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说“木叶”》(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108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2课 《说“木叶”》(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108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2课 《说“木叶”》(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60108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备课堂)-【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课件 课件 1 次下载
- 第11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3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备课堂)-【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 第13课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备作业)-【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第14课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备课堂)-【上好课】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课件 课件 2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9 说“木叶”一课一练
展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参与(yǔ) 尽量(jǐn) 强词夺理(qiáng) 所向披靡(mǐ)
B.炽热(zhì) 瞭望(lià) 螳臂当车(dāng) 汗流浃背(jiá)
C.模样(mó) 溘然(kè) 间不容发(jiàn) 琅琅上口(láng)
D.应许(yīng) 号召(zhà) 妙语解颐(yí) 咎由自取(j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启发 缘故 洗练 精彩B.熟悉 凭借 偶然 胞满
C.触觉 干躁 仿佛 飘零D.领域 单纯 辨论 概念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离开家乡只不过几天我就想家了,真是度日如年,一叶知秋呀。
C.如果说身体的疾病令人畏惧,那么心理的骚乱则让人失魂落魄,仿佛行尸走肉。
D.月下的荷塘是宁静的、祥和的,荷花的粉红的面庞,在隐隐约约的月光中舒展着迷人的微笑。
4.下面四句诗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B.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C.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D.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②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③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④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⑤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④③⑤C.②④①③⑤D.③⑤②①④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 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二十年来,各种语文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有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的却脱离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
B.漫长的人生历程中,会有志得意满、一帆风顺的顺境,也会有遇到挫折、一言难尽的逆境。
C.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娜娜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别总是得鱼忘筌,丢三落四的,凡事多考虑考虑,想得周全点。”
D.鲁迅杂文的语言,多一字会显冗余,少一字则现不足,妙喻层出,讽刺深刻,旁征博引,可谓一字千金,充分展示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底。
8.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我们相识几十年,你现在退休要回家乡养老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咱们干了这一杯离别酒!
B.“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微风像孩子的手,拂醒一夜沉睡的人们;嗅着窗外桂花香气,倾听着鸟语,感到一天的心情都是愉悦的。
C.“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是烟雨江南,是水的江南,是在画船中听着雨声入眠的江南,有太多的游子因为无法拒绝这一份诗意而终老江南。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9.阅读课文,依据自己的理解,选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
A.和“高树多悲风”的“树”的“饱满”形象不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中的“木”具备秋风落叶的形象,诗句意境更加空阔清冷。
B.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
C.相较于“树”暗示的颜色而言,“木”就显得有些枯黄和干燥,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也具有了这个特点,能给人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D.“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形象和“木叶”不同,它没有干燥、微黄、疏朗的秋季的特点,它饱含着水分且较繁密。
【文本阅读】
一、阅读《说“木叶”》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分条简述“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
2.比较“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的异同,分别写出其特征。
3.如果屈原在《九歌》中用“落叶”表达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肯定不如用“木叶”,根据文中所给信息说说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1.“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2.“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有用“树叶”的。
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地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片段写作】
本文中,作者在分析“木叶”的独特意味时,将“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木叶”与“落叶”、“木”与“树”等进行了对比,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比较分析法是常见的论证方法,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能力。A项,与,应读作yù;强,应读作qiǎng。B项,炽,应读作chì;浃,应读作jiā。C项,模,应读作mú,间,应读作jiān。
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B项,“胞满”应为“饱满”,意思是:1.丰满;充实2.充满感情的;C项,“干躁”应为“干燥”,燥左边是火字旁,表示干的意思,如燥热、干燥等。躁左边是足字旁,指急躁、性急、不冷静,如性情暴躁、戒骄戒躁等;
D项,“辨论”应为“辩论”,辩:用言辞来解释。所以中间是言字旁。辨:用眼睛来辨别。所以中间是一只眼睛。故选A。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理解与运用能力。A.视而不见:看到了,没有引起注意或当作没看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其后不能跟宾语。本句后跟了宾语“百姓的生活困难”。使用错误。B.一叶知秋: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此句是说想家,应该用一日三秋。C.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慌的样子。使用正确。D.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侧重于人主观上的感觉不是很明显,此句月光模糊不清属于客观,应该用朦朦胧胧。故选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A.砌下梨花一堆雪,运用比喻,将梨花比作雪;B.月光如水水如天,运用比喻,将月光比作水;两个“水”字首尾相接,运用顶真手法;C.烟尘,运用借代手法,用“烟尘”代指战争;D.翠羽盖,黄金钱,运用比喻手法,将满枝绿叶比作翠绿色的车盖;将黄色花朵比喻成金黄的钱币。故选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②是总说。①④分别解说“树叶”“落叶”,由“就是”可知④在①后。排除AC两项;由⑤中“而”“也”可知,⑤与③相连,且在⑤后。
故选B。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主语“木”后;B项,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项,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尾改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故选C。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本题中,C项,“得鱼忘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凭借。结合语境“丢三落四”,属于望文生义。A项,尽如人意:完全符合心意,多用于否定式。符合语境,正确。B项,一言难尽:用一句话难以说清楚,形容事情曲折复杂。符合语境,正确。D项,一字千金: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符合语境,正确。故选C。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句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A项,“回家乡”与“无故人”不符。B项,所引诗文中表现的是“春”,而语境中的“桂花香气”应该是秋季,季节不恰当。D项,“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反映出的内涵就是生命是有限的,但精神却是恒久的,体现了坚贞的品格。和语境中说的“奉献精神”不符,可改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故选C。
9.【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B项,偷换概念,“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并交织组合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形成丰富多彩的诗歌语言,能够说明‘木’何以具有暗示性的艺术特征”表述有误。原文第五段首句“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中的“特征”是指“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而不是“暗示性”。故选B。
【文本阅读】
一、【答案】
1.(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2.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
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
落木:干燥、空阔、失落。
3.“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要理解“木”的暗示含义,需要理解文章内容,逐条筛选信息。结合文本内容“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分析,“木”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
结合“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分析,抓住“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分析,“木”暗示诗人的情感。结合“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等”内容分析,“木”暗示人物性格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抓住“木叶”“黄叶”“落木”在诗歌形象上不同的特点来分析。结合“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分析可知,木叶有清秋的绵密、干燥感。结合“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分析可知,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结合“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疏朗与绵密的交织”分析可知,落木干燥、空阔。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此题需要从文中筛选出“木叶”的意象特点,结合“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等分析,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之感。然后与“落叶”进行比较,原文说“‘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分析,“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相应。
二、【答案】
1.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但是诗歌中遇到“木叶”的时候,诗人们常常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保留“木叶”这两个字。然后,作者列举诗歌例句来得出这个结论。
2.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3.B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作者是如何得出“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一结论的。考生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一结论所在位置,然后关照前后文,看看前文有没有分析性的句子,后文有没有总结性的句子,一般情况下,答案的重点在前文那些分析性的语句中。然后理清前文有关部分的行文思路,最后对有效信息进行筛选并整合,得出答案。原文“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含义及其作用的能力。考生先找到“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在文中所在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该句之前文段主要说的是“叶”在古代诗歌中不能独用而常与“木”连用,该句之后说的是“落木”,并解释“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由此可见,该句在内容上引出下文“落木”,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本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也很少见;第二层说明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用的是“木叶”;第三层说明古代诗歌有将“木叶”发展为“落木”。由此可知:该文段主要是写我国古代诗歌对“叶”运用的发展过程的,开始时是大量地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据此对比选项,只有B项符合题意,而其余三项都是对文段部分内容的概括。
故选B。
【拓展阅读】
【答案】
1.B2.D3.A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错误,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依据“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可知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而非“和李白、苏轼一样”。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文中并没有说最早的扁舟“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原文说“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故选A。
【片段写作】
【示例】宽容是宽宏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它不同于“包容”,包容是容纳,是宽容大度。宽容的气量再发展,就是包容。宽容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素质,而包容是政治家所必备的素质。宽容与包容都是有原则和底线的,越过这个原则和底线,就会变成“纵容”,纵容是对错误的行为放任,不加拘束。宽容是理智的爱,纵容是骄纵的爱。宽容的结果,是你会获得对方的理解和感激,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纵容是不道德的,纵容的结果,是对方的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你获得的可能是抱怨,甚至仇恨。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本题需要根据所给话题,运用指定的方法,进行写作。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本题中,以“宽容”为话题,用比较分析法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如,“宽容”与“包容”“纵容”的区别所在。从“宽容”与“包容”的区别点,即二者有程度的不同,到二者的共同点,即二者都是有底线的。越过了底线,就走向了反面“纵容”。然后重点分析“纵容”与“宽容”的区别。
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训练题,共18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2 *变形记(节选)课后作业题,共13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 雷雨(节选)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第二单元5 雷雨(节选)精练,共18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