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下《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蜜蜂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三下《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习作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1.认识“魂、酒、牧”3个生字,正确书写“欲、混、借”等6个生字,理解“雨纷纷、欲断魂”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意蕴。
【教学流程】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感知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聊清明—今天就让我们搭乘时光机,和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聊聊清明那些事儿吧!
1.揭示单元主题情境:寻传统文化美,做有根中国娃。
2.创设谈话情境:说说你对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认识。你知道“清明”两个字的意思吗?
3.补充介绍:清明不仅是传统节日,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气温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吐故纳新。《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4.齐读课题,读出“万物更新、气清景明”之感。
5.探究藏在古诗里的清明习俗。诵读这些古诗,你知道藏在诗里的清明习俗吗?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祭扫)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踏青)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鸾。(放风筝)
6.知人论世。
(1)杜牧生平知多少:课前搜集杜牧的相关资料,课上以“人物资料卡”等形式分享自己对杜牧的了解。
(2)通过微课了解诗的创作背景,边看边思考:你从中感受到杜牧怎样的心情?
7.再读课题,读出感伤、悲愁之感。
学习任务二:多维诵读,感受清明韵律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诵清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通过多形式诵读,感受诗人笔下的清明吧。
1.初读,读通读顺。要求:借助生字表,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读顺。
2.再读,读出节奏。要求:古诗诵读,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注意读好停顿,《清明》这首七言绝句要读好四三停顿,请同学们划分节奏,再读古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指名学生朗读。
师生配合朗读。
5.全班配乐齐读。
6.诵读—格律平仄吟诵,古时候诗人就用吟诵的方式创作、诵读古诗。出示视频,跟着诵读。
学习任务三:类文阅读,感悟清明情愫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过清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让我们通过《清明》这首诗,和古人一起过过清明这个传统节日。
(一)抓住“诗眼”,理解关键词语
1.回顾学法:我们可以运用哪些学过的理解诗句的方法来学习《清明》这首古诗呢?(结合注释、插图,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
2.小组合作: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字词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3.全班交流: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4.全诗哪个词最能体现行人心情?(“欲断魂”)
5.理解“欲断魂”。
(1)出示“魂”字源。
会意字。从鬼,指人死后的灵魂;从云,表示魂是离开肉体像云气般飘在空中的精神。本义是灵魂。
①灵魂:~魄|鬼~。②精神;情绪:神~颠倒|梦~萦绕。③指国家、民族的崇高的精神:国~|民族~。
~灵~飞魄散还~惊~灵~神~亡~
销~阴~英~幽~冤~招~丧~落魄
楷
隶
篆
(2)学生练写“魂”字。
(3)字典中“欲”有四种解释,选哪一个?
A.欲望;B.想要、希望;C.需要;D.将要、快要。
(4)理解“欲断魂”的意思。
(二)读懂读透,了解清明传统
1.诗中有情,诗中亦有画,让我们带着“欲断魂”的心情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些诗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创设对比情境:往日清明和今日清明.杜牧作为路上的行人之一,此时此刻,孤身一人在雨中行走,不由得想起在家乡和亲人一起过清明的情景。借助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往日清明,“我”和家人在一起;今日清明,“我”孤身一人走在这纷纷扬扬的雨中。
(2)品读“雨纷纷”:是啊,往日清明,杜牧能与家人团聚,多么温馨。可如今,客居异乡,孤身一人赶路,思念逝去的先人。清明时节,正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季节,那么多景物,杜牧为什么选择“雨”这个景物来写呢?
(3)渗透意象:古人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我们把这些寄予诗人情感的事物,称为“意象”。“雨纷纷”这样的意象,出现在下面的诗句中,就用来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思。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虞集《听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漠漠清寒上小楼》
这雨是催人泪下的雨,是思念家乡的雨,是让人断魂的雨,一句诗就是一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请同学们继续分享你读出的画面。
第二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创设表演情境:请同桌一人扮演牧童,一人扮演诗人,其他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画面。有什么疑问吗?(预设:牧童为什么指了指杏花村?行人为什么要找杏花村酒家?)
(2)讨论问题:喝酒解闷、住宿、歇歇脚、驱驱寒等。
渗透酒文化:清明节古人要喝酒,代表中华民族重友亲善,缅怀亲人,慢慢就有了酒文化。诗人喝酒,激发灵感,喷发想象,也会佳作倍出。
(三)欣赏作品,升华情感体验
1.拿出学习单,圈画关键词,赏析名家散文片段:读了林潇的《忆清明》,你想带着什么情感再来诵读《清明》这首古诗?(预设:庄重肃穆)
爷爷扛着一把锄头,找到坟地后,先和父亲动手扯坟包上的杂草,然后松一松坟头的土,奶奶和母亲这时已将篮子里的物什呈一字摆放好了,毕恭毕敬地站立一旁。爷爷点燃纸钱,嘴里念念有词,年少的我虽不懂爷爷在说什么,但从全家人的庄重神色里,我知道这一定是十分神圣的仪式,容不得半点马虎。爷爷把米酒一杯杯洒在坟头,再将各种精美的纸花圈插上坟包,父亲便点燃了鞭炮。劈啪作响的鞭炮声传向远处,祭祀仪式这才宣告完毕。
—选自林潇《忆清明》
渗透礼文化:在中国文化里面倡导孝道,《论语·为政》当中讲到一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千百年来,对于礼的重视,形成了清明独特的祭扫文化。
2.师小结: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我们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这份情意和祭奠。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怀念先父的一篇祭文中有一段话: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我们应该祭奠和怀念逝去的先人,更应该做的是让在世的亲人过得更幸福。
3.再次诵读《清明》这首古诗。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丰富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们一起走进不一样的清明—经过一千多年,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习俗是否发生了变化?让我们读读名家作品。
1.出示名家笔下的清明:读了名家写清明的片段,你对清明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中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选自丰子恺《清明》
在旧时代里,上坟时绝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选自周作人《山头的花木》
2.引进《清明上河图》视频资料,展示繁华、多种多样的民俗生活。盛世出清明,末世无清明。庆幸我们生逢盛世,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3.学古代《清明》手势舞。
4.我是“龙的传人”系列作业,任选两个完成:
(1)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制作传统节日宣传卡。
(2)搜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习俗,分享“我家过的中国节”。
(3)小组合作表演《清明》手势舞。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5589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清明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布置作业,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共9页。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清明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