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4](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5](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6](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7](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8](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958600/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七章 溶液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课件+教案
展开第2课时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4)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
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根据上节课所学知识,同学们判断这六个实验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表投影)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定性的表示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这六组数据能否定量的比较K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理由是什么?如果要比较K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限定哪些因素?要懂得这些问题,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溶解性和溶解度概念的形成
[引入新课]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讲过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氢气、一氧化碳、碳酸钙、氢氧化铜难溶于水等,这说明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里溶解的能力各不相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板书]三、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如食盐易溶于水,却很难溶解在汽油中;油脂容易溶解在汽油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碘容易溶解在酒精中,却很难溶解在水中。
[板书]2.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讲述]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蔗糖比食盐溶解的量多。
[板书]3.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
[提问]“油脂的溶解性很差”,对吗?(不对,没指明在何种溶剂中)
[讲述]物质的溶解性用什么来衡量呢?也就是说以什么标准来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呢?这个标准能精确的告诉人们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多少物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板书]四、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提问]如何正确理解: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23.8g。
[讲解]①我们上节课学到大多数物质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性会增大,也就是说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温度不同溶质所溶解的量不同,即温度变化时溶解度大小有影响,因此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
②各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需要对溶剂的量制定一个标准,即溶剂的量要一定,规定用“100g溶剂”作为标准。
③因为每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和不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不同,所以规定不同固体物质溶解度都应达到饱和状态下,即在100g溶剂里,固体物质溶解能力达到最大限度。
④固体物质的质量的单位规定为克,与溶剂的质量的单位一致。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23.8g氯化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钾在20℃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23.8g。又如在20℃时硝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1.6g,那表示在20℃ 100g水里溶解31.6g硝酸钾,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它同时还表示了溶剂质量为100g时,溶质及饱和溶液的质量。
[板书]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投影]教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阅读课文P201
[设问]通过给定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疑]你能通过表格数据,读出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交流]表中数据准确可靠,但数据不够齐全。反映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讲解]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讲解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方法。
(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探究活动]依据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教材坐标纸上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
[组织]学生展示绘制的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材P201图7-9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和P202图7-10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观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分析2条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结合对交点的分析,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分析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类型,并记住代表物质。)
[讨论交流]完成教材空白
[讲述]由于溶液是否饱和与温度有关,因此在谈及物质的溶解度时,应指明温度。
[板书]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板书]五、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阅读]教材P202~P203。
[板书]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讨论交流]P202“你知道吗”
三、典例剖析
例 (贵州毕节中考)如图所示,甲、乙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0℃时,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是200g
B.4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D.采用降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因此100g水中最多溶解甲60g,在100g水中加入100g甲,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60g+100g=160g,因此得不到200g溶液;40℃时,甲、乙有交点,因此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不是大于;采用升温的方法可将乙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不是降温。
【答案】B
四、课堂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做《状元导练》P19“当堂训练”中的题目,并有针对性地讲解。
五、课堂小结
[提问]学完本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结]1.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小;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气体溶解度:在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3.溶解度表示方法——列表法、溶解度曲线。
六、布置作业
1.《状元导练》P20~P21“课后作业”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节的内容,试着做《状元导练》P21“课前预习”。
2.课本P203习题第1题,P204习题第3、4、5(3)题。
7.2 物质溶解的量
第2课时 溶解度
三、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1.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溶剂的性质、结构有关。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2.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性不同。
3.物质溶解性常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情况。
四、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g溶剂里(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状态 单位:克
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4.溶解度曲线是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画出的表示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意义: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在交点所示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五、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
2.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