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展开作者档案
人物颂歌
大智大勇的烛之武
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
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平,饱受冷落几十载,大半生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背景探寻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第一次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第二次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也没有感动晋国。
其二,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意愿,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成为必然了。
相关知识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即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种。历史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诸子散文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的《论语》《墨子》《孟子》等,一般认为分别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则一般认为分别是庄子、荀子、韩非子本人的著作。
基础知识
1.认读字音
佚之狐( ) 氾南( )
缒( ) 共其乏困( )
阙秦( ) 逢孙( )
2.积累名句
(1)晋侯、秦伯围郑, ,且贰于楚也。
(2) ,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不武。
研读文本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面对国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3.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许”,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课文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夜,缒而出”说明郑国面临怎样的形势?
5.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的“朝”“夕”是否实指?
6.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7.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理解?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8.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9.文章在叙事时,是怎样运用伏笔与照应手法的?
10.以今天的观念来重新审视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你会受到哪些启发?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Yì Fàn zhuì gng jué pang
2.【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
(2)越国以鄙远
(3)因人之力而敝之 以乱易整
研读文本
1.【答案】原因: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形势: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夹击之势。
联系:两原因无关秦国,为退秦师的可能性埋下伏笔。秦、晋两军分驻两边,为退秦师提供了有利条件。
2.【答案】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屈尊自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③烛之武深明大义,勇挑重担。
3.【答案】①交代烛之武境况:是不被重用的老臣;②委婉地批评郑伯不善用人,但其诚恳自责值得肯定;③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为突出烛之武赴国难的义勇精神做铺垫。
4.【答案】“夜”说明敌军严密围城,只能趁夜出城;“缒”说明严峻程度,出城者艰险可窥。
5.【答案】非实指,是夸张手法,突出态度变化之速,以激怒秦穆公。
6.【答案】五步退秦。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惟君图之)。
7.【答案】“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预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在起作用。
8.【答案】(1)志士。佚之狐的推荐尽显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郑伯的诚意使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两方交战,出使秦师,生死未卜,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迎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烛之武到秦营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以退为进,侃侃而谈,帮秦穆公分析利弊得失,不但退秦,还让秦跟郑国结盟,为自己守城,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9.【答案】①围郑原因说明秦、郑间无利益冲突,为退秦师的成功设一伏笔。②驻军两地为烛之武施行反间计再设一伏笔。③“夜,缒而出”既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没有驻扎在一起,为秦、郑联盟埋下伏笔。文章预后瞻前,巧设伏笔,简练而不失严谨,自然又耐人寻味。
10.【答案】观点一:从晋、秦围郑看当今霸权主义。晋、秦两大强国合力围攻弱小的郑国,目的就是开拓疆土,争夺霸权。对照当今社会,霸权主义仍在滋生蔓延,世界和平仍面临严峻挑战。从20世纪以来,强国干涉别国内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的霸权主义就一直没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扼制。
观点二:从佚之狐推荐烛之武看伯乐精神。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是一个伯乐。当今社会不缺“千里马”,而是缺少伯乐。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多发现、重用人才,让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创造业绩。
观点三:从烛之武临危受命看爱国主义。烛之武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临危受命,是爱国的表现。今天,爱国主义回归到平民立场,就是每个公民要满腔热情地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简介】 左丘明(约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偏后—约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偏前),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阇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阇之一。相传曾著《左氏春秋》,又称《左传》
【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5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评价】 中国春秋时期史学家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a>,共1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a>,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关于孟子,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掌握下列字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181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2*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a>,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典题引路,知识积累,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