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54831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54831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354831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学案整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导学案,共12页。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 分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
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温馨点拨】
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
分子具有以下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
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学习内容二 原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讨论交流】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温馨点拨】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同:①体积小,质量轻;②恒运动;③有间隙;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同种原子性质也相同。
异: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名师归纳】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是用物理方法还可以再分。
3.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反馈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空气里的氮气、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混合在一起
2.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自然学科。请你运用分子的性质判断,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C)
序号
事实
解释
A
新装修的房间中有异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
到原子和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C
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子可以再分
3.如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试回答:
(1)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2)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氢原子,氯气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气分子、氯气分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
1.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2.离子的形成。
学习内容一 原子的构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构成原子
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电性
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
单位的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
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
带电
相对
质量
忽略不计
1
1
【讨论交流】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温馨点拨】
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
3.氢原子核内不含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名师归纳】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反馈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A)
A.26 B.30 C.52 D.56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C)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4.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B)
A.50 B.86 C.136 D.222
5.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原子、分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学习内容二 离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为了达到稳定结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这时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总数,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正电;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这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总数,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负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讨论交流】
1.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有什么关系?
2.如何表示离子?
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1.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2.离子符号的书写: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和“-”号。
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元素符号
阳离子符号
阴离子符号
联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名师归纳】
离子的特征:都具有稳定结构;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总数;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总数。
原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
【反馈练习】
1.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C)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
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干冰 B.黄金 C.红磷 D.氯化钠
3.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和H3,请回答:
(1)1个H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H和H3具有相同的A(填序号)。
A.质子数 B.化学性质
C.电子数 D.质量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难点】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学习内容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离核较远。通常把电子运动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这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讨论交流】
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2.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结构是否稳定?
【温馨点拨】
1.①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②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说明:稳定结构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原子类型
最外层电子数
稳定结构
得失电子
金属原子
<4
不稳定
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
4≤,<8
不稳定
得电子
稀有气
体原子
=8
(He为2个)
稳定
既不得也
不失
【名师归纳】
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化学性质是否相同除了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等外,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结构。
【反馈练习】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
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A)
5.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表示阳离子的是C;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AD。
学习内容二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是1。
2.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讨论交流】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
测定出来的
比较出来的
性质
绝对的
相对的
数值
非常小
大于等于1,大多
数取整数
单位
kg
1
以碳12为例
1.993×10-26 kg
12
联系
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②原子的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名师归纳】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反馈练习】
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B)
A.16克 B.16
C.1.66×10-27千克 D.1/12千克
2.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
A. B. C. D.
3.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61。
4.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4的镁原子的质量为3.986×10-26 kg,一个质量为2.67×10-26 kg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课题3 元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和对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知道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重点难点】
1.元素概念。
2.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学习内容一 元素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9~6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讨论交流】
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异同?
【温馨点拨】
元素和原子的对比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主要
区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
元素原子
使用
范围
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实例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名师归纳】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
(1)
(2)
【反馈练习】
1.地壳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A.氧、硅、铝、铁 B.铝、铁、硅、氧
C.铁、铝、硅、氧 D.硅、氧、铁、铝
2.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可自动放射具有固定组成的粒子而变为其他元素。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B.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质子
C.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电子
D.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中子
3.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B.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氯化氢是由氯元素和氢元素两个元素组成的
D.我们现在发现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一样多
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
A.核电荷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学习内容二 元素符号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讨论交流】
1.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可分成哪几类?
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
【温馨点拨】
1.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元素的分类:
2.元素符号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名师归纳】
元素符号通常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常见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氢H 氮N 钠Na 铝Al 硫S
C碳 O氧 Mg镁 Si硅 Cl氯
2.说明以下符号表示的含义:
(1)O:氧元素、1个氧原子;
(2)Cl:氯元素、1个氯原子;
(3)2O:2个氧原子;
(4)2Mg:2个镁原子;
(5)Fe:铁元素、1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学习内容三 元素周期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周期表共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观察书本最后一页的元素周期表:金属用紫色表示;非金属用黄色表示,第一周期除外,每周期开
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得到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名师归纳】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
【反馈练习】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甲~戊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原子序数:丙>乙
B.核内质子数:甲=戊
C.乙、丙同周期
D.甲、丁同族
2.右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Na。
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个钠原子3Na。钠元素属于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Na(填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科学家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6。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重点难点】
1.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习内容一 分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48-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之间有一定间隔,且分子之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减小;分子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讨论交流】
1.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完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一: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至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一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
(2)实验二(如图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了实验三(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温馨点拨】
1.(1)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2)溶液变成红色;氨分子不断运动到B烧杯中,溶于水形成氨水,酚酞遇氨水变红色。
(3)没有必要,此实验已经做过。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
【名师归纳】
分子具有以下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3)分子间有间隔。
【反馈练习】
1.下列事实不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的是(A)
A.柳絮纷飞
B.花香四溢
C.给轮胎打气时气体被压缩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2.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A)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之间有间隔
C.分子的体积很小 D.分子的质量很小
3.如图所示实验主要说明(B)
A.分子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学习内容二 原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
【讨论交流】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温馨点拨】
分子和原子的比较
同:①体积小,质量轻;②恒运动;③有间隙;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同种原子性质也相同。
异: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联系:
【名师归纳】
1.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是用物理方法还可以再分。
3.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反馈练习】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
B.空气是由空气分子构成的
C.空气里的氮气、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
D.空气里的氮气、氧气等分子均匀混合在一起
2.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的基础自然学科。请你运用分子的性质判断,以下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C)
序号
事实
解释
A
新装修的房间中有异味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
到原子和分子
分子的体积很小
C
用乙烯合成聚乙烯塑料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子可以再分
3.如图表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试回答:
(1)该反应的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2)在反应中,氢气分子变成氢原子,氯气分子变成氯原子,它们相互结合形成新的分子是氯化氢分子。
(3)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氢分子,氯气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氯原子,因此在这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氢气分子、氯气分子。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离子的表示方法,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重点难点】
1.原子的内部结构,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2.离子的形成。
学习内容一 原子的构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3页的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
构成原子
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电性
和电量
1个电子带1个
单位的负电荷
1个质子带1个
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不
带电
相对
质量
忽略不计
1
1
【讨论交流】
1.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的电性、质量如何?整个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哪里?
2.原子中有带电粒子,那么整个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
3.是否所有原子中都含有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有何关系?
5.不同种类的原子内部结构有何不同?
【温馨点拨】
1.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质量近似相等,电子质量较质子和中子小得多。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不带电。因为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故原子不显电性。
3.氢原子核内不含中子。
4.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而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5.不同原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
【名师归纳】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种类。
4.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含有中子。
【反馈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原子不能再分
B.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没有单位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某原子中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粒子不带电,则它的核外电子数是(A)
A.26 B.30 C.52 D.56
3.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原子核具有很高的密度;⑥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其中正确的是(C)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⑤ D.③⑤⑥
4.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B)
A.50 B.86 C.136 D.222
5.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这些粒子中:
(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2)能直接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原子、分子。
(3)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是:质子、中子。
(4)带正电的粒子是:质子、原子核。
(5)带负电的粒子是:电子。
(6)不带电的粒子是:分子、原子、中子。
学习内容二 离子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5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化学反应中,为了达到稳定结构,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这时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总数,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正电;非金属元素容易得到电子,这时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总数,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负电。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阴离子。
3.离子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讨论交流】
1.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有什么关系?
2.如何表示离子?
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1.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
2.离子符号的书写:先写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然后在符号右上方先标电荷数值(数值为“1”时省略),后标“+”和“-”号。
3.原子和离子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
外电子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元素符号
阳离子符号
阴离子符号
联系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名师归纳】
离子的特征:都具有稳定结构;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总数;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总数。
原子: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
【反馈练习】
1.Ca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是(C)
A.钙原子最外层上有2个电子
B.钙原子有2个电子层
C.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D.2个钙离子
2.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是(D)
A.干冰 B.黄金 C.红磷 D.氯化钠
3.1996年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H和H3,请回答:
(1)1个H中含有3个质子,2个电子。
(2)H和H3具有相同的A(填序号)。
A.质子数 B.化学性质
C.电子数 D.质量
(3)H3属于单质(填“混合物”、“单质”或“化合物”)。
第2课时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目标】
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重点难点】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学习内容一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离核较远。通常把电子运动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
3.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质子数;
②弧线表示电子层;
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这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讨论交流】
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
2.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结构是否稳定?
【温馨点拨】
1.①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
②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
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说明:稳定结构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层为最外层,达到2个)的结构。
原子类型
最外层电子数
稳定结构
得失电子
金属原子
<4
不稳定
失电子
非金属原子
4≤,<8
不稳定
得电子
稀有气
体原子
=8
(He为2个)
稳定
既不得也
不失
【名师归纳】
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化学性质是否相同除了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等外,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结构。
【反馈练习】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
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
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
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
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
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A)
5.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
(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
(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
(3)表示阳离子的是C;
(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AD。
学习内容二 相对原子质量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是1。
2.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讨论交流】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温馨点拨】
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原子的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来源
测定出来的
比较出来的
性质
绝对的
相对的
数值
非常小
大于等于1,大多
数取整数
单位
kg
1
以碳12为例
1.993×10-26 kg
12
联系
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②原子的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
【名师归纳】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反馈练习】
1.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B)
A.16克 B.16
C.1.66×10-27千克 D.1/12千克
2.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 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
A. B. C. D.
3.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61。
4.已知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4的镁原子的质量为3.986×10-26 kg,一个质量为2.67×10-26 kg的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
课题3 元素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2.通过对单质与化合物和对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知道周期表提供的一些信息,如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
【重点难点】
1.元素概念。
2.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学习内容一 元素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59~60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都是8,化学上把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从高到低的前四位是:氧、硅、铝、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讨论交流】
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异同?
【温馨点拨】
元素和原子的对比
元素
原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主要
区别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联系
元素原子
使用
范围
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实例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名师归纳】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
(1)
(2)
【反馈练习】
1.地壳中各元素所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A.氧、硅、铝、铁 B.铝、铁、硅、氧
C.铁、铝、硅、氧 D.硅、氧、铁、铝
2.自然界中,一些元素的原子可自动放射具有固定组成的粒子而变为其他元素。据此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A.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含有质子
B.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质子
C.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电子
D.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只含中子
3.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
A.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B.在化学反应中,元素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C.氯化氢是由氯元素和氢元素两个元素组成的
D.我们现在发现的元素种类和原子种类一样多
4.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
A.核电荷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
学习内容二 元素符号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1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元素符号时要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讨论交流】
1.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可分成哪几类?
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
【温馨点拨】
1.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元素的分类:
2.元素符号宏观上表示一种元素,微观上表示一个原子;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只有微观意义。
【名师归纳】
元素符号通常表示一种元素,一个原子。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还表示这种物质。
【反馈练习】
1.写出下列常见元素的名称或符号。
氢H 氮N 钠Na 铝Al 硫S
C碳 O氧 Mg镁 Si硅 Cl氯
2.说明以下符号表示的含义:
(1)O:氧元素、1个氧原子;
(2)Cl:氯元素、1个氯原子;
(3)2O:2个氧原子;
(4)2Mg:2个镁原子;
(5)Fe:铁元素、1个铁原子、铁这种物质。
学习内容三 元素周期表
【学习指导】
阅读课本第62-63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元素周期表共7个横行,18个纵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3.观察书本最后一页的元素周期表:金属用紫色表示;非金属用黄色表示,第一周期除外,每周期开
头的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4.根据元素周期表能得到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元素符号,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名师归纳】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
【反馈练习】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甲~戊代表五种不同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原子序数:丙>乙
B.核内质子数:甲=戊
C.乙、丙同周期
D.甲、丁同族
2.右图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右图方框的横线上填的是Na。
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3个钠原子3Na。钠元素属于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1)从表中查出硅(Si)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2)6~11号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有Na(填元素符号);
(3)表中不同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A(填序号);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4)科学家已人工合成了第116号元素,则此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16。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