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
展开一、【课标解读】
本节是新课标“1.1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中所要求内容。“地质灾害”是常见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别,要求运用资料,以典型的地质灾害为例,说明其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对标课标,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力求真正达成课标要求。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内容选自新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本节承接本章上节《气象灾害》内容,与气象灾害相似,地质灾害包含的具体灾害种类也很多,如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其中我国常见并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基于此,教材分“地震”和“滑坡泥石流”两个标题,分别介绍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规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其分布。本章下节课内容为《防灾减灾》,全面介绍了应对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措施,所以本节课省略了地质灾害的“避灾、防灾措施”内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探究,辨析三种常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应用相关术语描述其特征,分析其形成的一般规律(重点和难点);
2.主要以我国为例,利用地图归纳三种地质灾害的一般分布特点(重点);
3.运用实例说明三种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认识其关联性;
四、【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汶川地震”作为主题贯穿始终,主要以视频和图文材料为载体,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并理清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引入
【师】呈现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阅读。
【生】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说说自己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
(一)探究“地震”
1.引入案例《2008年,汶川之痛》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烈度达到11度。这一天,13亿的中国人都沉浸在悲痛当中,因为就在这场灾难中,有69227位同胞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汶川地震为何危害严重?
【师】请同学们带着案例的问题,开始“地震”主题的探究。
2.“地震”含义
【师】观看“汶川地震90秒”视频,感悟归纳“地震”的含义。
【生】尝试根据视频内容,说说自己对“地震”含义的理解。
【师】根据视频动画,解释地应力是指“地壳岩层受到外力时其内部产生的抵抗力”。并边播放动画,边解读地震的含义:“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3.如何描述“地震”特征?
【师】观察示意图,尝试说明地震相关术语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生】根据示意图,讨论回答提问。
【师】接下来我们观察图示,进一步归纳说明震级和烈度如何划分?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有何关系?
【生】震级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约31倍。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
【师】播放关于汶川地震震中、震级相关视频和烈度会布图,根据视频图文资料,尝试描述汶川地震的震中、震级和烈度特征。汶川地震的震中判断有些争议,一般如何确定震中?
【生】尝试总结:国家地震局公布的震中位置(微观震中)为(31°N,103.4°E),一般根据许多地震台网监测到的地震波数据通过演算后获得,而且要区分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的差异;震级为8.0级,相当于5600颗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烈度由极震区中心(映秀和北川)的11度向外围递减。
【师】汶川地震造成的最大烈度达11级,简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
【生】读图,回答:震级高,达8.0级,释放能量巨大;地质结构破碎,有多个断裂带,多碎屑岩和石灰岩;房屋结构不利于抗震等等。
4.“地震”成因分析
【师】请根据以下图示,试分析说明汶川地震形成的过程和驱动力?
【生】尝试描述汶川地震形成过程,分析其主要驱动力。
【师】播放介绍“汶川地震形成的过程和驱动力”的视频,总结点拨。
5.地震分布特征
【师】观察“世界地震带分布图”和“岩石圈六大板块分布图”,说明世界地震分布有何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生】世界地震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其原因是处在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不稳定。
【师】观察“中国主要火山和地震带分布图”,说明我国地震分布有何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生】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靠近两大地震带区域多地震;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省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汶川地震所在的四川省就属于地震多发区域。
6.地震的影响
【师】观看“汶川地震危害”视频和图文,归纳地震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
【生】根据视频和图文资料,归纳总结:人员伤亡,疫病蔓延,心理创伤;财产损失,破坏房屋、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等灾害……
激发对“地震”的探究兴趣,并初步感知地震的基本特点。
通过视频生动展示地震过程,利于学生理解地震的含义。
通过展示岩层活动过程的动画,结合文字描述,形象演示“地应力”和“地震”的含义。
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描述地震特征的相关术语,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初步感知地震相关术语,并能说出其基本含义和相互关系。
以真实地震为背景,分析说明震中、震级和烈度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更真切地理解这些术语并知道如何应用。
呈现基本图示过程,引导学生尝试说明汶川地震形成的过程和驱动力,训练描述地理过程的关键能力(反映格局-过程-机制的地理思维线索)
据图说明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训练读图析图能力和归纳地理分布特征的关键能力。
据视频和图文材料,归纳地震的影响,训练获取和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滑坡”和“泥石流”
【过渡】汶川地震诱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现象非常多,下面我们继续探究这两种地质灾害。首先来了解“滑坡”。
1.“滑坡”含义
【师】汶川地震诱发的巨型滑坡有66处。观察某地滑坡视频,组合滑坡图示,感悟归纳“滑坡”的含义。
【生】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2.“滑坡”形成条件
【师】根据滑坡的含义,推断滑坡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生】植被覆盖度较差、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比较大、地下渗透水润滑……
3.“滑坡”危害
【师】观察图,归纳滑坡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生】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泥石流”含义
【师】观看视频结合图示,感悟“泥石流”含义,分析四川省清平乡“8.13特大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生】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5.“泥石流”形成条件
【师】结合前面视频和泥石流含义,推断泥石流形成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生】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四川省清平乡“8.13特大泥石流”形成原因也主要是这些条件。
6.“泥石流”危害
【师】观察图,归纳泥石流造成的危害主要有哪些?
【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7.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特征
【师】观察下图,结合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推断说明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生】时间分布特点:泥石流有明显的季节性,与集中降水的时间相一致;滑坡四季都可发生,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
空间分布特点: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山区,尤其是西南地区。
仍然以汶川地震为背景,引出对“滑坡和泥石流”的探究,保持探究主题贯穿始终。
滑坡视频和图示对学生理解滑坡的含义非常有效。
由含义反推滑坡形成条件,训练逻辑思维。
四川省清平乡“8.13特大泥石流”是在曾经受汶川地震影响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视频中也生动展示了泥石流过程,与滑坡形成鲜明对比。
结合视频,由含义反推滑坡形成条件,训练逻辑思维。
据图并结合形成条件,说明分布特征,训练读图析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小结并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小结
【师】现在同学们尝试用最精到的语言总结三种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分布特征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抽查)部分学生回答。
【师】边板书总结。
2.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师】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理解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生】思考完成活动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3)你所在的地区多发哪种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又会引发哪些灾害?你能画出其中的一条灾害链条吗?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检验学生成效。
进一步通过活动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四)布置课时作业
【师】布置课时作业
【生】思考完成课时作业
广西梧州市是一座山城,多为丘陵地形,每年有百十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崩塌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读图,回答1-2小题。
1.图中曲线a、b、c分别表示的含义是
A.滑坡、降水量、崩塌
B.崩塌、滑坡、降水量
C.降水量、滑坡、崩塌
D.降水量、崩塌、滑坡
2.关于该市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表明该市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均衡性
B.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C.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有关
D.海拔高处滑坡多,海拔低处崩塌多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完成第3小题。
3.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①地形崎岖
②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月21日,青藏高原东部某地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发生后,甲村的地震烈度大于乙村。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1)该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震烈度甲村大于乙村的判断理由是什么?
(2)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丙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丙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参考答案:1.C 2.B 3.C
4.(1)板块交界处断裂带活动,能量释放;
相较乙村,甲村震中距较小,居民点较多,人口更稠密,所以烈度更大。
(2)丙地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的偏南风,将印度洋水汽输入,在丙处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通过课时作业,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并检验学习目标达成度。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一:地震,本节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一:地震,本节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