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78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79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797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8004/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8049/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8132/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819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第16课 (2)登泰山记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6041851/0-1722911958241/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教学演示课件ppt
展开1.作者知识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散文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阳诸书院讲席共40年。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乾隆三十九年秋,借病辞官。姚鼐继承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櫆长于辞章的基础上,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论。文风上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颇具特色。
2.背景知识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因此写下这篇游记。
3.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①汶水( )②南麓( )③砌石为磴( ) ④郦道元( )⑤徂徕( )( )
⑥樗蒱( )( )⑦绛皓驳色( )( ) ⑧若偻( )⑨少圜( )⑩石罅( )
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观日出赏云海,何妨大风积雪
1.了解文中作者的登山路线图。2.赏析描写泰山云海日出风光的文字。3.分析作者别样的登山兴致和雅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也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能在于“导”,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一起领略《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山水之美和文化之美。
导游泰山,鉴赏山水文化之美
1.根据课文中作者的登山行踪,为游客绘制出京路线和登山路线简图(合在一起),并配以路线说明文字。
参考作者游踪,设计路线和游程
答案 (1)出京路线和登山路线简图
(2)说明文字:从京师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越泰山西北谷,越过长城之界,到达泰安。从南麓出发,取道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最后坐日观亭等待日出。
2.结合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两日游”的行程。
答案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3.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富有诗情画意,让游客流连忘返。(1)苍山负雪作者描述: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请你分析这段景物描写,并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答案 ①本段主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苍山负雪的壮美。②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的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作者描述: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请你分析这段景物描写,并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答案 ①本段运用多个比喻句,写出了山的高大静穆、日出的艳丽壮观,写出了在日出映照下群山的肃恭。视觉由近及远,有动有静,层次清晰,极富感染力。景物奇幻瑰丽,灿烂辉煌,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宏大壮观。②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从海中升起。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3)山石松树一路下行,你和游客们看到的景物与之前的两幅画面很不一样:“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请分析这段文字的景色特点和描写特点。
答案 ①景色特点:苍凉、孤寂。②描写特点:无细部刻画,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感悟古人登山兴致,品悟人生
4.现在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请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登山经历,说说登泰山对你有何启发。
答案 (示例)①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②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④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崖限当道者”中的“限”与成语“画地自限”中的“限”词义不同。B.“僻不当道者”中的“僻”与成语“穷乡僻壤”中的“僻”词义相同。C.“极天云一线异色”与“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两句中的 “极”词义相同。D.“苍山负雪”与“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两句中的 “负”词义相同。
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
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对课文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 “阴”。B.城郭: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C.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另外,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 “望”。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的文学流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姚鼐《登泰山记》中,描写刚刚升起的太阳的颜色是“__________”,而沐浴在朝阳中的日观峰以西山峰的颜色则是“_________”。(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作者与友人寒冬登泰山途中的困难与艰辛。(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一句描写初登山顶见到山与雪时的景象,进而说“___________”,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积雪的光彩。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二、课外拓展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节选自姚鼐《游媚笔泉记》)
材料二: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6.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打“√”。
7.下列对材料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复西循崖可二里”与“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短歌行》)两中的 “可”字含义不同。B.“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中的“就” 字含义不同。C.“日暮半阴,山风卒起”与“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中的 “卒”字含义相同。D.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类似的词有朔、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 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五。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媚笔泉记》开头写桐城西北连绵的山峦,山崖忽合,地势险峭,难以行 走,接着点出“曲流”,表现了山水的态势,悄然引出后文要写的媚笔泉。B.《游媚笔泉记》第二段“积雨始霁”等五句写的是龙溪十余里的景色,正值 阳春三月,花草树木映着阳光,溪水潺潺在山间流淌,声色俱佳,令人神往。C.《登泰山记》选文第一段详细地叙写了登山的经过,突出登山的艰难。登上 山顶,见到雄浑、瑰丽的泰山雪景,作者的兴奋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D.《登泰山记》写日出,太阳纯红如丹砂,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托其冉冉上 升,富有动感,如在目前。寥寥数语,就把日出景象写得气势磅礴。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
(2)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
10.《登泰山记》善于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对细节特征的刻画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请结合选文举两例进行分析。
答案 ①写泰山高峻,不直接写泰山之高,而写登临山顶“半山居雾”,在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②写雪,不直言雪之大,而用“明烛天南”“白若樗蒱”“绛皓驳色”从旁烘托。
参考译文材料一: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衙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
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这块石头就被命名。石缝中长出大树,能遮蔽几十人,前面有平地,可以铺席而坐。树南边有泉水,明代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作“媚笔之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
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泰山很大汪曾祺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
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辞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
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待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的微小,我的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节选自《泰山片石》,有删改)[注] 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的气质本不适合写泰山,但本文却写出了泰山之大,其巧妙之处 在于作者独辟蹊径,回避了对泰山风光的描写,而从文化角度去揭示 其博大的内涵。B.写“泰山很大”,作者是从帝王和作者的认识变化这两个角度来写的。C.作者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出了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D.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出了泰山对人的心灵震撼力巨大。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中作者情绪由开篇的偏激转为愤懑,最后归于平和,这种情绪变 化的过程实质是作者坎坷人生经历的艺术象征。B.作者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选取了泰山上的秦 刻石和无字碑两处小景进行描写,成功地表现了泰山的雄伟恢宏。C.本文多处引用古诗、典故,提及不少名人轶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涵, 而且提升了文章品位,是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D.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有分析,有感悟,语言幽默活泼,笔力遒劲老到, 于嬉笑怒骂中展示出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实人生的深刻反思。
13.“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14.结合原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最后说“泰山是一面镜子”。
答案 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①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②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③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小和平常。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2 *荷塘月色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5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4.2 *荷塘月色图文课件ppt</a>,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2荷塘月色,课前知识铺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5 我与地坛(节选)备课课件ppt</a>,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练习案•落实学科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87_t3/?tag_id=26" target="_blank">15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课件ppt</a>,共5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练习案•落实学科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