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23课《马说》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23课《马说》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23课《马说》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第23课《马说》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3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链接材料,参考译文,复习任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下文言文·《马说》
    【笔记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 背景简介
    1、“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伯乐是否常有呢?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发现吗?如果不被发现又会是怎样的命运?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唐代散文大家韩愈的《马说》,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
    3、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 文言基础知识
    1、 重点字音
    骈 pián 槽枥cáo lì 祗zhǐ 粟sù 食不饱 shí 食马者sì 见xiàn 邪yé
    2、 重点字词
    ①只:只是 ②骈死:并列而死
    ③骈:两马并驾 ④槽枥:喂牲口用的食槽
    ⑤一食:吃一顿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⑦且:犹,尚且 ⑧策之:驱使它。
    ⑨道:正确的方法 ⑩临:面对
    3、通假字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吗。
    4. 一词多义
    (1) 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 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 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 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 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
    5. 词类活用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6. 特殊句式-倒装句
    (1)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译:(能日行)千里的马。
    (2)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译: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7. 翻译
    (1)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译:所以虽有好马,也只好屈辱在做贱役的(养马)人的手里。
    (2)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棚里,不能用“千里马”(的称号)去称呼它。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喂马的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4)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驾驭千里马而不采用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让它吃饱以充分发挥它(日行千里的)才能,(马)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图。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吧!

    【例题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 槽 : 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粟: 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 见:
    【答案】
    (pián)(cáo)(lì) 、(shí)(sù)(dàn) 、(sì)(sì)、 (shí)(xiàn)
    2.解释下列画横线的多义字
    常:千里马常有 (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虽:故虽有名马 ( ) 虽有千里之能( )
    以:策之不以其道 ( ) 不以千里称也( )
    策:策之不以其道 ( ) 执策而临之( )
    食:食不饱,力不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答案】
    经常 普通 、即使 虽然 、用 因为 、用鞭子打 鞭子
    3.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
    作" ",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
    【答案】
    食马者 千里马 圣明的君主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这样怀才不遇之人的惋惜,对于当权者不识“千里马”的讽刺与不屑以及对于怀才不遇之人无法展现他的才能的愤愤不平和同情。
    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6.(1)怎样理解文中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七个“不”字?


    (2)分析文中的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作用。


    【答案】
    (1)第二自然段中连用四个“不”字,源皆出于食马者之无知。这是从千里马的角度间接刻画食马者的形象; 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描写得淋漓尽致。这是对“食马者”的直接描写。
    (2)作用:表现食马者的浅薄无知,把作者对愚妄无知的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和辛辣嘲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浓烈。


    【2022山东济南市天桥区中考题】
    马  说
    韩愈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7.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B. 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C. 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7. C(策:用马鞭驱赶)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马之千里者             大道之行也 
    B.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陵君其许寡人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濯清涟而不妖
    D. 骈死于槽枥之间         皆以美于徐公
     
    8. C(A . A项  定语后置;主谓之间。B项  代词;加强祈使语气。C项  表转折 D项  在;比。)
     
    9.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本文第①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C.最后一段中连用“不”字,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文章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9. D(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2021年重庆市A卷中考题】
    马 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 、故虽有名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C、策之不以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D、执策而临之         把酒临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
    B.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它先天就“力不足”,所以只能“骈死于槽枥之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个“鸣”字写尽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充分表现了它对“食马者”的鄙视与反抗。
     D.本文以“说”这种体裁记叙了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的同情。
    12.选文和链接材料都围绕人才问题发表了看法,请说出两文作者的看法有何异同。(4分)
    【链接材料】
             辛未闰四月即事(节选)  张九成
               如闻失一士,每食不下咽。
              人才何其鲜,求一于百千。
              岂独今世欤,自古皆已然。
    【注]张九成:南宋人,曾任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等官职。士:指人才。鲜:读作xiǎn。
     
     
     
    答案:
    9D 
    10.想要与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11A 
    12.相同点:爱惜人才(或;重视人才)。 
    不同点:韩愈认为人才多,但识才者少,呼吁要善于识别人才;张九成认为人才难得。 

    【习题区】
    2021年广西河池市中考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②,千里之马至者三。(《战国策•千金求马》)
    【注】①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②期年:满一年。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B.食之不能尽其材/千里之马至者三买
    C.其真无马邪/其首五百金
    D.骈死于槽枥之间/涓人言于君曰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执策而临之(面对)
    B.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C.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同“返”,返回)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3)下列对【甲】【乙】文段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朗读节奏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甲】文托物寓意,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C.与【甲】文的以议论为主不同,【乙】文以记叙为主,叙述“涓人”用重金购买死马的头,刺激各地献来宝马,不满一年即成功收获好几匹千里马的故事。
    D.【甲】【乙】两文都涉及“千里马”,然而千里马的境遇却迥乎不同。【甲】文中的千里马被埋没,【乙】文中的千里马受到重视。

    (4)把【甲】【乙】两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古之人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5)有人认为【甲】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阐述。
     
      
      
     
     
    【乙】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近侍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是死的,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匹马的头,返回报告君主。君主大怒,说:“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侍回答说:“死马都要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真心买马的,千里马现在快要到了。”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而:表转折/而:表转折。相同。
    B.之:代词,指代千里马/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不相同。
    C.其:表示反诘语气/其:代词,指代千里马。不相同。
    D.于:在/于:对。不相同。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解释。
    ACD.正确;
    B.有误,“策”的意思是用马鞭驱赶。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①句的重要词语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或,有时;尽,完;粟一石,一石粮食。整句的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句的重要词语有:古,古代;人君,国君;以,用;求,买;得,得到。整句的意思是: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本题考查启示感悟能力。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A
    (2)B
    (3)A
    (4)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②古代有一位国君,用千金的代价去买一匹千里马。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还是买不到千里马。
    (5)示例:我认同局限性这个观点。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此作者的希望很难实现。在当今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我们在大展宏图的同时考虑的是如何增长自己的才能,为民为国做贡献。
    【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 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  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2020年湖北省荆门市中考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①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②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斫:(zhuó),砍削,②鬻:yù,卖。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
    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
    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
    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
    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参考译文】【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
    BCD.正确。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骈,两马并驾。于,在。称,出名。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重点词:之,的。以,凭借。为,做。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答案:
    (1)D
    (2)C
    (3)A
    (4)①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②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2019年四川省资阳市中考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①,感②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③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④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龙说》)
    注:①景:通“影”。②感:撼动。③汩:淹没。④信:确实、的确。
    20.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而或长烟一空
    B.策之不以其道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然龙乘是气           屋舍俨然
    D.龙,云从之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执策而临之
    (3)薄日月
    (4)汩陵谷
    2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2)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3分)
    23.(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事物间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各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
    20A 
    21.(1)两马并驾   (2)马鞭   (3)靠近   (4)山丘 
    22.(1)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大意1分,“等”“安”各1分(2)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大意1分,“灵”“则”各1分) 
    23.甲文体现的是马对伯乐的依赖;乙文体现的是云与龙相互依存。(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6.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其境过清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
    5.答案:B
    解析:志:记载。
    6.答案:A
    解析:A.介词,在。B.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连词,表转折,然而/连词,表顺承,就。D.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他的。
    7.答案:C
    解析:句子翻译题,可用排除法。“苍苍”是“湛蓝”的意思,排除A、B两项。“其……其……”连用,是“是……还是……”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C。
    8.答案:B
    解析:“展现了作者的恐惧”说法错误。作者是想借大鹏依然有所依靠告诉读者人的认识有限,离无所待的逍遥很遥远。



    【复习任务】
    1.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有两处)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答案】
    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尽:食之不能尽其材 (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
    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 ) 策之不以其道 (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
    而:而伯乐不常有 (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
    执策而临之 ( )
    其:食之不能尽其材 ( ) 其真无马邪 ( )
    其真不知马也 ( )
    【答案】
    ①竭尽 吃完 ②的 代马 不译 ③转折 连词 顺接 ④代“千里马” 难道 其实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以/千里/称也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下列词语中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临大敌  (面临)      B临阵磨枪(快到) 
    C身临其境(亲临)        D临别赠言(快到)
    【答案】
    C  A
    4.用原文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  
    【答案】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6)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
    (7)体现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施展其才华的语句是:
    (8)体现食马者无知浅薄的句子是:
    (9)文中饱含作者对食马者辛辣讽刺之情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言文阅读(20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ƒ,然非清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④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⑤,犹可二百里;褫⑥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⑦而不苟取,力裕⑧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释】骥(jì):良马。‚刍豆(chú dòu):草和豆。指牛马的饲料。ƒ斛(hú):量器名,也是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④介胄:披上战甲。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B.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C.故常奇之:奇怪
    D.比行百余里:等到
    (2)下面各组中加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以千里称也。‚骥不称其力
    B.其真无马邪? ‚称其德也。
    C.执策而临之。 ‚介胄而驰。
    D.虽有千里之能。‚故常奇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4)在乙文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什么?(2分)
    (5)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4分)

    (6)伯乐与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举历史或当今社会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4分)

    【答案】
    (1) C
    解析:奇:以……为奇
    (2) C
    解析:A.著称/符合;B.难道/他的;C表修饰;D.的,代词
    (3) 难道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恐怕是不知道好马。
    披上战甲而奔跑,马一开始还好像没有很快。
    (4)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5)好的人才应当提供给他所需的东西,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6)示例1:我认为伯乐更重要。社会上的人才很多,但一开始却总是不为人所知。如果没有“伯乐”去考察发现他们,他们又如何有机会去施展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比如周文王从渭水河边发现任用了姜子牙,从而帮助自己兴周灭纣。示例2: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如果没有人才,空有伯乐也没用。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千里马”,在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才能,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比如“毛遂自荐”,一开始并没有人发现他的才能,但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也有真有那些本事,才让他一举成名。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题目。(16分)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帚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④,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有删改)
    注释:① 殄瘁:枯萎、凋谢。② 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③彗帚:扫帚。④芟蘙荟:剪除茂盛的杂草。
    (1)用“/”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食之不能尽其材  ⑵此相国之手植者 
    ⑶不终日而毕 ⑷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长无寻焉                  ②寻向所志
    B.①食不饱,力不足            ②衣食所安
    C.①执策而临之                ②临表涕零
    D.①竹本固                    ②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5)甲乙两篇文章表达了相同的人才观:                       。(1分)
    【答案】
    (1)(2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⑴材通“才”,才能   ⑵栽种,种植    ⑶结束,完成   ⑷知道,知晓
    (3)(3分)C(面对  A.①古代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不久  B.①吃 ②吃的东西 D.①稳固,牢固 ②本来)
    (4)(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天,我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
    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任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
    (5)(1分,意思对即可)统治者应该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

    相关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马说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知识链接,自学导航,课堂检测自学,合作活动1,合作活动2,合作活动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马说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学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方圆,基础知识,问题探究,随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马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马说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卖炭翁》杜甫【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习题】,《送友人》李白【习题】,《卜算子.咏梅》陆游【习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