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公开课第2课时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对CO毒性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CO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学习重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以及用途。
【学习难点】
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课前准备】
《精英新课堂》:预习学生用书的“早预习 先起步”。
《名师测控》:预习赠送的《提分宝典》。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1.引言:你知道煤炉上层火焰的颜色吗?你知道那是什么气体在燃烧吗?听说过煤气中毒事件吗?又该如何预防呢?学完本节课你将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研究解读,如果学生解读不准确或不到位,教师再进行补充。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eq \a\vs4\al(知识模块一 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出问题:有人说我一闻到煤气的气味就把煤炉搬出屋外,不会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还有人说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面上放两盆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以上两种说法真的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相关原因,了解CO的物理性质。
归纳总结:CO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知识拓展:CO气体应采用排水法收集,因其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非常接近且有毒,故不可以用排空气法收集。
eq \a\vs4\al(知识模块二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的可燃性
提出问题:碳有两种氧化物,前面已经学过二氧化碳,它们都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们的性质相同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从CO和CO2的组成元素和一个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讨论相关原因。
知识拓展:一氧化碳与氢气一样,不纯时点燃易发生爆炸。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2.CO的还原性
阅读课本P122,自学CO的还原性。
3.CO的毒性
提出问题
(1)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煤气泄露怎么办?
(2)CO为什么能使人中毒?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讨论交流:讨论相关原因。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和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归纳总结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全班讨论并展示探究成果,反思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第2课时 一氧化碳
eq \a\vs4\al\c1(一氧,化碳)eq \b\lc\{(\a\vs4\al\c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化学性质\b\lc\{(\a\vs4\al\c1(可燃性:2CO+O2\(=====,\s\up7(点燃))2CO2,还原性:CO+CuO\(=====,\s\up7())Cu+CO2,毒性)),用途:作燃料、冶炼金属等))
一、当堂检测
二、课后提升
三、家庭作业
《精英新课堂》
完成学生用书的“夯基础 分点练”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生能力 整合练”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速记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名师测控》
完成学生用书的“基础闯关”部分
完成学生用书的“能力提升”部分
巩固知识:记忆《提分宝典》中的本课知识
成功之处
本堂课的生活实例和模拟实验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模拟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一氧化碳的资料偏少,缺少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CO的可燃性,CO的还原性,CO的毒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跟进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