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课一练 (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某木块的长度为1.350 m,则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 mm B.1 cm C.1 dm D.1 m
2.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 cm、2.36 cm、2.3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cm cm cmD.2.4 cm
3.下列长度的测量中正确的是( )
A.B.
C.D.
4.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 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
C. 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越小
D. 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误差
5.下列物体的长度值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一元硬币的厚度为5 mm B.乒乓球的直径为10 cm
C.物理教科书的宽度为18 dm D.课桌的高度为0.8 m
6.下列测量长度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
C.只使用一个刻度尺不用其他工具就可以准确测出乒乓球的直径
D.测自行车通过的路程,可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
7.同一物体长度的五次测量结果是:19.1 mm、19.2 mm、21.1 mm、19.1 mm、19.3 mm。下列相关说法中( )
①“21.1 mm”的测量记录是错误的
②五次测量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 mm
③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19.2 mm
④求平均值记作物体的长度,可以消除误差
A.只有①③正确B.只有②④正确C.只有①④正确D.只有②③正确
二、填空题
8.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其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_,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cm;如图乙所示的停表示数为________min________s。
9.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如图甲所示铁块长为_____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如图乙停表读数为_____s。
三、实验题
10.如图为小亮在做“长度的测量”实验:
(1)图中圆的直径是_______cm。
(2)一条纸带厚薄均匀,他把纸带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直至恰好能套进一个圆环中(圆环的厚度不计),如图所示,纸带环绕了n圈,则纸带厚度是________。
(3)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 cm和5.73 cm,则准确值是______cm,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
11.如图所示,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正确的是图中的______(选填“甲”或“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cm,铅笔的长度为______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______。若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四次读数分别是25.98 cm、26.00 cm、26.02 cm、26.42 cm。其中错误的数据是______cm,该课本的长度应为______cm。
(3)有一把刻度尺是用金属材料制成,且这种金属材料热胀冷缩很明显,若在严冬季节用它测量物体长度,其测量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用刻度尺测得木块的长度为1.350 m,最后一位的“0”是估读值,倒数第二位的“5”对应的单位是“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cm。
2.答案:A
解析:在测量物理量时,有时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我们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在取平均值时,必须保证记录结果符合测量工具的要求,如长度的测量,记录结果保留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B、D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当除不尽时或除数结果位数较多时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仍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选A。
3.答案:D
解析:A图中刻度尺未与被测物体紧贴,故错误;B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正对刻度线,故错误;C图中测量时没从零刻度线开始,也没从整刻度线开始,故错误;D图中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刻度紧贴物体,且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故D正确。
4.答案:D
解析:选项A是误差的定义,正确;
选项B是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正确;
选项C是减少误差的方法,正确;
在物理实验中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所以选项D错误.
故选D.
5.答案:D
解析:一元硬币的厚度在2.5 mm左右;标准乒乓球的直径为4 cm;故A、B不符合实际。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左右,故D符合实际。物理教科书的宽度约为18 cm,故C不符合实际。
6.答案:C
解析:A、一张纸的厚度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测量纸的厚度时,可以用刻度尺先测出几十张纸的厚度,然后再除以纸的总张数,即得出一张纸的厚度。此选项正确;B、细金属丝的直径太小,甚至小于刻度尺的分度值,无法直接准确测量,所以可以把金属线无间隙地密绕在一根铅笔上若干圈,测出密绕部分的长度L和圈数N,则直径.此选项正确;C、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线一侧要靠紧被测部分,所以无法仅利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此选项错误;D、自行车车轮的周长可以测出,要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可以先记下车轮转过的圈数N,再乘以车轮的周长L.此选项正确。故选:C。
7.答案:A
解析:21.1 mm与其他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很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故①正确;从其他四个数据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9”对应的单位是mm,故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所以②错误;该物体的长度为,故③正确;求平均值记作物体的长度,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④错误。综上分析可知A正确。
8.答案:1cm;31.0;3;37.5
解析:由图可知,相邻刻度间为10.0cm,有10个格,每格1cm,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
测量的起始刻度不是零刻度,而是40.0cm的刻线,物体的末端对着的刻度线为71.0cm,所以物体的长度即为两刻度值差
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停表读数为3min37.5s。
9.答案:2.52;1 mm;217.6
解析: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 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铁块左侧对应的示数为1.00 cm,右侧对应的示数为3.52 cm,所以铁块的长度为;由图示停表可知,在停表的小表盘上,1 min之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 min,指针在“3”和“4”之间,所以从小表盘中读取的时间为3 min;在停表的大表盘上,1 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 s,由于分针偏过“3.5”,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6 s。所以停表的读数为。
10.答案:(1)1.54
(2)
(3)5.7;1 mm
解析:(1)由图知,刻度尺上1 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圆的左侧与1.00 cm对齐,右侧与2.54 cm对齐,所以圆的直径为;
(2)题中运用了累积法测量纸带的厚度,n圈纸带的厚度为圆环直径与圆柱形铅笔的直径之差的二分之一,即,则纸带的厚度为:;
(3)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记录到的数据是5.72 cm和5.73 cm,可知准确值是5.7 cm,“7”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mm。
11.答案:(1)甲;0.1;3.42
(2)减小误差;26.42;26.00
(3)偏大
解析:(1)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因此乙是错误的,甲是正确的;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铅笔的长度为3.42 cm;
(2)用刻度尺测某课本的长度需要多次测量,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取平均值减小误差;四次读数中,26.42 cm与其他数据相差较大,属错误数据,应去除;该课本的长度为:;
(3)由于金属的热胀冷缩,严冬季节,尺子实际长度收缩变小,而刻度依然是原来标注的刻度,所以用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其测量结果会偏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基础知识运用,解答——知识提高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练习,文件包含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步练习解析版docx、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步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