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课题正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例3,47页练习十二第6~10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应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3.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学习活动,经历运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和难点重点: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和高。(2)已修路的米数一定,修路的总米数和剩下的米数。(3)如果y=3x, y和x。(4)小方的年龄和身高。(5)《少年百科知识报》的单价一定,订阅的数量和总价。2.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3.揭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的一些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正比例的应用)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1)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3)议一议:上面的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是否成正比例?①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师适时引导。②问: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③用正比例知识解答。指名学生叙述,师板书。引导学生明确:《中国少年报》的单价是一定的,订阅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只要找到两种是相对应的数据,写出比例式,再解比例就可以了。因此,把李老师应付的钱数设成x元,就可以组成一个比例式了。列出比例式: = 学生独立解答,一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4)比较几中解题方法,优化方法。(5)归纳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①问:用正比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哪些步骤呢?②师引导学生归纳步骤,集体交流,师适当点拨。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先分析判断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再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等量关系,并设出未知数。三、练习巩固1.出示教科书第43页的例1图和补充条件住户张家赵家李家周家刘家吴家用水量(m3)68141097水费(元)21284935 (1)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成正比例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2)问:刘家和吴家应该缴纳水费多少元?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并适时帮助学困生,最后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完成练习十二6~10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适时对学困生进行指导。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获取数学信息,分析题意,找出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生1:题中有订《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总价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生2:订《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总价成正比例。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并归纳解题步骤。 学生独立练习 学生自我小结 独立完成作业 通过复习旧知,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为本课作铺垫。 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弄清题目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优化方法。 让学生经历思考、小组讨论、分析、概括等系列活动,最终掌握解题方法。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方法的掌握。 熟练对正比例的运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第四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练习导入,谈话,拓展提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揭示课题,探究新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复习引入,揭示课题,探究新知,运用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