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674497/0-169176765891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江宁区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运动与身体的变化》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4674497/0-169176765895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设计
展开课 题 | 运动与身体的变化 | 第 7 课时 | 月 日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识记: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 使学生进一步内化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分析等思维能力。 | 使学生进一步培养认真计算、检查和有错就改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通过知识应用感受数学方法的作用,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 ||
理解: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 ||||
简单运用:能观察和辨别从简单物体千米、右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看到的相应图形;会根据统计的数据求平均数。 | ||||
复杂运用:能解决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复杂的实际问题。 | ||||
创见: | ||||
挑战性目标 | 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 |||
教学重点 | 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 | |||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灵活运用。 | |||
教学过程 | 关注差异 (侧重策略运用) | |||
一、预学查异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二、初学适异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三、研学导异 (一)、完成《练》P77~78,用时2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二)、评讲习题 1、选择 (4)右边的统计图,1格表示( )。 ① 5千克 ② 10千克 ③ 5箱 指出:区分选项①和选项③的不同,注意统计图中横轴的单位是千克。 (5)四年级二班女生1分钟跳绳的平均成绩是49个。刘红是这个班的女生。下面的三种说法,( )是合理的。 ① 刘红的跳绳成绩不会低于49个 ② 刘红的跳绳成绩不会高与49个 ③ 刘红的跳绳成绩可能是45个 指出:平均数不是一组数据的每个数都是这个数,而是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大,有些数据比平均数小,它的范围在最大和最小的数之间。 3、提问:“这个班的大多数同学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分钟?”是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大多数同学每天看动画片的时间是指人数最多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范围内都可以。 四、拓学展异 5、今年甲、乙、丙三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已知甲14岁,乙13岁,丙多少岁?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因为平均年龄=三人的年龄和÷3,已知三人的平均年龄是12岁,可以求出三人的年龄和:12×3=36(岁),所以丙的年龄:36-14-13=9(岁)。 五、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有哪些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课堂作业《练》P77~78 回家作业订正《练》P77~78
|
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的策略:请学困生回答,了解学生困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的策略:请学生说解题思路时,要学生能完整的将解题思路说一说。可以先同桌互说,再指名回答。
面上兼顾与个别指导的策略: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与帮助,在关键点进行点拨。
。
| |||
板书设计: 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和机动(三、四单元) 三人的年龄和:12×3=36(岁) 丙的年龄: 36-14-13=9(岁)
| ||||
教后反思:
|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四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学查异,初学适异,研学导异,拓学展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四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案,共4页。
![数学口算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