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全册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教学目标】
1.会写“欲、魂、牧、兄、异”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复习旧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元日》,感受了新年的热闹氛围。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2.过渡:同学们的感情真丰富!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两首关于传统节日的名诗,看看另两位大诗人是如何描绘清明和重阳节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跟随诗人的步伐,来感受他们笔下不同节日的不同情景吧。
3.提问:同学们,结合生活,说一说你们了解到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预设:扫墓、踏青……
4.过渡:是啊,如今的清明节人们最常做的就是扫墓、踏青。那么在古代,有一位诗人赶在清明这天赶路,他看到的清明节又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杜牧的脚步,去到唐朝清明的场景吧。(板书:清明)
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写传统节日这一特点,,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节日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古诗之间的桥梁,自然过渡到新课的学习,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诗文
过渡:要想学好一首古诗,了解它的作者是必不可少的,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杜牧吧。
1.作者简介
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代表作品有《 清明》《 山行》《赤壁》等。
2.情境听读
播放《清明》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3.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4.全班齐读《清明》。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清明”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词语注释:
①纷纷:形容多。
②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③借问:请问。
④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意:江南清明时节雨水颇多,细雨从空中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诵读古诗,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2.探究活动
(1)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心情。
引导:读诗歌的前两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知道了诗人写诗时的天气和心情。(天气 心情)
引导:你们最喜欢这句诗中的哪个词?为什么?
预设:“纷纷”这个词恰当地修饰了这细雨杂而多。
点拨:用“纷纷”来形容细雨,这细雨正是春天的特色。它既不是夏天的暴雨,更不是秋天的淅淅沥沥的秋雨。(板书:天气 雨纷纷)
过渡:细雨迷蒙的清明,诗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请你再去读一读,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描述。
预设:欲断魂。
点拨:“欲断魂”形容心里十分的哀伤,就好像失去了魂魄一样。(板书:心情 欲断魂)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前两句,体会诗人心中的那一份哀伤。
(3)过渡:在这细雨纷飞的天气里,在这行人断魂的愁绪里,诗人想找个小酒馆进去歇歇脚、避避雨,同时也可以喝点酒、暖暖身子,更想散散心中的愁绪。因此诗人“借问酒家何处有”,他向谁“借问”呢?(板书:酒家 何处有)
预设:牧童。
引导:牧童以行动“遥指”为答复,是否有答话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比“答话”的画面还要鲜明。请同学们边想象边做动作,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做“遥指”的动作)(板书:遥指 杏花村)
预设:“遥”字向我们暗示了距离的远;但是也可以理解为“远远地就能看见”。也就是说,行人顺着牧童遥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引导:这里的“杏花村”是村庄的名字吗?
预设:不一定。诗人只是想向我们说明他的下一个目的地,就在这个杏花深处美丽的村庄。
小结:是的,值得注意的是“杏花村”并不是村庄的名字,这里指的是杏花深处的一个村庄,也可能是酒家的名字。(杏花村)诗人并没有续写他看到酒旗之后的事情,而是把问路之后的事情都留给读者自行领会,把读者带入一个诗的境界,为我们显示了远比文字更为广阔的想象余地。
(4)播放《清明》情境课文(诵读版),边诵读诗歌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当时问路的情景。
(5)小结:同学们,说到清明,我们就会想起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提到杜牧,我们也会马上想起这一首极具艺术魅力的《清明》。杜牧的《清明》被誉为清明诗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在《清明》情境课文(背诵版)中,尝试背诵。(板书: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通过分析诗意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学习
过渡:同学们,中国春节热闹欢乐,而清明节缅怀逝者,自然悲伤。到了重阳节则是另一番情景。让我们跟随王维,走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1.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的。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3.情境听读
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
(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4.纠正读音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
(1)自读要求:
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5.全班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作者和创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自由诵读古诗,借助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2.探究活动
(1)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2)教师指名学生回答。
理解诗意
点拨:
解读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中的“忆”是想念的意思。诗题就是“九月九日这一天想念华山东面的兄弟”的意思。(板书:想念)
词语注释:
①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②山东:此处指华山以东。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
④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
诗意: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五)合作探究
1.探究任务
王维笔下的重阳节有哪些习俗?请你通过读诗想象作者创作的意境。
2.探究活动
(1)自由朗读,交流不懂的字词,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找出不懂的字词。
点拨:
①“异乡”“异客”:“异乡”就是他乡,“异客”就是漂流他乡的人。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异”。“异”的意思是“另外的,别的”。诗人当时不仅身处异乡,而且是独自一人。(板书:独 异乡 异客)
②“倍”:我们联系生活经验来想一想,诗人平时就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到了节日他会——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倍”在这里是“加倍、更加”的意思。(板书:倍 思亲)
③“茱萸”:一种香气浓郁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有插戴茱萸的习俗。这位同学借助注释去认识茱萸(出示“茱萸”的注释),另一位同学上网搜到了茱萸的图片,请大家来看看(出示茱萸的图片)。
④“少一人”:前两句写自己思念亲人,后两句想象兄弟们登高时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谁呢?对,唯独少了王维,表达出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奈和遗憾。(板书:知 登高 插茱萸)
(2)思考:诗人在诗中写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诗人王维15岁时就离开了家乡,他翻山越岭,从华山东面的蒲州来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求学。那时候交通通讯都很不方便。王维在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想一想。
预设:诗人在诗中写了在佳节重阳尤其思念故乡的亲人,想到他们登高望远、想到他们身上插满茱萸,唯独少了身处异乡的我。
过渡:同学们,王维离开家乡两年多了。今天就是重阳节,秋高气爽,这可是家乡亲人团圆、登高的日子呀。他们不但要插戴茱萸,还要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现在假设你就是王维,请你以“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为开头,说一说诗中写到的情景。
预设:时间过得真快,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我独自一人漂流他乡,是外来的客,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地想到兄弟们都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却发现少了我一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
小结: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王维对亲人们的思念。是啊,王维只有17岁啊。一个人身在异乡本来就思念亲人,如今逢上重阳节,看到别人全家团圆就更加思念亲人了。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下面请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思念亲人)
(3)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境课文跟读版,体会诗人思亲之情。
(4)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境课文背诵版,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借助注释和图片等方式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拓展延伸
在我国优秀的文化长廊里,出现了许多描写古代传统节日的诗歌,我们一起来诵读以下几首古诗,看看这些诗人记录的是什么节日。他们笔下的节日又是什么样的情景。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译文: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谁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五、书写指导
教师出示“欲、魂、牧、兄、异”这些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注意点。
点拨:
①“欲、魂、牧”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窄右宽。注意“魂”右边最后是撇折、点。“牧”左边第三笔是提。
②“兄、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兄”上面的“口”写在上半格。“异”的上半部分是“巳”,要封口。
(2)学生练写,师生共评。
六、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杜牧笔下的清明节和王维笔下的重阳节。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不同情感。在唐诗宋词这颗瑰丽的珍宝中,还有许许多多记录中国传统节日的诗歌,同学们课下可以搜集诗歌,品读体味。
七、作业布置
朗读《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默写《清明》。
【板书设计】
天气——雨纷纷
清明 心情——欲断魂 愁
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
独——异乡 异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想念
知——登高 插茱萸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元日第1课时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蜜蜂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三年级下册花钟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