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7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5377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地理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必修一讲义+测试: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第一课时
展开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根本来源:太阳辐射能。(2)直接热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3.受热过程 [自我探究] 阴天与晴天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哪个?原因是什么?[提示] 阴天气温日较差较小。原因是:阴天时,白天云层削弱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不会太高;晚上云层会增强大气逆辐射,地面降温慢,气温不会太低。所以阴天气温日较差小。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②B、F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C、E两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自我探究] 高压的数值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吗?[提示] 不一定。高压、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因而在空间上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数值大于低压;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大于高空高压的数值。『自我反馈』1.温室效应增强的过程是大气(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答案 B解析 温室效应即大气逆辐射现象,是指大气升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的过程,大气逆辐射越多,温室效应越强。2.下列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湿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答案 B解析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不同,吸热放热的快慢不同,因此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A项不符合题意。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B项符合题意。空气中水汽能够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湿度越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越少,大气逆辐射越弱,C项不符合题意。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同时返还得多,大气逆辐射强,D项不符合题意。3.下列地理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阴天比晴天日温差小B.晴朗天空呈蔚蓝色C.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D.青藏高原夏季低温答案 C解析 常见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能用热力环流原理来解释。白天海洋气温低,气压高,而陆地气温高,气压低,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活动点拨』[教材P29活动](1)大气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几乎全部吸收,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里保存着的这部分热量,成为在地理环境里发生许多自然现象及其过程的能量源泉。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合适。(2)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和缓。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起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教材P29~30活动]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可以看出,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冰块的盆飘向盛热水的盆,由热水盆向上,后又飘向冰块盒的上方,形成一个环流圈。如下图所示:实验结论:烟雾飘动代表了热力环流的方向,证明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教材P30~31活动](1)白天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夜间情况正好相反。(2)由于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据此,一天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3)白天,顺时针;夜间,逆时针。(4)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海滨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探究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月球上的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这时月球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 ℃。(1)月球上的温度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2)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温度比较稳定呢?[答案] (1)月球上没有大气层。(2)地球上有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个方面。如下表所示: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热力作用在实践中的应用 读图,完成(1)~(2)题。(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C.③减弱 D.④减弱[解析] 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第(2)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主要吸收长波辐射。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能明显降低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进而降低④所示的大气逆辐射的保温效应。[答案] (1)D (2)D[方法指导] 1.云层对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影响示意图2.天气状况对气温日变化的影响探究点 热力环流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材料 电视剧《三国演义》第76集“火熄上方谷”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刹那间,上方谷硝烟弥漫,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乌云密布,接着就下起大雨,司马懿感谢苍天保佑,趁机逃脱。该战十分惨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都覆盖着未烧尽的衣服和草木灰。诸葛亮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1)降水的形成和哪些条件有关?(2)火熄上方谷的原理是什么?[答案] (1)充足的水汽、尘埃、上升气流。(2)热力环流。引燃谷内干柴,使得谷内空气受热上升,空气上升过程中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过程概括为:冷热不均(热力差)→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即“两差产生两运动”。具体如下图所示:2.热力环流的几种常见形式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下垫面的差异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具体分析如下:(1)海陆风示意图白天,在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海风。(如图a) 晚上,在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陆风。(如图b)(2)山谷风示意图白天,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低气压,在山谷上空形成高气压,大气从山谷中心向山坡运动,形成谷风。(如图a) 夜晚,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要低,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高气压,山谷上空形成低气压,大气从山坡向山谷运动,形成山风。(如图b)(3)城市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近地面的气温比郊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城市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会从郊区向城市运动,高空大气从城市向郊区运动。读下图,完成(1)~(3)题。(1)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 >A>B>C(2)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湿C.净化和增温 D.减湿和减温(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③气流表示的可能是(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解析] 第(1)题,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A、B、C、D,气温由高到低依次是B、A、C、D。第(2)题,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郊区较冷,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就形成由郊区吹往城市的城市风;②处又位于热力环流圈之内,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城市风由郊区到城市途中经过②处,而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增湿减温的作用。第(3)题,山坡处的空气距地面近,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山谷中部的空气距地面远,白天增温慢,夜晚降温慢。因此,白天山坡气流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气流下沉,形成山风。[答案] (1)A (2)B (3)C[方法指导] 热力环流的判读要领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两个关系。(1)一个过程(2)两个方向 (3)两个关系①温压关系②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探究点 等压面读某沿海地区某时刻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探究以下问题。(1)该时刻近地面海洋与陆地,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近地面风向是什么?(海风或陆风)(2)该时刻是白天还是晚上?[答案] (1)海洋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海风。(2)白天。1.等压面的概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2.分布规律和特点(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2)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具体如下图所示)3.综合应用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途:(1)判断气压高低①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例如:PA>Pa>Pc,PB>Pd>Pb。②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判读依据:Ⅰ.等压面高凸低凹。例如:Pa> Pb。Ⅱ.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例如:→PB>PA。(2)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例如:Pa高→PA低→TA高(A地热,B地冷)。(3)判断下垫面性质①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判读依据:夏天热,陆地比海洋更热,陆地成低压;冬天冷,陆地比海洋更冷,陆地成高压。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气压低的为陆地,则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若图中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天⇒为北半球1月份或南半球7月份。②判断城区与郊区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的为城区。例如:Pa高⇒PA低⇒TA高(热)⇒A为城市。③判断绿地与裸地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下图是某区域高空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空气________。(2)图中点①至点⑤,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解析] 同一地点,随着海拔的上升,气压降低,所以气压④>③=②=①>⑤。高空同一水平面气压④>⑤,说明B地气流上升,A地气流下沉,气流上升和下沉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所以B地受热气流膨胀上升,A地冷却气流收缩下沉。[答案] (1)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2)④ ⑤[方法指导] 等压面图的判读思路(1)水平气压分布的判断: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使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2)垂直气压差异的判断: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3)热力环流方向的判断: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确定后,可以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 (4)下垫面性质的判断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在近地面,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③判断城区与郊区:在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5)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的判断:在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探究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④—②C.②—③—④ D.③—④—②答案 B解析 近地面大气增温的过程是太阳辐射①穿过大气层后,大部分太阳辐射④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后又以地面辐射②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其影响因素是箭头(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 B解析 近地面大气的直接、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②。探究点 热力环流湖陆风是沿湖地区在湖泊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一天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右图为某沿湖地区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若图示时间为白天,则( )A.①处气压低于③处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甲处气压低于乙处D.①处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答案 D解析 若图示时间为白天,则陆地气温高于湖泊,甲处气压高于乙处。陆地(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湖泊(②处)盛行下沉气流,①处气流由湖泊流向陆地。4.湖陆风能使沿湖城市的( )A.空气湿度下降 B.热岛效应增强C.昼夜温差减小 D.大气污染加重答案 C解析 湖陆风使得大气在湖泊与陆地之间流动,城市空气湿度增加;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大气污染减轻;湖泊与陆地之间的空气流动减小城市昼夜温差,并减弱热岛效应。探究点 等压面下图是M、N两地冷热不均引起的高空等压面状况图。读图回答5~6题。5.关于图中各点气温、气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处气压高于b处 B.a处气压高于c处C.M处的气温比N处高 D.d处的气温高于c处答案 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M地高空等压面向上凸,而N地高空等压面向下凹,据温压关系可知,近地面M处气压较低,N处气压较高,可以判断出M地气温较高,N地气温低;a、b两地在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d处的气温低于c处。6.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气流由d处流向c处B.M处盛行上升气流C.M地可以代表郊区D.N地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凹答案 B解析 M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可以代表城区;N地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近地面等压面向上凸;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c处流向d处。 时间:40分钟 满分:100分[考点分布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基础巩固]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代表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和对应的数码主要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③答案 D解析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的逆辐射作用。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答案 C解析 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昼夜温差最大。下图为不同地形的气温日变化图,读图回答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冬季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谷地B.山顶气温日变化最小C.山顶冬季日温差大于夏季日温差D.谷地冬季日温差远大于夏季日温差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冬季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的陡崖;山顶冬季日温差约为2 ℃,夏季日温差约为6 ℃,山顶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谷地冬季日温差约为11 ℃,夏季日温差约为13 ℃,谷地冬季日温差小于夏季;山顶气温日变化曲线较陡崖和谷地平滑,气温日变化最小。5.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的主要原因是( )A.山谷地形闭塞,降温快B.夜间吹谷风,谷地散热快C.夜间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D.谷地多夜雨,降温快答案 C解析 夜间山坡降温快,气压高,风从山坡吹向山谷,形成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聚在谷地,导致一天中最低温出现在山谷。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6~7题。6.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A.O→P→M→N→OB.P→O→M→N→PC.M→N→P→O→MD.N→M→O→P→N答案 A解析 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7.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答案 A解析 图中显示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则A项正确。[能力提升]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上午、午后、夜间及清晨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图”。完成8~9题。8.图中丁曲线愈接近地面气温愈高的原因是( )A.愈接近地面风速愈小,大气热量不易散失B.愈接近地面空气尘埃愈多,尘埃能吸收太阳辐射C.愈接近地面空气密度愈大,大气愈能吸收太阳辐射D.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辐射首先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答案 D解析 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距离地面越近获得热量越多,高度越高,获得热量越少,温度越低。空气尘埃对太阳辐射起到反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较少。9.图中四条曲线中最可能是清晨的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A解析 一天当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即14点前后。根据图中气温的高低可判断出甲表示的是日出前后的曲线,乙表示的是上午的曲线,丁表示的是午后的曲线,丙表示的是夜间的曲线。读山谷风示意图(图中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等温线),回答10~11题。10.对于图中的气压、气温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等压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减 ②图中等温线的数值自下往上递增 ③甲地的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④甲地的气温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此图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此图出现的时间是白天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 10.A 11.B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越往高空,空气越稀薄,因而气压数值越低,气温也越低;图中等压线、等温线数值自下往上递减。再根据图中等压线、等温线弯曲状况,确定同一高度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气压,风从甲吹向乙,此山谷吹谷风,时间应为白天。二、综合题(共56分)12.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属于长波辐射的有________、________,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12分)(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________(填字母)。(2分)(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图甲所示原理分析其原因。(6分)(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甲图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10分)答案 (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B C A(2)B(3)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且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4)② 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气温比晴天时低;夜晚大气逆辐射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气温比晴天时高,气温日较差小。解析 第(1)题,太阳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太阳辐射,地面将能量传递到大气是地面辐射,大气将能量传递到地面是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第(2)题,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第(3)题,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从海拔、地形方面结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第(4)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变化特征。13.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某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26分)(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是一种____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4分)(2)完成热力环流图。(8分)(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掩盖了海陆风。(4分)(4)除海陆风外,典型的热力环流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4分)(5)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6分)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2)如下图:(3)冬季 强劲冬季风的存在(4)山谷风 城市风(5)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解析 第(1)、(2)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即在滨海地区近地面,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第(3)题,由表可以看出,冬季海陆风天数最少,其主要原因是强劲冬季风掩盖了海陆风。第(4)题,典型的热力环流有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第(5)题,海风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主要因为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