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空气污染与保护-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9/0-171134025205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8空气污染与保护-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9/0-171134025210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8空气污染与保护-2022-2023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5/15535339/0-171134025212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八年级科学下学期课后培优分级练(浙教版)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8节 空气污染与保护课后复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人类生活经常要接触下列五种物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B.空气质量的高低,仅受自然因素影响
C.空气的组成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氧气
D.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有关,可以用空气质量指数来表示
2.现在大力保护大气臭氧层,原因是臭氧层能够吸收( )
A.二氧化碳B.紫外线C.红外线D.以上都不对
3.下列选项中目前没有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物质是( )
A.PM2.5B.二氧化硫C.二氧化氮D.二氧化碳
4.空气质量指数(AQI)是一种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简单而直观的指标。目前不计入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是( )
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
5.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影响农作物的生长B.使建筑物焕然一新
C.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D.刺激人体的呼吸道
6.下列人类活动中,不能缓解温室效应的是( )
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B.及时处理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对草原控制放牧数量D.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7.为“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D.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8.人类生活经常要接触下列五种物质:①汽车尾气形成的烟雾;②石油化工厂排出的废气;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④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⑤煤燃烧产生的烟尘。其中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④⑤D.①④⑤
9.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1)该实验需将图示装置置于 (填“阳光下”或“黑暗中”)。
(2)红墨水的作用是 。
(3)A和B中的气体分别为 (填序号)。
①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②二氧化碳和空气
③空气和空气
(4)根据实验设计,预计出现的现象是 。
10.舟山是个海洋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而近些年科学家研究发现:海洋却是吸收大量CO2的地方。下图甲是自然界中碳的循环过程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
(2)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 (写出任意一点)
(3)如果工业生产产生的CO2排放量继续以目前速度增加,海洋将成为“酸化的海洋”。请写出海洋酸化原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4)以汽油为燃料的轿车正在快速进入舟山的大多数家庭。汽车燃料的使用会增加CO2的排放,如果私家车采用如图所示的负排放概念车-“叶子”,其车顶上的大“叶子”能模拟自然界中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其中的“负排放”是指该车不但不排放,反而能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弱大气的
1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A.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
B.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
D.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的大量排放
12.全球性大气污染主要是指( )
A.酸雨、废旧电池、温室效应
B.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
C.臭氧层破坏、废旧电池、温室效应
D.温室效应、废旧电池、臭氧层破坏
13.观察下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A.SO2、NO2B.CO2、COC.SO2、CO2D.NO2 ,CO
14.森林是“地球之肺”,下列说法与之不相关的是( )
A.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B.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
C.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D.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
15.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请认真回答下列问题。
(1)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行为不会形成PM2.5的是 (填字母)。
A.焚烧秸秆
B.汽车尾气排放
C.太阳能发电
(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 (写出两种主要物质的化学式)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3)“低碳”是一种生活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要求的是 (填字母)。
A.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纸杯、筷子、塑料袋等
B.多挖煤、多发电,加快经济发展
C.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
16.为了减少温室效应的负面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大量使用煤做燃料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D.直接在稻田中焚烧秸秆
17.温室效应加剧是导致自然灾害持续肆虐全球的主要原因之一。
(1)图甲中的黑点表示从1880年到2000年间的一些年平均气温。I、Ⅱ、III三条直线则分别表示了近120年来、60年来和20年来的平均气温变化趋势,通过比较这三条直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小安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 (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汽油的主要成分是己烷(C6H14),它完全燃烧时也会产生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8. 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等.过度使用既造成能源危机,又导致环境污染.如燃煤会影响环境,下列环境问题与燃煤有直接关系的是 (填字母序号,下同);
A.酸雨 B.温室效应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
(2)2014年冬季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据检测首要污染物为PM2.5.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或减少PM2.5措施错误的是 ;
A.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超过2.5μm的颗粒物 B.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
C.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D.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
(3)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区域分布不均衡,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1是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要调整是 ;
(4)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CO2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CO2转化为有用物质.①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并将CO2储存或利用,流程如图2(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过程可实现CO2零排放 B.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②将CO2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3所示:
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答】空气污染指数表示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则空气污染越严重,故A错误,D正确;
空气质量的高低,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故B错误;
空气的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故C错误。
故选D。
2.【答案】B
【解答】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含量最高的区域,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吸收紫外线,减少过多的紫外线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答】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都是空气污染物,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答】空气污染物是指以气态形式进入近地面或低层大气环境的外来物质。 空气污染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空气污染物C)、硫氧化物和颗粒物(PM)等。那么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都是空气污染物,而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是空气污染物,故A符合题意,而B、C、D不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B
【解答】pH小于5.6的雨水就算酸雨,腐蚀建筑物,毁坏庄稼,使土壤酸化,使水体显酸性等。
故选B。
6.【答案】B
【解答】A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可以减少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排放,符合题意;
B秸秆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不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C草原放牧量数量减少,草的光合作用会增加,可以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缓解温室效应;
D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可以缓解温室效应。
故答案为:B。
7.【答案】D
【解答】“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实际上就是指要做好防治空气污染。
A、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能够减少汽油、柴油的使用,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不符合题意。
B、 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能够较少煤中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C、 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也能够减少硫的氧化物、烟尘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D、 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虽然可以大大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但在现在的科技条件下还不可能做到, 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A
【解答】能使空气严重污染并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①②⑤;③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温室气体,但是其不是空气污染物;④植物光合作用所放出的气体是氧气,不是空气污染物;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A.
9.【答案】(1)阳光下
(2)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②
(4)红墨水向右移动
【解答】(1)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应该讲二氧化碳放在阳光下,这样红墨水的移动情况更明显;
(2)红墨水的作用是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体现了转化法的思想;
(3)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所以一组为二氧化碳,一组为空气,形成对照,所以选②;
(4)二氧化碳吸收更多的太阳光,所以温度高,所以A中温度高,气体膨胀,B中温度相对较低,因此预测红墨水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 阳光下 (2) 通过观察红墨水的移动方向来比较A、B装置温度的高低 (3) ② (4) 红墨水向右移动
10.【答案】(1)碳元素
(2)化石燃料燃烧
(3)CO2+H2O=H2CO3
(4)温室效应
【解答】(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则自然界中碳循环中的“碳”指的是碳元素。
(2)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有化石燃料燃烧;
(3)海洋酸化的过程,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则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
(4)其车顶上的大“叶子”能模拟自然界中叶片的光合作用,最终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其中的“负排放”是指该车不但不排放,反而能吸收大气中的CO2,从而减弱大气的温室效应。
11.【答案】B
【解答】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故选B。
12.【答案】B
【解答】酸雨是一些酸性气体升到空中与空气中的水蒸汽结合,使雨水酸化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值小于5.6的雨或其他形式的降水称为酸雨,将对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石雕、建筑物等会腐蚀。臭氧层被破坏,通过的紫外线就会伤害人类和其它生物。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冰川融化,人觉得胸闷,危害人类健康,因此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都是全球性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解答】 A、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A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并不是酸雨,一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B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却不是酸雨,C不符合题意;
D、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4.【答案】C
【解答】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森林能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粉尘和烟尘,森林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与森林是“地球之肺”相关,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净化空气特征不相关,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1)小于;C
(2)SO2、NO2
(3)B
【解答】(1)PM2.5是指大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太阳能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因此不会形成PM2.5的,C符合题意。
(2)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降水。煤燃烧时排放出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或气体在空气中发生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水,会形成酸雨。
(3)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纸杯、筷子、塑料袋等,提倡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出行能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多挖煤、多发电,加快经济发展会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符合“低碳”理念,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小于;C(2)SO2、NO2(3)B
16.【答案】B
【解答】A.大量使用煤做燃料,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从而加剧温室效应,故A错误;
B.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可以增大对二氧化碳的消耗,从而缓解温室效应,故B正确;
C.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会加剧树木的砍伐,加剧温室效应,故C错误;
D.直接在稻田中焚烧秸秆,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低于
(3)2C6H14+19O2点燃__ 12CO2+14H2O
【解答】(1)比较I、Ⅱ、III三条直线,年平均气温逐渐升高,说明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
(2)甲烷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大量的热,在实验中若能观察到色拉油a侧液面低于b侧液面,则说明甲烷也是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3)己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化学方程式为:2C6H14+19O2 点燃__ 12CO2+14H2O。
故答案为:(1)全球变暖的速率越来越快(2)低于(3)2C6H14+19O2 点燃__ 12CO2+14H2O
18.【答案】石油;ABC;A;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CD;2CO2+6H2C2H4+4H2O
【解答】(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将煤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还能产生大量的灰尘,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形成温室效应,生成的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产生的大量灰尘增加了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
(2)因为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故A说法错误;而“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PM2.5专用口罩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冬季取暖用天然气替代燃煤”说法正确,故选A;
(3)我国目前与十二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可推测: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
(4)①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反应的进行;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而氢氧化钠溶液可来“捕捉”CO2;故该过程只有碳酸钙、氢氧化钠等都可以循环利用;
而含有二氧化碳含量低的气体排出,并没有“实现CO2零排放”;
在“反应室“中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所以分离CaCO3和NaOH用过滤操作;
该过程化学反应有:碳酸钙高温能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至少发生了4个.
故选CD.
②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配平即可,故其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
故答案为:(1)石油、ABC;(2)A;(3)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化石能源的使用;(4)①CD;②2CO2+6H2C2H4+4H2O.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6节 保护土壤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保护土壤,2克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节 土壤的成分达标测试,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形成土壤的正确过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5节 表示元素的符号综合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意义,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