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9 说“木叶”课堂教学ppt课件
展开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读全文,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质。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学习作者是如何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辨析诗歌精微的语言,进行文学鉴赏,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文化传承与理解: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罗丹说:“美在于发现。”在古代诗词中,有一些事物拥有美好而丰富的意蕴,比如:“柳”写留恋,“月”寄相思,“云”象征着游子,“梅”体现着傲骨。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木叶”是怎样一种意象呢?
《说“木叶”》是一篇文化随笔,属于议论文中的杂文。 “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说“木叶”就是对古诗中的“木叶”这一意象进行论说。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学生活动设计:①自由朗读论文,标出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及所引诗句。②小组内交流,补充,形成观点,有理有据。③各学习小组就重难点问题交流,质疑,探讨,分享阅读感受。④查阅相关资料,拓展阅读。⑤形成书面材料,存档。
阅读感受分享提出问题部分: 课文1-3段,作者用引用大量诗句的方式来说明一个现象,并提出问题。
“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找出文中有关“树”、“叶”、“树叶”、“落叶”、“木”、“木叶”和“落木”的诗句,依据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讨论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从而找出”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二)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二)“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提出问题: 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
“树叶”“落叶”的不同, 关键在于“木”字
分析问题: “木”在形象上的特征。4段-6段。
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还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第六段: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
粗读全文,标自然段;圈出每段的关键句;逐段概括段意,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划分层次,进而梳理文章结构。注意文章采用的论证方法。
论述性文章,阅读步骤指导
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的观点和材料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带着问题阅读,在原文中标注题号(例:1A,1B等)
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2、本文的论题是什么?3、概括本文的主旨。4、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①—③发现问题:“木叶”为诗人所钟爱;④—⑥分析问题: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⑦得出结论: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曲解文意,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分)【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段落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参考】①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层进式结构。②首先通过“木叶”的一些诗句提出四个问题,其次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及诗歌的暗示性;最后得出结论,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可以相隔千里。
从“美”的角度,谈一谈这篇文章的创作特色。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4.1 促织评课ppt课件,文件包含141《促织》第1课时课件pptx、促织朗读mp3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2 祝福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第六单元12 祝福教学ppt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四个“抓手”,情节简表,悲剧人生,梳理人生经历,身份变化,童养媳,被卖的女人,被迫改嫁的女人,妻子和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9 说“木叶”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9 说“木叶”示范课ppt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章结构,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填写表格,黄绿色,黄褐色,暗示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