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我的思考,学以致用,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北师大版七下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比较线段的长短,属于几何的入门内容,是平面图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在前一节,学生了解了线段、直线、射线的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研究线段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
本节课中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观察法、测量法、叠合法,也是本章中角的比较这一节的基础,类比比较线段长短的思路和方法,学生容易通过迁移得到角的比较方法。线段作为图形中的基本元素,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几何意识的起步、基本操作方法、几何语言的规范与培养,以及后期的几何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 经历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策略,掌握使用几何工具的操作方法。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及问题处理能力。
4.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激发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线段的性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难点: 探究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的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实物教具、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线段性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学生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平面图形。在前一节也学习了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和特点。本节课深入研究基本几何图形——线段,对于初期接触平面几何的学生来说,有些抽象。因此,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思路为,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以蚂蚁取食物为背景,结合生活经验,总结归纳线段的性质。其次,通过生活中不同层次比较长短的例子,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等探究交流活动,总结得到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充分体会几何学习的基本方法及结论获得的策略。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几何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师生活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那么,直线、射线、线段,哪一个能比较长短呢?
【设计意图: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为本节课线段的相关知识铺垫,自然引出课题——比较线段的长短。】
二.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一)线段性质
师生活动:
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利用课件展示问题情境:A处有一只蚂蚁,想取C处的食物。
提出问题:你估计蚂蚁会哪一条路线?为什么?
根据以上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线段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板书)
举例:如线段AC长3cm,则点A与点C之间的距离为3cm。
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联想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
2.语言表达的恰当合理。
【设计意图:通过蚂蚁取食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找出最短路径,从而得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顺势得出两点之间的距离。通过学生熟悉的情境,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比较线段长短的必要性。】
(二)比较线段的长短
师生活动:
问题1.怎样比较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活动设计:给学生时间思考,然后自由发言。
教师关注:1.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2.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是否有自己的见解。
3.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的参与度。
4.学生展示方法时语言表达的恰当性。
【设计意图:实际问题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了三种比较线段长短的实例,呈现了三种递进的层次,分别为两棵树哪一棵更高?通过观察就可以比较;两支差不多长的铅笔哪一个更长?通过观察难以判断,可以移动位置,使两支笔一端重合进行比较;一扇长方形的两条邻边(长度接近)哪个长?观察难以判断,也无法将一个端点重合,但可以借助测量比较。通过层层递进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比较线段长短的必要性,即实际生活中需要。同时,有利于学生通过实例归纳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即(1)观察法:当两条线段长度差异较大,直接观察可得结果。(2)度量法:利用有刻度的直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比较数据。(3)叠合法:将两条线段叠合在一起进行比较。】
师生活动:
问题2.(类比迁移):(1)点拨:把两棵树、两根铅笔、窗框相邻两边看成两条线段,怎么比较线段的长短?
A
B
C
D
引导学生类比得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测量法(数)
叠合法 (形) (板书)
(2)追问:怎么利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引导学生思考方法:可以将线段AB移到线段CD上,也可以将线段CD移到线段AB上,还可以将线段AB和CD移到一条直线上。
课件动态演示叠合法比较线段AB与CD的长短的过程。
(3)问题:如果线段不能自由移动,怎么用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可以在一条线段上做出和另一条线段相等的线段。
引出尺规作图:
问题3:你能用圆规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吗(克隆线段)?
例:已知线段AB,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师生活动:师在黑板上画出已知线段,同时要求学生在纸上画出已知线段。学生有了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的经验,会有一些思路,可以让学生尝试着作图。
师介绍尺规作图以及要求。演示,归纳出三步骤:1、画出射线、2、度量已知线段、3、移到射线上4.写出结论
如图,线段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类比、联想。
2.关注学生作图的规范性。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尺规作图,教师可以先介绍一下尺规作图。有了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的经验,可以放手让学生类比,联想,尝试作图,在此基础上,教师示范作图过程,并口述作图过程以及要求,即保留作图痕迹,不写做法,写结论。】
教师关注:(1)学生是否能独立思考并积极参与到数学的问题中.
(2)学生对于叠合法的理解程度,能否适当地操作叠合法。
(3)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规范性,示范叠合法的操作方法。
【设计意图: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出数学模型——线段。通过上一问题的类比迁移,学生容易得到比较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对于教师给出的两条线段a和b,长度相差不大,可选用测量法与叠合法。对于线段的比较,测量法和叠合法,应该怎么操作?测量法相对简单,利用直尺测量即可。叠合法应该怎样操作?这对于学生来说较困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尝试、讨论、展示、比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实际操作,获得比较的方法和活动经验。】
【学以致用】
如图,已知线段,用尺规作一条线段,使.
教师关注:1.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学生作图的规范性,作图痕迹是否正确,完整。
【设计意图:本题为尺规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应用,作线段的和。还可以将本题进行变式,即作线段的差,作线段倍数等等。】
问题4.在纸上画一条线段,然后将线段折叠,折痕与线段的交点为M,你能用两种方法比较
线段AM与BM的大小吗?
(图形语言)
师生活动:给学生时间完成,然后请一名学生上台示范)结论:线段AM=BM。
教师指出线段中点的定义: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文字语言)。
表示:或者(符号语言)
教师关注:1.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学生对比较线段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3.学生将线段中点的两种表示,即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有机结合,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折叠得到线段的中点,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可操作性,也为以后学习线段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埋下伏笔。再比较两条相等的线段,既巩固了比较线段的方法,又自然地引出线段中点。学生第一次接触线段中点,有助于学生从形(图形)和数(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理解线段中点的含义。】
【学以致用】
在直线AB上有顺次三点A,B,C,已知线段AB=8cm,BC=6cm,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则线段DE的长度是多少?
变式:去掉“顺次”这两个字,其他条件不变,DE的长度是多少呢?
(1)当点D在AB外部时, (2)当点D在AB内部时
教师关注:1.学生能否根据文字语言准确画出图形。
2.学生对中点定义的理解程度,根据线段间的关系求出线段长度
3.学生对变式问题的处理,体会分类讨论思想。
4.学生解题过程的书写规范性。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习题,加深学生对中点定义的理解,根据文字语言画出图形,然后求解,体现了数学中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互相转化。通过变式问题,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使学生全面思考问题,避免漏解。】
三.随堂练习,学以致用
基础训练:
1.如图,△ABC中,你能说出线段AB+AC的长与线段BC哪一条更长?你用什么方法比较?能够不用工具比较吗?
教师关注:1.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2.对不同方法的比较与反思。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利用测量或者叠合法比较长短,方法有多种,如测量、圆规截取、借助细线等,要关注学生方法是否合理可行,并比较各种方法的精确度和简洁性。也可以利用线段性质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决。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反思。本题将结论置于三角形中,为今后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埋下伏笔。解题过程中,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
2.如图,已知线段,请用尺规按照下列要求作图:
(1)延长线段到,使;
(2)延长线段到,使.
如果,那么
教师关注:1.学生作图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2.对中点定义的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考察了学生作图、识图能力。先作图,然后利用线段中点解题。通过作图,学生加深了对中点的定义的理解。】
拓展提高:
3.如图是一个四边形,现在去各边的中点并连接成四边形,想一想得到的四边形与原四边形,
哪一个的周长大?如是在各边任意取一点呢?如果是五边形,六边形呢?
教师关注: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
2.从不用角度思考,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特殊问题一般化的能力。
【设计意图:本题可以利用测量法或者叠合法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去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选择最优方法。满足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的需要,提供给学生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去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利于学生的不同要求的发展。班级里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解决它。它牵涉到了对具体知识的运用,向学生点破所有的知识点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若不点破,由于以前没有处理过类似的问题,学生还不能在知识点和具体问题之间建立联系。教师应巡视同学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
四.归纳小结,认知升华: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感受?
教师关注:1.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学到了哪些方法。
3.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的角度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还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层面引发学生反思。
五.布置作业,分层训练
六.板书设计: 4.2比较线段的长短
• 线段性质 例: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线段中点:
• 比较线段的长
• 度量法——数
• 叠合法——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本节课的主线是比较线段的长短,在主线的贯穿下,四个知识点层层递进,依次呈现。数学知识的引入、探究都是以具体的生活实例为情境的,学生能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类比、归纳。学生能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动手操作、并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整堂课的探究过程,也为后续学习比较角的大小提供了思路。
对于最后一道练习题,中点定义的应用,学生要实现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转化。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有一部分同学不能正确画出图形,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另外,变式中去掉顺次,点的位置可以有两种情况,这里渗透着分类讨论思想,让学生有所感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基本平面图形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4 简单的图案设计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起点分析,学习任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4.3.1 角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