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
展开1.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进而让学生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形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指点、小组互动合作等形式,学会搜集、查阅资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的方法,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方位概念,进行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初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难点:①等高线的绘制原理;②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解决办法:动手操作、观察、讲解、讨论、探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对学习地理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学生思维活跃,已初步具备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并能自学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但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正处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其思维方式以感性思维为主。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以实践探究为主,这一要素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适时地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运用直观演示、讲解、讨论以及练习法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鉴于上述教法,需要师生准备的一些教具:课件、橡皮泥、水彩、等高线示意图、山体模型、小刀等。
四、说学法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观察法、动手参与法。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与分工,并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指导学生正确的读图的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著名景区庐山去旅游(播放一组配乐的庐山风光图)。刚才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高低起伏的状态呢?那么我们如何能把这高低起伏的状态在地图上展现出来呢?我们能做到吗?孩子们的好胜心一下子就给激发了,迸发出学习的热情,自然地引出了新课。
讲授新课
对本节课的学习,将它分成四个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认识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1.学生阅读课本23面和24面,找出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老师用幻灯片演示海拔和相对高度。
2.用比高身高的游戏来加深对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的理解并做适当的计算。
环节二:认识陆地上的五种基本地形
1.老师向学生展示地形模型,学生根据模型动手分组制作地形模型,这样能加深学生对陆地地形的理解。
2.用课件展示五种地形的真实相片,学生对照课本p25面五种地形的特点进行体会理解,老师进行引导点评总结。
环节三:接下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时间分配约二十五分钟左右,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调节。
制作山体模型
1、布置第一项任务,每个小组用橡皮泥制作一个山体模型,把抽象的东西转换为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给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体验。
2、要求模型必须具备高低不同的两个山顶,陡缓不同的两种山坡;还要有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表形态。(因为本节课内容较多要完成好本节课程教学,这部分实践活动必须在课前由老师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
(二)了解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
1、老师出示自制的山体模型,请学生说一说山体的具体地形部位。
2、教师纠正、点拨。
3.教师利用自制模型,着重让学生认识山脊、山谷和鞍部的形状及特点。
(三)绘制等高线
1、过渡:如何把立体的山转换成平面图呢?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让我们来学习等高线的定义(理解概念、强调海拔相等)。
2、教师把自制的大山体模型,按相同的高度(相对高度)水平切割五块,分别沿五块模型底截面线绘出与模型相一致的等高线板图,在每条线上标出海拔高度,单位米。(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高线绘制的过程)
3、布置第二项任务,各小组用自制模型,按老师示范水平切割成四块,依次从山脚到山顶把每块底截面线绘在白纸上。这样,实现从立体图到平面图的转换。
4、教师巡回检查、指导,发现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发现做的好的及时表扬、肯定。
(四)探究学习
1、布置第三项任务,让学生对照已完成的山体模型和等高线地形图,在地形图用字母、图例和注记标明地表形态的具体部位,实现从平面图到立体图的感知。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各组讨论问题,找出解决办法。
4、教师归纳:山体各部分等高线特征
环节四: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习
1.学生读课本p27熟悉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概念和国际通用做法。
2.老师分发预先准备好的黑白等高线地形图,学生按原先分组合作在等高线图之间绘上不同的颜色,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并且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醒目、有立体感。
最后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自然地引出地形剖面图。老师用课件播放地形剖面图制作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能得出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显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课本p28图L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六、课堂练习
以当堂练习的为主,目的是检测、反馈和强化,所以以基础知识为主,重点还是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
八、课堂小结反思
本节课通过同学们亲自动手、精诚合作,我们一起对山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会了在平面图上识别山的不同部位的形态,能够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但是我们在学习中仍然还有好多的存在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
九、 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地形图》
一、海拔(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
二、陆地地形及其特征
1.山地:
2.丘陵:
3.高原:
4.平原:
5.盆地:
三、等高线地形图
1.概念
2.山的各个部位名称及其等高线表示方法
山峰:
鞍部:
缓坡:
陡坡:
陡崖:
山脊:
山谷:
四、分层调色地形图
1.概念
2.表示方法
五、地形剖面图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慧眼识图, 师生共同总结异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三节 地形图教案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优质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形图优质教案及反思,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海拔与相对高度,陆地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