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学年六国论一课一练
展开A.eq \b\lc\{(\a\vs4\al\c1(弊在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B.eq \b\lc\{(\a\vs4\al\c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eq \b\lc\{(\a\vs4\al\c1(或曰:……率赂秦耶,或未易量))
D.eq \b\lc\{(\a\vs4\al\c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解析】 A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B项,动词,爱惜/动词,吝惜;C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 D
2.下列加点的“其”,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B.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D.路曼曼其修远兮
【解析】 D项,语气词,A、B、C三项均为代词。
【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 ⑤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⑥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⑦吞二周而亡诸侯
A.①⑥⑦ B.②④⑦
C.①④⑥D.③⑤⑥
【解析】 ①④⑥名词作状语,②⑦为使动用法,③形容词作动词,⑤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 C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思厥先祖父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 B.①⑦
C.②⑤D.①⑥
【解析】 ①颠覆:推翻,摧毁,灭亡。 ⑥胜负,胜利和失败;存亡,存续和灭亡。这些词的古今意义都是相同的。②故事: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③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必要。④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⑤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⑦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答案】 D
5.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解析】 B、C、D三项均为被动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 A
eq \a\vs4\al([阅读提升层次(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46162060】
六国论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 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进行初步排除错误选项。由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可排除D项。由“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答案】 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在战国时,指函谷关、崤山以东的地区。
B.“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指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C.商鞅,卫国人。战国时政治家。主张重农抑商,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张的基础。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订立誓约或条约。
【解析】 B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追逐,追击”。
【答案】 B
8.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说的韩、魏,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 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
【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译文:
【答案】 (1)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参考译文】
秦王与诸侯争夺天下的地区,并不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诸侯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地区,也不是在齐、楚、燕、赵,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韩、魏两国阻塞着秦国的往来要冲,掩护着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区,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就建议收服韩国;商鞅在秦国受到重用时,又建议收服魏国。秦昭王没有得到韩、魏的归顺,就出兵攻打齐国的刚、寿地区,范雎把这看作是值得担忧的事情,那么秦国所顾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国对燕、赵两国用兵,对它来说是危险的事。因为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国进攻燕国、赵国时,不曾担心韩、魏会从后面袭击,这是因为韩、魏都已归附了秦国的缘故。韩国、魏国是各诸侯国的屏障,却让秦国军队能够往来其间,这难道是明了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让它们抵挡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既已屈服而归附了秦国,然后秦国的军队就能够无所阻挡地向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各国遍受它的祸害了。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从而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么,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用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eq \a\vs4\al([语言表达层次(C)])
10.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潘多拉效应”。(不超过30个字)
【导学号:46162061】
苏轼和苏辙小时候非常顽皮,不肯读书。为了让他们喜欢上读书,他们的父亲苏洵想到了一个“怪招”。每当孩子们玩耍嬉戏的时候,他就躲在旮旯里读书,孩子们一来,他就故意把书藏起来。父亲“偷偷摸摸”“神神兮兮”的举动让孩子们好奇不已。他们猜想父亲一定是在读什么好书。他们满怀追根究底的欲念,趁父母不在家时,把父亲藏起来的书“偷”出来读。日复一日,读书竟成了苏轼和苏辙的乐趣。苏轼、苏辙热爱读书,发奋学习,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这个典故与古希腊神话中潘多拉不顾宙斯的禁止偏偏打开装满罪恶的盒子如出一辙。心理学把这种现象命名为“潘多拉效应”。
“潘多拉效应”是指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要先找出“潘多拉效应”的一般属性,即“心理效应”,然后概括出其本质属性,也就是形成的要素。
【答案】 基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而产生的与预期恰好相反的心理效应。
11.阅读下面的图表,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导学号:46162062】
图表1 图表2
图表1:
图表2:公共图书馆服务社区延伸必要性
(1)给图表1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不超过60个字)
①
②
【解析】 (1)由图表1数据柱下方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对“为什么不去公共图书馆”的解释,标题可以是“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2)可根据两个图表中的要素来作答,图表1中“距离太远”占比最大,图表2中“非常必要”“必要”占比最大,可分别从这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 (1)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
(2)①在没有使用过公共图书馆的原因中,“距离太远”占比最大。
②超过90%的市民认为公共图书馆有必要将服务延伸到社区。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项羽之死达标测试,共7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庖丁解牛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庖丁解牛当堂检测题,共7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伶官传序同步练习题,共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