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之间的换算关系。
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
3.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及其格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单位的使用。
(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难点:
(1)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
(2)化学计算中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物质的量的相关概念,我们先来一起回想一下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新课讲授
[投影]
[教师活动]老师引导学生们由此图总结出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并填空。
[师]有关化学方程式,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在中学化学中,化学计量数实际上就是化学方程式(包括离子方程式)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在初中化学中,通常将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叫做系数。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构成物质的粒子与物质的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做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是否也遵循一定的关系呢?能不能把物质的量也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呢?
[讲解]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这就是化学计量数的关系。例如:
[师]我们以H2和O2的反应为例,化学问题我们习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虑,先从宏观(质量关系)引入,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质量之比 4g : 32g : 36g
物质的量之比 2ml : 1ml : 2ml
[师]下面再从微观角度来分析一下,大家跟老师一起来填写一下。
[投影]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粒子数之比 2 : 1 : 2
扩大6.02×1023倍 2×6.02×1023 : 6.02×1023 : 2×6.02×1023
[总结]由上述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各气体的体积之比。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化学方程式意义的已有认知出发,结合物质的量及相关物质的量之间的换算理解“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后续应用物质的量进行计算奠定基础。
[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物质之间的反应是粒子之间按一定数目进行的。化学方程式中怎样体现出了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对相同状况下的气体又等于各物质的体积之比。
[思考]如果某一反应中两种反应物的量都已给出,如何根据反应物的量进行生成物的计算?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回答:如果两种反应物的量都已给出。此时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二是两种反应物不是恰好完全反应。前者依据任意一种反应物的量可计算生成物的量。对于后者,这时就首先确定哪种反应物的量是过量的,然后根据不足量的物质,即完全反应的物质的量进行有关计算。
[师]由刚刚的讨论,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题的解题步骤。
[投影]展示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类的解题步骤。
1.“审”:审清题目条件和题目要求
2.“设”:设出的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并且不带单位。
3.“写”:依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4.“标”: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面标出已知物质和所求物质有关物理量的关系,并代入已知量和未知量。比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可先化简。
5.“列”:将有关的几个量列出比例式。
6.“解”:根据上述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7.“答”:根据题目要求简明地写出答案。
[师]那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有哪些常用的方法呢?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并总结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常用的方法
(1)关系式法:
当已知物和未知物之间是靠多个反应联系时,只需直接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就可求解未知量。例如,把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到足量澄清石灰水中,求生成沉淀的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eq \(=====,\s\up17(高温))2Fe+3CO2
CO2+Ca(OH)2===CaCO3↓+H2O
得关系式:3CO-3CO2-3CaCO3即CO-CaCO3利用两者之间的质量关系或物质的量关系进行求解。
(2)守恒法:
守恒关系有:质量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
①质量守恒即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守恒或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②电子得失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③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
(3)差量法:差量法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书写规范: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的意义各不相同。如“M”表示摩尔质量,而“m”表示质量,“N”表示微粒数,而“n”表示物质的量。
(2)符号规范
①设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且要注明物质(或粒子)的符号。如设参加反应HCl溶液的体积为V[HCl(aq)]。
②各物理量及单位、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如已知NaOH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求NaOH溶液的质量时就写成:m(NaOH)=c(NaOH)×V[NaOH(aq)]×M(NaOH)。
(3)单位规范:把已知量代入计算式中计算时都要带单位且单位要统一。
【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内容主要是围绕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应用,同学们自主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框架,在总结归纳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板书】
3.2.2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计算公式
二、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三、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类题的解题步骤
“审”、“设”、“写”、“标”、“列”、“解”、“答”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进行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及公式,摩尔质量,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物质的量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推进新课,课堂小结,课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