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六章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中国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 )
①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上 ②发生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附近 ③是板块张裂造成的 ④是板块挤压造成的
A.②④B.③④C.①④D.②③
2.在同一次地震中,台湾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居民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解析第1题,我国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是板块挤压造成的。第2题,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繁,这是造成西部灾情比东部严重的主要原因。
答案1.A 2.C
读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3~4题。
3.图中灾害类型是( )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4.该类型灾害( )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解析第3题,图中灾害类型是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需有水流携带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从图中看出此地没有水流,故选C。第4题,滑坡多发生在山区,A错;滑坡多发生于我国夏秋季,B错;成因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如人类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C错;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
答案3.C 4.D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灾害频次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地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全年降水少,年际变化大 ②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③地表森林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②③B.①④C.②④D.①②
6.该地夏季泥石流发生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的原因是( )
A.降水量大B.地震活动频繁
C.气温高D.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第5题,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是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不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第6题,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6—8月份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高,泥石流的发生必须有水的参与,6—8月份为我国的夏季,降水量大,因此易引发泥石流。
答案5.C 6.A
左下图为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右下图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据图完成7~8题。
7.发生左上图所示两种地质灾害的共同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D.地表堆积物较多
8.右上图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左上图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B.bC.cD.d
解析第7题,图中所示两种地质灾害分别为滑坡、泥石流,其共同条件是必须位于坡度较大的山地。尽管突发地震、连降暴雨、地表堆积物多都可以引发滑坡、泥石流,但都不是滑坡、泥石流共同形成的必要条件。第8题,四处房屋中,b位于阳坡(南坡),阳光射入时间长,同时位于山脊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小。a、c、d三处房屋位于山谷处,易受滑坡、泥石流威胁。
答案7.B 8.B
9.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古乡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上游地区有6条冰川。沟谷有厚度达300多米的堆积物,中游河谷狭窄,冰川末端伸入森林。每年夏秋季常有冰川泥石流发生,其破坏力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分析古乡沟夏秋季节冰川泥石流破坏力巨大的原因。
解析泥石流的成因主要包括降水条件、地面松散物质条件、地形条件以及植被条件。结合具体材料分析判断即可。
答案深厚的松散堆积物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物质条件;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剧烈消融,与此同时,降水较丰沛,冰川融水与降水叠加,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水源;狭窄的河谷、巨大的落差,为冰川泥石流的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素养提升
下图示意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地。读图,完成1~2题。
1.若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地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有( )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①B.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
A.甲村B.乙村C.丙村D.丁村
解析第1题,据题干及图中等高线分析,该地属于山地丘陵,并且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肆采伐本地林木,夏季暴雨后极易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第2题,图中乙村位于山谷谷口处,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
答案1.B 2.B
2018年10月11日,西藏自治区昌都江达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导致金沙江主河道被堵,形成堰塞湖。下面图甲为昌都附近区域简图,图乙为被堵河段所在区域的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甲
图乙
3.图乙中最容易形成堰塞湖的地点是( )
A.aB.bC.cD.d
4.导致本次堰塞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B.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C.气温升高,积雪融化
D.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破碎
解析第3题,堰塞湖是由山体岩石崩塌、滑坡等引起滑坡体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图中的c海拔低,且处于口袋形河谷的位置,一旦下游堵塞,水位极易上涨,更容易形成堰塞湖;图中的a、b海拔高,水流速度快,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河道宽阔,不易形成堰塞湖;而d河道宽阔,也不容易形成堰塞湖。故选C。第4题,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破碎,易形成堰塞湖,故选D。
答案3.C 4.D
5.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解析由图可知,丁区域远离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最弱,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故在此区域重建城市最安全。
答案D
6.读中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主要人为原因。
(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 等。
(4)图2是某区域主要铁路分布图,图中五条铁路线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有( )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第(1)题,从该地区地质、气候条件及灾害的关联性角度进行分析。第(2)题,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第(3)题,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滑坡等。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的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图中五条铁路线中,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较大的有①②③⑤,四条铁路线均位于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丘陵区,地势起伏大,降水多,岩石破碎,地质灾害较多,A正确。④位于四川盆地内的成都平原上,地势起伏小,地质灾害少,B、C、D错。
答案(1)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该地区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降水季节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频发。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3)滑坡
(4)A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黑气”在图中指的是,该“喷嚏”的影响不包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课堂检测,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海水的密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图甲中不能观察到的微观地貌是,图中能眺望到八达岭长城的地点是,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6℃,故两地之间气温相差约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