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5 次下载
- 《马嵬(其二)》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2 次下载
- 《劝学》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5 次下载
- 《师说》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6 次下载
-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语文人教必修3】 教案 8 次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0 过秦论教学设计
展开《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节选自贾谊的《新书》,原著分为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作者通过对秦王朝兴起、强盛、衰亡过程的叙述,议论了秦王朝成败的因由。《过秦论》是本单元的重点课文,学习时,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着重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在朗读和背诵过程中,注意掌握有关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句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归纳掌握文中重要实词、活用字、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以及一词多义;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教师以最后一段为教学重点,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引导学生归纳概括文言文的语言规律;
2.学生能借助课文注释,参考资料等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并疏通文意。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语言,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领略秦一统天下的壮观气势,探究其迅速灭亡的教训。培养正确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
在诵读和讲析中领悟作者叙事手法和说理的妙处。
【教学难点】
领会“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以史鉴今。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央视春节期间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再次点燃了民众对于历史剧的观看热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秦国历史的关住。其实荧幕上一直不乏讲述秦历史的作品。秦国到底拥有怎样的魅力吸引大家不断地讲述和传播它的历史呢?
2.回顾秦国历史。
(1)春秋战国,群雄争霸,战乱纷争。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分别鼎足而立。)
(2)秦国变法兴盛,六国合纵抗秦.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
(3)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始称帝。
秦始皇于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4)陈胜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曾经不可一世的秦帝国为何在陈涉吴广起义后走向了衰亡?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过秦论》,看看西汉贾谊的看法和见解。
(二)知人论世
1.解文题。
“论”是一种文体,即论断事理,它包括论证,论史等。那这位作者针对什么问题来论断事理呢?
“过秦”。“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2.作者简介。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学识渊博,年青时就负有才名,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诽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沙、贾太傅。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不被重用,仍忧心朝事。后为梁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3.写作背景。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年,此前历春秋战国、七雄争霸而秦统一天下,到楚汉相争,汉朝建立,五百年战乱破坏,因而西汉初期,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为此,贾谊极力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民安方得维持汉王朝统治。
(三)学习第一段
1.学习重点字词。
2.全段翻译。
3.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等的优势。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重点字词。
2.全段翻译。
3.概括第二段主要内容。
第二段,写合纵形成及瓦解,更写秦孝公以后到秦始皇以前,秦国乘胜追击,进一步扩展势力的情况。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重点字词(详见PPT)。
2.全段翻译。
3.概括第三段主要内容。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采取种种措施巩固其统治,试图使其家族统治达到“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本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攻取天下的威力之猛和守天下的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王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出下一段写秦王朝灭亡的迅速。
4.思考问题:秦王采用了哪些措施巩固其统治?
措施:
(1)文化上(愚民):“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刑法上(弱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警备上(防民):“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学习第四段
1.学习重点字词(详见PPT)。
2.全段翻译。
3.概括第四段主要内容。
第四段写陈涉起义,天下相应,迅速灭秦。
4.思考问题: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具备怎样的条件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文中交代了陈涉的出身,才能,兵力,武器等情况,写出了抗秦力量的薄弱。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强秦并非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在“守成”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
巩固统治的措施:
(1)文化上(愚民):“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刑法上(弱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警备上(防民):“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五段
1.学习重点字词。
2.全段翻译。
3.概括第五段主要内容。
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指出“秦之过”为“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4.思考问题: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本段是如何论证的?
本文卒章显志——“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本段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一是将陈涉与九国之君作对比,将陈涉与秦朝作对比,突出陈涉渺小与微不足道,然而“成败异变”,渺小的陈涉起义成功推翻秦朝统治。二是将秦朝的辉煌与最后黯然灭亡形成对比,说明“功业相反”。最后设问“何也”?作者自问自答,引出全段乃至全文中心论点: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
二、梳理全文思路
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白叙事是论据,结论是论点即可。为啥叙事部分能证明论点呢?下面一一道来。
叙事与议论并不可截然分开。我们有时是为了立论寻找相应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时也可以因事生论,由某些事件有感而发,最终阐发自己的观点。叙事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事的升华。
要指出秦亡原因,必先以“回顾秦史”来起兴。在梳理回顾的过程中,自然有偏向地选取能反映问题、有利于引出观点的史实来写,慢慢地就呈现了秦的问题。作者先叙孝公时的“兴”,继而写惠文、武、昭襄王时的“强”,接着写秦始皇时的“盛”,最后写始皇既没,陈涉发难,秦终败致亡。作者通过叙述概括秦朝百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即从“攻”势转为“守”势两大阶段,为最后的议论“攻守之势异也”做了形式上的充分准备,更直观地帮助汉文帝回忆和梳理秦国历史,为汉文帝提供历史借鉴。
那么,在叙述中,作者呈现了秦的哪些问题?他又是如何呈现的呢?在叙述中,彰显了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陈涉与九国的对比(突出陈涉很弱);陈涉与秦国的对比;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极言秦在攻势时的强大,但在守势时的不足与迅速败落,有利于说服处于守势的汉文帝要采取守势应有的策略,休养生息,施行仁义。
三、小结
《过秦论》给予我们什么重要启示?
人心向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四、文言基础知识总结
略。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11 *师说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讲什么,为何讲,怎样讲,讲怎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提示点拨,利(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0 过秦论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0 过秦论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迁移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