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每日必刷题
- 每日必刷题 24—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25—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27—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28—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 每日必刷题 29—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试卷 0 次下载
每日必刷题 26—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复习
展开
浙教版中考科学考前查漏补缺特训16
1.图甲是伏安法测电阻实验的电路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按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如图乙、图丙所示,则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________欧;
(2)将滑片缓慢向左移动,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继续缓慢向左移动滑片,突然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小但不为零,产生此现象的故障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幼苗移栽时的成活率受其体内水分多少的影响。以下是部分注意事项,请结合下图回答:
(1)带土移栽。目的是为了减少对根尖________区细胞的损伤。
(2)减少叶片数目。可减弱________作用。
(3)防止幼嫩的茎被折断。茎中运输水分的结构存在于________(填编号)。
3.某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网上看到:茶叶是碱性食品,喝茶可以溶解脂肪而减肥,他们设计了探究的课题: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及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他们的实验过程如下:
①从市场上购买了三种不同产地的茶叶,编号为A、B、C。
②取A、B、C三种茶叶分别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开水冲泡。
③用pH试纸分别到杯中蘸取A、B、C三种茶叶的泡出液,和标准比色卡比对,测得它们的pH分别为5.4、6.3、6.0。
④将形状、大小、质量相同的脂肪小块,分别放入盛有三种茶叶泡出液的相同杯中,在适宜的温度下保温5小时后,分别滤出脂肪块,吸干表面水分并称量。根据脂肪块在茶水中浸泡前后的质量变化(不考虑脂肪块吸水),判定茶水能否溶解脂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以上实验操作步骤中的错误并订正________。
(2)组内有看的同学认为,第④步实验设计不严密,需要改进的是________。
(3)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化学原理最可能是________。
4.热机发明后,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和发展中。
材料一:1769年,法国人居纽制造出蒸汽机推动的三轮汽车(图甲),传统蒸汽机的燃料在气缸外部燃烧(图乙),热效率为5%-8%之间。
材料二:1862年,法国人德罗夏提出内燃机(内燃指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的四冲程循环理论:①气缸的向外运动造成的真空将混合气体燃料吸入气缸;②通过气缸的向内运动对进入气缸里的燃料进行压缩;③高压燃烧气体产生巨大爆发力;④将已经燃烧的废气从气缸中排出。
材料三: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以四冲程为依据的煤气内燃机,利用飞轮的惯性使四冲程自动实现循环往复,内燃机的效率达到14%。
(1)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由下图中的__________冲程实现。
A.
B.
C.
D.
(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________的猜想。
(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其目的与内燃机的________(选填“吸气“、“压缩”、“做功”或“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
5.“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儿童很喜欢玩的游戏。七(4)班的亮亮同学自制了一套“吹泡泡”的玩具,看着自己吹出的那一个个美丽的水晶般美妙的泡泡,特别开心。可是他发现有时能吹出泡泡,有时又吹不出泡泡。爱动脑筋的他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泡泡的产生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1)同桌的梅梅猜想:________。
(2)于是她设计并科学地进行了实验,记录了如下实验结果:
液 体
肥 皂 液
管子直径(毫米)
3
5
10
20
50
泡泡产生的情况
容易
较易
较难
难
不产生
分析以上实验结果,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3)根据你吹泡泡的经验,你认为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哪些因素有关:________(至少答两个因素)。
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做了如图所示的 A、B 两个实验。
(1)B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A、B 两个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如图 C 所示),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对所得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猜想】
小明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CuSO4;
小光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NaOH;
小英猜想:滤液中的溶质是 Na2SO4、CuSO4、H2SO4;
你的猜想:滤液中的溶质还可能是 。
(3)【讨论】你认为________的猜想一定不合理。如果滤液为无色,还可排除________的猜想,理由是________。
(4)【实验】若小光的猜想正确,请完成下表的方案。
实验步骤
预想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
________
小光的猜想正确
7.下图为精制粗盐的示意图,回答:
(1)写出仪器名称②________
(2)漏斗中的液面应________(填“高”或“低”)于滤纸边缘
(3)蒸发滤液时,玻璃棒起的作用是 ________
(4)粗盐提纯时正确顺序是
A.溶解、蒸发、过滤
B.过滤、蒸发
C.溶解、过滤、冷却
D.溶解、过滤、蒸发
(5)硝酸钾(KNO3)、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有下列可供选择的操作步骤:
a.溶解b.结晶c.蒸发d.降温e.热水溶解f.过滤g.趁热过滤
要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氯化钠晶体,采用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
8.下图为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实验所需的材料用具:生长状况一致的天竺葵、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清水、小烧杯、碘液、透明的钟罩等。请回答:
(1)乙装置小烧杯中应加入的液体是________,目的是与甲装置________。
(2)实验前,应将甲、乙装置中的天竺葵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目的是让天竺葵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________,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将甲、乙装置在阳光下光照一段时间,然后从甲、乙装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叶,经处理后滴碘液,观察叶色的变化。请你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
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则实验结果是 ________。
9.为探究影响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因素,小科利用铜片、锌片作电极的水果电池(图甲)和电压传感器(精密电压测量仪)等器材进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组别
水果种类
电极插入深度/cm
电极之间距离/cm
测得电压/V
1
哈密瓜
1.0
2.0
0.886
2
哈密瓜
1.0
4.0
0.885
3
哈密瓜
1.0
6.0
0.886
4
苹果
1.0
2.0
1.009
5
苹果
1.5
2.0
1.011
6
苹果
2.0
2.0
1.010
(1)为探究电极之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影响,应选用实验________(填组别)进行对比。
(2)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3)于电池与水果电池原理类似,其结构如图乙。若要改变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根据本实验的结论,你的做法是________。
10.《人民日报》介绍了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如图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问题:
(1)图A告诉我们,一旦确诊疫情,应马上按规定采取隔离、________等措施,这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属于________。
(2)依图B可知,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________。
11.气体的密度与压强有关。为测量实验室内空气的密度,小科在实验室按如图所示步骤进行实验:
①如图甲,将一打足气的足球,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测得溢出水的体积为426毫升。
②如图乙,将500毫升装满水的量筒倒置于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足球中的气体慢慢排入该量筒,同时调整量筒的位置, 当量筒内外水面都与500毫升刻度线相平时,停止排气,共排气10次。
③如图丙,拔除气针和乳胶管,把排气后的足球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测得溢出水的体积为 420毫升。
(1)图乙中,当量筒内外水面都与500毫升刻度线相平时停止排气,其目的是________。
(2)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实验室中空气的密度。
12.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们注意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不完全适用于中国,例如:
(1)①设想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中国人平均食用牛肉的水平与美国人相当,则每年需增加粮食3.4亿吨(这相当于美国一年的粮食产量),如果每吨粮食生产需提供0.1吨氮元素,并且全部由尿素[CONH2)2]提供,则中国每年将需要多供应多少吨尿素?
②尿素生产原理为:CO2+2NH3 =催化剂高温、高压 CO(NH2)2+H2O
据此计算:为增产尿素,需建年产20万吨合成氨的工厂多少座?
(2)设想中国每个家庭都有轿车,则每天需供应8000万桶石油(目前全世界每天的产油量为6700万桶),如果每7桶石油为1吨,每吨石油能提炼出70%(质量分数)的燃油,以燃油中平均含C、H原子比例为10:22计算,中国由于轿车燃油将可能每天排放温室气体多少吨?
13.小科的爸爸最近中年发福了,体重达到了80千克。小科建议爸爸每周末爬北门山来减肥。北门山的垂直高度约为100米。(g取10牛/千克)
资料:脂肪的化学式为(CH2)52(COO)3 , 相对分子质量为860。通常情况下,脂肪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H2)52(COO)3+78O2=55CO2+52H2O,消耗860克脂肪释放的能量为3.2×107焦;而人体能量转化率为25%,即肌肉能将100份化学能转化为25份机械能,其余则以内能的形式散发。假设能量消耗全部由脂肪提供。
(1)从新陈代谢角度分析,爬山能减肥变瘦的原因是 .
(2)小科的爸爸需要爬山多少次才能减去430克的脂肪?
14.小敏对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的废液,进行溶质成分鉴定.取废液上层清液50克,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26.5%的碳酸钠溶液,出现气泡,滴加至10克开始出现白色沉淀.继续滴加至沉淀不再产生,过滤,测得沉淀的质量为5克,并绘制了图像。
(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属于________(选填“盐”或“碱”).
(2)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是________克.
(3)图象中的a点数值是________.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
(5)通过计算说明,图象横坐标中的b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是多少克?
15.电压力锅结合了压力锅和电饭锅的优点,是现代人喜欢的厨房用具。图甲是某品牌电压力锅的简化电路图,R1为加热电阻,R2为保温电阻,S1为电源开关,S2为压力开关。加热时S2与触点a接通,R1工作;保温时S2与触点b接通,R2工作。电压力锅的其他参数见铭牌。
(1)当电压力锅内的气压达到设定值时水沸腾。此时,水的温度________100℃(选填“>”、“=”或“<”)
(2)计算保温电阻R2正常工作时的阻值。
(3)图乙表示电压力锅工作时电功率与时间的关系。阴影部分面积表示________,并列式计算它的大小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3
(2)变大
(3)滑片接触不良
解析:(1)根据电压表的量程和分度值读出电压表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的阻值;(2)由电路图可知,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根据滑片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3)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小,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滑片接触不良。
解答:(1)电压表的示数为1.5V,电流表的示数为0.5A,由欧姆定律可知定值电阻R的阻值为R=UI=1.5V0.5A=3Ω;
(2)将滑片缓慢向左移动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由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根据U=IR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即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3)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小,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滑片接触不良。
故答案为:(1)3;(2)变大;(3)滑片接触不良。
2. (1)根毛
(2)蒸腾
(3)③
解析: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表下面,负责吸收土壤里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无机盐,并且具有支持、繁殖、贮存合成有机物质的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解答:(1)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保护植物的根系,而根系中的根毛区较为脆弱,容易断掉;
(2)移栽的过程中,植物的根系在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后才会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在这段时间要减少植物水分的散失,而叶是蒸腾作用的器官,会散失较多的水分,则移栽时会减少叶片数目;
(3)茎中运输水分的结构是导管,而导管位于茎中的木质部,即 ③ 中;
故答案为:(1)根毛;(2)蒸腾;(3) ③ .
3. (1)③错,不能用pH试纸蘸取,应该用pH计测量其pH值
(2)要设置对照实验
(3)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解析:此题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此题研究目的有两个: 比较不同产地茶叶泡出液的酸碱度和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因此在解答过程中从这两个方面考虑。
解答:(1)分析四步实验过程看,PH试纸是不能直蘸取待液的,应该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液再涂到PH试纸上,而PH试纸也中只能大致测出PH值,也不能精确到小数点的,若要精确的PH值的话,就得用PH计测量,
(2) 茶水是否能溶解脂肪而有减肥作用。 需要设计没有茶水浸泡的脂肪作为对照组,这样才进行比较的。
(3) 水垢主要成份是不溶于水碳酸盐,而碳酸盐能跟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有人将茶水倒入有水垢的热水瓶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振荡,发现水垢大部分消失了,则说明茶水呈酸性。
故答案为: (1)③错,不能用pH试纸蘸取,应该用pH计测量其pH值 ;(2) 要设置对照实验 ;(3)茶水呈酸性,与水垢中的碳酸盐等物质发生反应
4. (1)C
(2)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
(3)排气
解析:(1)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只有两个冲程有能量转化,即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如果燃料在机器内部燃烧,由于缸体被机器的外壁包裹,因此热量的散失肯定会减小,效率肯定会提高,据此分析;
(3)在内燃机的排气冲程中,打开排气门,将做功完成后剩余的废气排出气缸,为吸取冲程做好准备。
解答:(1)A:进气门打开为吸气冲程;B:两个气门关闭,活塞向上运动,为压缩冲程;C:两个气门关闭,火花塞大火,为做功冲程;D:排气门打开,为排气冲程。
四冲程循环理论提及的“巨大爆发力”来自与做功冲程,故选C。
(2)德罗夏提到的内燃方式是基于燃料在气缸内燃烧,热量散失少,热效率高的猜想。
(3)老师在重复演示“做功改变内能“实验(图丙)之间,需在拔出活塞后将厚玻璃筒甩几下,排出燃烧后的废气,其目的与内燃机的排气冲程的原理相似。
5. (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
(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等合理均可
解析:设计多个因素影响的研究方案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由表格分析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管子直径(毫米)的大小,所以同桌的梅梅猜想是泡泡的产生可能与管的直径有关。
(2)由表格中数据知:管的直径越来越大,泡泡的产生越来越难。
(3)根据吹泡泡的经验,泡泡的产生可能还与液体的浓度、液体的种类、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液体的多少有关。
故答案为:(1)泡泡的产生可能与吹泡泡用的管子粗细有关 ;(2)相同条件下,管子直径越大,越难产生气泡;(3)液体浓度、液体种类、吹泡泡用力的大小、液体的温度、蘸有液体的多少(合理均可)
6. (1)2NaOH+H2SO4=Na2SO4+2H2O
(2)Na2SO4
(3)小英;;小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4)无色溶液变成红色
解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根据酸能与沉淀的碱反应分析,根据能反应的物质不能共存分析。
解答:(1)B 实验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2)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加入一纯净的烧杯中,混合后,观察到烧杯中有蓝色沉淀,说明酸一定没有剩余,氢氧化钠与硫酸一定生成硫酸钠,所以滤液中溶质一定含硫酸钠,而氢氧化钠和硫酸可能剩余其中一种,所以滤液中溶质除给定的猜想外,还可能是硫酸钠;(3)在杯底有蓝色沉淀生成,所以能与蓝色沉淀反应的硫酸一定不能剩余,所以小英的猜想错误;如果滤液为无色,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所以小明猜想也错误;(4)若小光猜想正确,即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所以加入酚酞时,溶液会变成红色。
7. (1)漏斗
(2)低
(3)A
(4)D
(5)acbf
解析:(1)过滤操作需要的仪器有:漏斗、玻璃棒、滤纸和烧杯等,据此进行解答;
(2)根据过滤操作的“一贴二低三靠”进行解答;
(3)根据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4)根据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解答;
(5)如果两种物质都溶于水,但是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明显不同,可以采用溶解后蒸发结晶的方法将受温度变化不影响明显的物质分离出来。
解答:(1)图中②是漏斗;
(2)过滤操作中,漏斗中的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
(3)进行蒸发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4)粗盐提纯时要先溶解、再过滤、最后蒸发,故选D;
(5)根据图像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明显,因此从氯化钠和硝酸钾(少量)的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氯化钠晶体,可以先溶于水,然后进行蒸发,析出晶体后再过滤,那么正确的步骤顺序为:acbf。
8. (1)氢氧化钠溶液;对照
(2)淀粉
(3)甲和乙装置的叶片均变蓝;甲装置的叶片变蓝 乙装置的叶片不变蓝
解答: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特性,所以,本实验中,应该设置一个烧杯内装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烧杯装等量清水,这样形成一组对照试验,而在实验前,一定要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那么氢氧化钠吸收的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所以两个装置都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都会变蓝,如果需要二氧化碳,乙装置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光合作用缺少原料,不会产生淀粉,也就不会变蓝,而甲装置中有二氧化碳,所以产生淀粉,从而滴加碘液变蓝。本题的关键是对于对照实验的理解以及对于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都要扎实掌握。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和二氧化碳,产物中有淀粉,淀粉遇碘液变蓝。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
9. (1)1、2、3
(2)电极材科不变时,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种类有关,与电极插入深度和电极之间距离无关
(3)改变化学填充剂的成分
解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进行选择;
(2)根据表格数据对比,分析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电极深度和电极之间的距离是否有关;
(3)根据(2)中的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1)为探究电极之间距离对水果电池电压大小的影响,必须控制水果种类和电极深度相同,故选1、2、3;
(2)对比实验1、2、3可知,当水果种类和电极深度相同时,电池电压与电极之间的距离无关;
对比实验4、5、6可知,当水果种类和电极距离相同时,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深度无关;
对比实验1、4可知,当电极深度和电极距离相同时,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有关。
最终得到结论:电极材科不变时,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水果种类有关,与电极插入深度和电极之间距离无关。
(3)根据(2)结论可知,要改变水果电池的电压,只能改变水果的种类;据此类推,要改变干电池的电压,就要改变干电池内化学填充剂的成分。
10. (1)深埋;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解析:根据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措施解题,传染病的预防常见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源的方法主要有: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有:保持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公共场所杀菌、消毒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方法主要有:加强体育锻炼、注射疫苗等。故注射“乙肝”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解答:解:(1)图A告诉我们,一旦确诊疫情,应马上按规定采取隔离、深埋等措施,这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2)依图B可知,这在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上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故答案为:(1)深埋、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
11. (1)使量筒内的气压等于外界气压
(2)解:G1=F浮1=ρ水gV排l=1×103千克/米3×10牛/千克×426×10-6米3=4.26
G2=F浮2=ρ水gV排2=1×103千克/米3×10牛/千克×420×10-6米3=4.2牛
排出空气的质量m气=G气/g=(G1-G2)/g
=(4.26牛-4.2牛)/10牛/千克=6×10-3千克
排出空气的体积V气=10×500毫升=5000毫升=5×10-3米3
ρ气=m气/V气=6×10-3千克/5×10-3米3=1.2千克/米3
答:实验室中空气的密度为1.2千克/米3。
解析:(1)当量筒内外的水面相平时,水面上方的气压相等,即量筒内的气压等于外面的大气压强,这样可以保证释放出的空气密度与正常状态的密度相同;
(2)甲和丙中的足球都在水面漂浮,那么它们受到的浮力都等于重力。因为甲和乙中的足球的重力之差就是里面排出的空气重力之差,所以排气10次的气体质量等于甲和丙中的浮力之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别计算出甲和丙中的浮力,然后相减得到排出空气的重力,再根据重力公式m=G/g计算出排出空气的质量,接下来用500ml×10得到排出空气的体积,最后根据密度公式ρ气=m气/V气计算密度即可;
12. (1)①每年需多提供尿素的质量为:0.1吨×60/28×3.4亿≈0.73亿吨②设需合成氨的质量为y,由题意有:CO2+2NH3 =催化剂高温高压 CO(NH2)2+H2O。
34 60
y 7300万吨
y=4137万吨
4137万吨/20万吨/座)≈207座
(2)每天需燃油:8000万桶/(7桶/吨)×70%=800万吨;燃油中碳的质量为800万吨× 12×1012×10+1×22 =676万吨设每天排放的温室气体CO2的质量为x。
C→CO2
12 44
676万吨x
x=2478.9万吨
解析:(1)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等于该物质的质量乘以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2)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解答:(1) ① 氮元素的质量=尿素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尿素的质量= 氮元素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3.4亿 ×0.1吨÷28/36≈ 0.73亿吨 。
②设需合成氨的质量为y
CO2+2NH3 =催化剂高温高压 CO(NH2)2+H2O
34 60
y 7300万吨
34/y=60/1300万吨
y=4137万吨
4137万吨÷20万吨/座≈207座
(2) 每天需燃油质量=8000万桶÷7桶/吨×70%=800万吨
燃油中碳的质量为 800万吨× 12×1012×10+1×22 =676万吨设
燃油中的碳元素经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设每天排放的温室气体CO2的质量为x
C → CO2
12 44
676万吨 x
12/676万吨=44/4
解得x=2478.9万吨
13. (1)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或体内的物质分解大于物质的合成)
(2)解:由题意可知,消耗430克的脂肪产生的能量:Q= 430g860g ×3.2×107J=1.6×107J,转化的机械能:W=1.6×107J×25%=4×106J,爬山一次需要的机械能:W1=Gh=mgh=80kg×10N/kg×100m=8×104J,爬山的次数:n= WW1=4×106J8×104J =50次。答:小科的爸爸需要爬山50次才能减去430克的脂肪.
解析: 从新陈代谢角度分析一个人的胖瘦情况我们只要比较 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大小就行了;
爬山是克服重力做功,即用公式 W=Gh 来求出所做的轼,再根据转化 率求解。
解答:(1) 从新陈代谢角度分析,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人变胖;当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人变瘦。
(2) 消耗860克脂肪释放的能量为3.2× 07 焦 ,小科爸爸 要减去430克脂肪所消耗的能量为 Q= 430g860g ×3.2×107J=1.6×107J ; 人体能量转化率为25% ,所以只有 W=1.6×107J ×25%=4×106J 的能量用在爬山上;
再根据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W1 =Gh=mgh=80kg×10N/kg×100m=8×104J ;
爬山次数:n= WW1=4×106J8×104J =50次。
故答案为(1) 同化作用小于异化作用(或体内的物质分解大于物质的合成)
(2) 解:由题意可知,消耗430克的脂肪产生的能量:Q= 430g860g ×3.2×107J=1.6×107J,
转化的机械能:W=1.6×10
7J×25%=4×106J,
爬山一次需要的机械能:W
1=Gh=mgh=80kg×10N/kg×100m=8×104J,
爬山的次数:n=
WW1=4×106J8×104J =50次。
答:小科的爸爸需要爬山50次才能减去430克的脂肪.
14. (1)盐
(2)2.65
(3)1.1
(4)HCl、CaCl2
(5)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
CaCl2+Na2CO3=2NaCl+CaCO3↓
106 100
y 5g
106 y = 1005g ;
解得: y=5.3g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是:5.3g÷26.5%=20g;
b点溶液质量:20g+10g=30g。
解析:(1)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盐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2)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质量分数计算;
(3)a点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根据碳酸钠的溶液质量利用方程式计算即可;
(4)废液中肯定有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反应产物氯化钙,还有剩余的HCl;
(5)b点是稀盐酸和氯化钙消耗碳酸钠溶液质量的和;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利用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的质量,接下来根据溶质质量÷质量分数计算出溶液的质量,最后与10g相加即可。
解答:(1)滴加的溶液中溶质是碳酸钠,因为它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所以属于盐;
(2) 10克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 :10g×26.5%=2.65g;
(3)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2.65g x
106 2.65g = 44 x;
解得: x=1.1g;
(4)废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氢和氯化钙的混合物,即HCl、CaCl2;
(5)设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y,
CaCl2+Na2CO3=2NaCl+CaCO3↓
106 100
y 5g
106 y = 1005g ;
解得: y=5.3g
与氯化钙反应的碳酸钠溶液质量是:5.3g÷26.5%=20g;
b点溶液质量:20g+10g=30g。
15. (1)>
(2)保温时S2与触点b接通,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
由P= U2R 可得,电阻R2正常工作时的阻值:R2= U2P = (220V)2100W =484Ω。
(3)由乙图可知,横坐标表示加热时间,纵坐标表示电功率,;由W=Pt可知,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电压力锅加热10min消耗的电能(或电功),W=Pt=1000W×10×60s=6×105J
解析:(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因为压力锅内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里面水的沸点>100℃;
(2) 保温时S2与触点b接通,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从铭牌中找到保温功率,然后根据公式 R2=U2P计算即可;
(3) 阴影部分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长×宽=Pt;因为电能的计算式W=Pt,所以阴影面积表示10min内消耗的电能;根据W=Pt计算即可。
解答:(1)当电压力锅内的气压达到设定值时水沸腾。此时,水的温度>00℃;
(2) 保温时S2与触点b接通,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
电阻R2正常工作时的阻值:R2= U2P = (220V)2100W =484Ω。
(3) 图乙表示电压力锅工作时电功率与时间的关系。阴影部分面积表示 电压力锅加热10min消耗的电能(或电功);
10min内电压力锅消耗的电能为: W=Pt=1000W×10×60s=6×105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