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巩固练习
展开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隔变大
B. 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分子数目变多
C. 氢气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
D. 闻到校园的花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2. 如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 2 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两烧杯罩在一起。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
B. 该实验观察到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
C. 该实验说明了浓氨水中的分子在不断运动而蒸馏水和酚酞溶液中的分子不运动
D. 该实验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
3. 对下列事实或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八月桂花十里飘香,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B. 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C. 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D. 25立方米的天然气可加压到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因为分子间有间隔
4. 某元素的阳离子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核内有30个中子,则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 )
A. 23 53 B. 26 30 C. 26 56 D. 23 46
5.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一定含有质子和中子
B. 原子核外,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里运动
C. 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一定为8
D. 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
6. 为探究原子的结构,卢瑟福和他的团队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下列不属于该实验获得的结论的是( )
A. 原子中有电子 B. 原子中有原子核
C. 原子核的体积小质量大 D. 原子核带正电荷
7. 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是( )
A. 过氧化氢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氧化镁
8. 下列关于“不一定”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 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 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D. 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
9. 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它与天体中的中子星构成类似。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不显电性
B. 失去一个中子后显+1价
C. 质量相当于一个氦(He) 原子的质量
D. 在现有的周期表中不可能有它的位置
10. X、Y、Z、W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与Y属于同一周期
B. X、Z均能与Y形成两种化合物
C. 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
D. X、W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11. 归纳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类推结果正确的是( )
A. 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都是离子
B. 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同种元素
D. 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12.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
B. 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
C. 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
D. 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元素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13. 在化学变化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原子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原子核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③分子既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被消灭
④电子不能被创造但能被消灭.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③
14. 近地面的臭氧是由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臭氧与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
B. 臭氧是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物之一
C. 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会导致臭氧污染
D. 戴口罩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
15. 下列叙述中的“一定”肯定成立的个数有( )(1)最外层电子数少于四个的原子一定属于金属原子。
(2)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3)带火星的木条一定能在含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复燃。
(4)原子一定是最小的粒子。
(5)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一定不変。
(6)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16. 下表列出了1-18号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原子序数
1
2
3
4
5
6
7
8
9
元素符号
H
He
Li
Be
B
C
N
O
F
原子序数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元素符号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请回答下列问题:
(1)l~18号元素中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有He、Ne、______(填元素符号)。
(2)l~18号元素中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原子有______、Be、Mg(填元素符号)。
(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它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它与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4)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当x-y=8时,该粒子为______。
(5)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叫等电子体,等电子体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性质。下列各组粒子中属于等电子体的是______(填序号字母)。
A、NO和O2B、CO和N2C、SO2和CO2D、PO43-和SO42-。
17. (1)写出下列元素或微粒的符号:
①锌元素________ ②两个氢原子________ ③铝离子________
④构成氯化镁的微观粒子: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微粒中: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原子核⑤中子⑥电子⑦离子,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不带电的是________。
(3)用微观知识解释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有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液态空气;③冰水共存物;④二氧化锰;⑤澄清石灰水;⑥氯酸钾;⑦稀有气体;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
(5)已知某氧原子实际质量为m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16,有一种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________。
18.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其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解答下列问题:
(1)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其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符号为______。
(2)硫元素在第______周期,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填序号)。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核外电子数
(4)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
①原子序数与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②每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______;
③______等。
三、推断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9. 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得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上述四种元素的符号:A ;B ;C ;D 。
(2)画出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A原子 ;B离子 。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0分)
20. 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装置如图Ⅱ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 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 ;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写两条)。
21. “从微粒的角度研究物质”是化学独特的研究方法。请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的知识,用分子的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空气中包含多种气体分子),右手食指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 。挤压到一定程度之后,注射器内气体压缩变得困难,说明 。
(2)如图2所示,烧杯A装入浓氨水,B、C盛放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提示:氨水具有挥发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液体变红,说明 。烧杯C的作用是 。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2. 已知一个X原子的质量为9.296×10-26k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kg,又知X原子中的质子数比中子数少4。
求:(1)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结果保留整数)。
(2)X原子的电子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水沸腾时可掀起壶盖,是因为温度升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引起水的体积膨胀,壶盖被顶开,分子数目不变,故解释错误。
C、氢气有可燃性,氧气有助燃性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D、闻到校园的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子的特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水易挥发,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利用这些相关知识可解决此题。
【解答】
A、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乙中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烧杯中,部分氨气分子溶到甲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故正确;
B、酚酞没有挥发性,不易进入烧杯乙,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故正确;
C、分子都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故错误;
D、烧杯甲中的液体变红色,烧杯乙中的液体不变色,说明浓氨水有挥发性,故正确。
故选:C。
3.【答案】C
【解析】解:A、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热胀冷缩,因为汞原子间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25立方米的天然气可加压到0.024立方米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答案】C
【解析】解:某元素的阳离子A3+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是A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A3+的核外有23个电子,则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3+3=26;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为26。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26,核内有30个中子,则相对原子质量是26+30=56。
故选C。
5.【答案】D
【解析】解:A.氢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A错误;
B.原子核外,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里运动,故B错误;
C.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上的电子数不一定为8,氦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故C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A
【解析】解:为探究原子的结构,卢瑟福和他的团队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该实验获得的结论有:原子中有原子核、原子核的体积小质量大、原子核带正电荷等,但不能得到原子中有电子,故选A。
7.【答案】B
【解析】解:A、过氧化氢,其化学式H2O2中虽然在形式上有O2,但是那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B、氧气,其化学式为O2是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正确。
C、二氧化碳。其化学式CO2中虽然在形式上有O2,但是那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两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D、氧化镁,其化学式MgO,是说明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而不是说存在氧分子。错误。
故选:B。
对于含有氧分子的物质,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氧气本身(液态或者气态固态都可以),二是混合物.
对于化学式的意义,要看本质,而不是表面的形式,本题给出物质,氧原子的下标都为2,但是只有B表示的是氧气,其余则不是.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元素的特征、纯净物的特征、原子的构成等知识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A.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故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故说法错误;
B.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也可能由同种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说法正确;
D.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如氢原子核内只有质子,不含中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9.【答案】B
【解析】解:A、由题意,该粒子由四个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则该粒子不显电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中子不带电,失去一个中子后仍显不显电性,仍显0价,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1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为1,氦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则其质量相当于一个氦(He)原子的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D、元素周期表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的,由于该粒子没有质子,在现有的周期表中不可能有它的位置,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四中子”的构成、中子不带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B
【解析】根据四种元素的质子数可以推知:X为氢元素,Y为氧元素,Z为碳元素,W为钠元素。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一周期,氧原子有两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故A选项错误;X与Y能形成H2O、H2O2两种化合物,Z与Y能形成CO、CO2两种化合物,故B选项正确;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4,次外层(即第一层)电子数为2,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故C选项错误;尽管X、W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但是X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这个电子不易失去,而W原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的一个电子易失去,故二者的化学性质不相似,D选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解:A、Na+、Cl-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都是离子,也可能是稀有气体的原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B、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分子一定比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推理错误。
C、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不一定属同一种元素,比如水分子和氖原子都含有10个质子,故选项推理错误。
D、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则分子种类发生改变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故选项推理正确。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解:A、原子中核外电子,特别是最外层电子,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是决定原子构成物质的关键因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分子中的配置(原子的种类、数量和排列方式)决定了分子的种类,故选项说法正确。
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却组成了所有的化学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D、原子得失电子变成离子后,质子数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C
【解析】解:①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的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故①正确;
②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②错误;
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故③正确;
④在化学变化中电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④错误;
故选:C。
根据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是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的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进行解答.
本题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变化的实质中原子的进行了分析,难度不大.
1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概念、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利用相关化学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A.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B.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来分析;
C.根据汽车尾气的成分来分析;
D.根据口罩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
A.臭氧和氧气的分子的构成和结构不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所臭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同,故A选项正确;
B.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故B选项正确;
C.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氮氧化物,而氮氧化物等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也会产生臭氧污染,故C选项正确;
D.口罩只能阻挡颗粒状物质,不能有效阻挡臭氧的吸入,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原子的定义,纯净物和混合物,氧气的性质,催化剂,物质的构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的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而最外层电子数少于4的,不一定是金属元素,如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属于非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2)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一种物质,则一定是纯净物,故说法正确;
(3)空气中含有氧气,但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说法错误;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还能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故说法错误;
(5)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改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故说法错误;
(6)具有相同质子数的粒子,可能为分子、原子、离子,故说法错误。
因此只有(2)叙述正确。
故选A。
16.【答案】Ar;He;得到;AlCl3;S2-;B、D
【解析】解:(1)此小题只要会写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就可知1-18号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有He、Ne、Ar,故此题答案为Ar;
(2)熟练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中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原子有He、Be、Mg,故此题答案为He;
(3)据图可知该元素为17号元素氯元素,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最外层电子数>4个,故易得到电子;地壳中含量前4位的是氧、硅、铝、铁,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故氯元素和铝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AlCl3;
(4)由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y=8可得:x=8+y,而y是最外层电子数,取值范围是1-8,通过带入可得y=8,x=16,所以为16号元素硫,但核外有18个电子,不是硫原子而是硫离子。故该粒子是S2-;
(5)理解等电子体是具有相同原子数和电子数的分子或离子。
A、一个NO分子中有2个原子,7+8=15个电子;一个O2分子中有2个原子,8+8=16个电子,所以A中两种分子不是等电子体;
B、一个CO分子中有2个原子,6+8=14个电子;一个N2分子中有2个原子,7+7=14个电子,所以B中两种分子是等电子体;
C、一个SO2分子中有3个原子,16+8×2=32个电子;一个CO2分子中有3个原子,6+8×2=22个电子,所以C中两种分子不是等电子体;
D、一个PO43-离子中有5个原子,15+8×4+3=50个电子;一个SO42-离子中有5个原子,16+8×4+2=50个电子,所以D中两种离子是等电子体。
故选B、D
(1)要会写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前18号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有:He、Ne、Ar;
(2)首先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出是什么元素,再根据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时稳定判断出最外层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个时容易得到电子;
(3)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判断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情况;记忆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的顺序;
(4)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未知数来判断该粒子的写法;
(5)理解什么是等电子体,离子团所含电子数等于各离子的电子数之和。
A此题考查的是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稀有气体元素,地壳中元素含量,另外第(5)小题是给出信息题,先给出等电子体的概念,然后再来做出选择。其中前三个小题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后两个小题较难一点。
17.【答案】(1)Zn;2H;Al3+;Mg2+;Cl-
(2)①②⑦;①②⑤
(3)汞原子随温度升高间隔增大,随温度降低间隔减小
(4)②⑤⑦⑧;①③④⑥
(5)2mg
【解析】
(1)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元素符号、原子、离子的书写以及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①锌元素的符号为Zn;
②两个氢原子即在氢的元素符号前加2,可表示为2H;
③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所带电荷写在右上角,先写数字,再写符号,可表示为Al3+;
④构成氯化镁的微观粒子是镁离子和氯离子,分别表示为Mg2+、Cl-。
(2)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物质的微观构成和微粒的电性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是分子、原子和离子,故填:①②⑦;分子、原子、中子不带电;质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故不带电的是①②⑤。
(3)
【分析】
本题考查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现象,熟练掌握微粒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水银是汞的俗称,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水银温度计热胀冷缩是由于汞原子随温度升高间隔增大,随温度降低间隔减小。
(4)
【分析】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叫纯净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物质叫混合物。
【解答】
①氧气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②液态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属于混合物;
③冰水共存物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④二氧化锰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⑤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和水,属于混合物;
⑥氯酸钾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⑦稀有气体中含有氦气、氖气等,属于混合物;
⑧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属于混合物。
故属于混合物的有②⑤⑦⑧,属于纯净物的有①③④⑥。
(5)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熟练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国际上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某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6,有一种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该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则该硫原子的质量为mg×3216=2mg。
18.【答案】28.09 Ne 三 得到 B 核外电子层数 每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解析】解:(1)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其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符号为Ne。
故填:28.09;Ne。
(2)硫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3,在第三周期,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故填:三;得到。
(3)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填:B。
(4)从上表中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以下规律:
①原子序数与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②每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层数;
③每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等。
故填:核外电子层数;每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1)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占据的空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2)元素核外电子层数是几,所处周期就是几;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4)每一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由左至右依次递增。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19.【答案】(1)Al;Cl;O;Na;
(2);
【解析】解: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A是铝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第三电子层有7个电子,是氯元素;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所得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C元素原子有8个电子,是氧元素;D元素原子有11个电子,是钠元素。
(1)由上分析可知,A、B、C、D四种元素的符号依次为:Al、Cl 、O、Na;
(2)A原子即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B离子即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20.【答案】(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 ;②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等
【解析】解:(1) E试管放滴有酚酞的蒸馏水的目的是进行对比。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B试管中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很快变红色。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①分子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 ②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等。
21.【答案】(1)分子之间有间隔;随着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大
(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对比
【解析】(1)注射器内气体能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挤压到一定程度之后,注射器内气体压缩变得困难,说明随着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分子之间的斥力越来越大。
(2)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液体变红,是因为A中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了B中;烧杯C的作用是对比。
22.【答案】(1)56 (2)26
【解析】(1)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与一个碳12原子实际质量的112的比值,因此X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9.296×10-26kg1.993×10-26kg×112≈56。
(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设该原子的质子数为x,则其中子数为x+4,故有x+x+4=56,解得x=26,又因为原子中电子数=质子数,所以该原子的电子数为26。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重点知识填空练习(附参考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分子的定义,分子的性质,水是我们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当堂达标检测题,共9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综合与测试同步训练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