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32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32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80232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三节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 试卷 3 次下载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试卷 4 次下载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四章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试卷 5 次下载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试卷 3 次下载
- (新教材)2019-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试卷 4 次下载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训练题
展开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消除贫困
(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绿色经济
(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
(2)“绿色经济”
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
(1)发展目标: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2)增长方式:传统发展观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3)消费模式:传统发展观提倡高消费;可持续发展观提倡适度消费。
(4)时空尺度:传统发展观考虑当代人的最大需求,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代际公平,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强调共享权利
①共享资源和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剖析,包括同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强调适度利用
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
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强调共担义务
①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预习效果自测]———————————————
一、判断题
1.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 )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是相互独立的。( )
3.我国每年夏季在近海地区实施的“伏季休渔”政策主要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
4.实施循环经济后,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
5.“绿色经济”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
答案:1.√ 2.× 3.√ 4.× 5.√
二、连线题
6.将下列对应的内容连线。
答案:
三、选择题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如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8.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中,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第7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8题,图示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没有体现出城市绿化率、能源利用率、碳排放量的变化。
答案:7.C 8.D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享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之誉。该区也是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关注的深度贫困区之一。下面为凉山州景观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国家对深度贫困区进行精准扶贫,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10.导致凉山彝族自治州深度贫困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地形
解析:第9题,国家对深度贫困区进行了精准扶贫,谋求共同富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强调时间延续发展,共同性原则强调各个国家或地区共同面对环境问题,阶段性原则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10题,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西南山区,交通不便,限制了其发展。
答案:9.A 10.D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关于鱼类的漫画。
材料二 由美国和加拿大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组成的一个科学小组,历时4年完成了一项名为“生物多样性缺失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调查。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警告世人,若按照目前人们的行为继续下去,到2048年,目前可食用的海洋鱼类和贝壳类中有90%会完全消失,大海将变得死气沉沉。
(1)材料一中,图1、图2各反映了什么问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原则?
(2)针对图1中老汉的做法,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怎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信?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提示:(1)图1反映了过度捕捞问题,违背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图2反映了环境污染严重问题,违背了公平性原则。
(2)部分海域的季节性休渔政策。
(3)可信。措施:①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②实行休渔政策;③禁止向海洋中排放工业废水等污染物。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项,其具体的内容、要求如下表所示:
2019年2月1日,太湖开始了长达7个月的封湖禁渔期。读太湖流域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太湖定期禁渔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2.太湖定期禁渔,可以( )
A.控制污水入湖,改善湖水质量
B.保证渔业资源持续利用
C.调节太湖的流量,从而减少旱涝灾害
D.让农民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种植业生产
解析:第1题,太湖定期禁渔是为了给鱼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证渔业资源能被长期、稳定地利用,这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太湖定期禁渔,可以使鱼类休养生息,确保渔业资源不枯竭,从而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答案:1.B 2.B
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称为“环境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下列选项最适当的是( )
A.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结构升级
B.发达国家不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C.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
D.国际贸易中要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
4.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倾销”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阶段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解析:第3题,资源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对此需要承担责任;在国际贸易中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只有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才是发展中国家的治本之道。故选A。第4题,“环境倾销”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低价出售资源产品而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长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了资源与环境的永续利用,因此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D。
答案:3.A 4.D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阅读图文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公众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因此,公众是否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这些变革的必要条件。
材料二 工厂实行清洁生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下面两幅图表示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和部分环境标志。
材料三 可持续发展公众行为调整。
(1)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如何转变观念、养成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清洁生产属于哪种社会行为的调整?其主体是什么?清洁生产和传统生产的末端治理有何不同?
(3)为什么要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
(4)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为什么?
(5)为了环保,你觉得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行为?
提示:(1)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2)市场行为。主体一般是企业。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而末端治理则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生产过程中已经产生的污染物治理上。
(3)带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4)随着人口增长,人们的消费水平提高,公众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问题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全球看,生活垃圾的数量占整个固体废弃物数量的70%,大大超过了工业废物的数量。
(5)调整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例如,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和一次性木筷,减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袋,使用清洁能源,少使用或不使用对人体有害又污染环境的物品,分类回收生活垃圾,拒食野生动物等。
1.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1)工业推行清洁生产
①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
②清洁生产的效益
a.环境效益: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b.经济效益:产品产量增加,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降低,产污量、排污量减少,污染治理费用减少。
c.社会效益: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2)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①发展措施
a.调整生产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b.实行综合循环利用。
c.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②生态农业的效益及表现
2.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1)列表对比
(2)图示对比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是一个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大的省份,近年来调整资源开发模式,减少初加工产品的外销。读贵州省产业开发模式关联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甲、乙、丙分别是( )
A.水能、有色冶金、钢铁
B.有色冶金、水能、钢铁
C.水能、钢铁、有色冶金
D.钢铁、水能、有色冶金
2.贵州省若采用图中虚线右侧的开发战略,则会( )
A.加大矿产品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B.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C.实现清洁生产,保护生态环境
D.充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
解析:第1题,甲和煤矿都用来发电,可判断甲为能源,对比选项可判断为水能;铝土矿和电力工业可以发展有色冶金工业,故乙为有色冶金;煤矿和调入的铁矿可以发展钢铁工业,故丙为钢铁工业。第2题,虚线左侧注重初级产品外销,虚线右侧的开发战略主要体现了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故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不会加大矿产品的出口;主要促进原料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废弃物就近堆埋、雨季倾倒会加大环境污染。
答案:1.A 2.D
读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循环模式图,回答3~4题。
3.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生态效益有( )
①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②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
③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
④使用沼气能源,减少植被破坏
⑤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⑥促进餐饮、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4.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 )
①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和秸秆、粪便用于生产沼气
②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珍禽的饲料
③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
④收集珍禽的羽毛制作成观赏标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3题,①、⑥属于经济效益而不属于生态效益。第4题,养殖黄粉虫作为饲料,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均不属于废弃物的再利用,而是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3.C 4.D
一、选择题
下图为1999-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耗量、工业增加值及工业增加值能耗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9-2007年,我国工业( )
A.碳排放量逐年下降
B.能源消耗量逐年增加
C.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
D.增加值增速慢于能源消耗量
2.为了降低碳排放量,短期内我国急需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B.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能耗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C.着力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D.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居民绿色出行
解析:第1题,我国工业能源消耗量自2000年起,逐年增加;工业增加值能耗曲线逐年下降,说明能源利用率逐年提高,也说明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能源消耗量增速。第2题,我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工业结构使我国碳排放量一直较高,目前要快速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我国急需对钢铁、化工、电力等高能耗工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答案:1.C 2.B
据环保部门调查,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产生的生活污水。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南方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下图为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示意图(2016-2020年)。读图回答3~4题。
3.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饲料原料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工业基础好 D.接近市场
4.促进东北地区生猪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
B.引进优质品种
C.加强养殖废弃物再利用
D.扩大养殖规模
解析:第3题,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第4题,本题要求选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发展”的措施,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属于生态措施,其他都属于经济措施。
答案:3.A 4.C
(2019·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一月考)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下表为2018年南京市部分生态红线区域面积统计表。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B.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
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
D.设置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
6.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
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
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
解析:第5题,据材料可知,生态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说明了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故A项正确;设置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生态红线区,C错误;设置红线区将有利于南京市城市的发展,不会阻碍城市面积扩大,D错误。所以选A。第6题,保护生态红线区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缩小昼夜温差,A错误;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减小,B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植被类型而非改变,C错误;据材料,生态红线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故D项正确。
答案:5.A 6.D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下图是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读图回答7~9题。
7.甲、乙、丙、丁分别代表( )
A.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B.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C.入境水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 用水增加 耕地减少
D.地下水位下降 入境水流减少 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8.关于山地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过程说明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
B.生态系统恶化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
C.山区径流量减少,径流速度降低
D.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9.下列促使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B.营造防护林带
C.打坝建库
D.改进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
解析:第7题,根据模式图中“出山口径流减少”可知,丙为“入境水流减少”,丁为“地下水位下降”,综合分析甲为“耕地减少”,乙为“用水增加”。第8题,①过程说明了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植被破坏,山区径流量减少,但流速增大;该地区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由于人口增长,为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而对土地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破坏地表植被,从而导致环境恶化。第9题,打坝建库主要是为防止水土流失而采取的工程措施,不是促使绿洲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措施。
答案:7.B 8.B 9.C
下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11.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1985-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资源能源消耗指数在降低,但数值仍较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经济发展指数上升;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依然比较高,且经济发展指数较低,因此人地关系并没有协调发展。第11题,从图中看,1985-1990年,环境污染指数在下降,但是能源资源的消耗指数比较高;1990-1995年环境污染指数比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指数较高,经济发展指数较低;1995-2000年,经济发展迅速,环境污染指数处于较低的水平,资源能源消耗指数下降的速度较快,因此该时期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
答案:10.B 11.C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呼伦贝尔雀巢有限公司是内蒙古一家知名企业,主要经营全脂奶粉等产品。公司与内蒙古许多牧场建立联系,以当地牛奶为原料,就地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材料二 我国奶粉产业较多,但奶源、技术、设备、配方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产业链不成熟,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能被消费者认可并且熟知的品牌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层次较低。
材料三 下图为呼伦贝尔雀巢奶粉产业生产加工示意图。
(1)指出呼伦贝尔雀巢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发展奶粉产业的有利条件。
(2)说明我国奶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请为呼伦贝尔雀巢奶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指丰富的原料,社会经济条件指劳动力、市场、交通等方面。内蒙古有丰富的天然草场,乳畜业发达,奶源充足;内蒙古污染较少,奶源质量好;当地有廉价劳动力;全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广阔;交通运输的发展。(2)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产品规模、价值、品牌等方面回答。我国奶粉产业的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和国际差距大。(3)需要结合存在的问题,包括树立品牌意识、创新科学技术、开发新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内蒙古有丰富的天然草场,乳畜业发达,奶源充足;内蒙古污染较少,奶源质量好;当地有廉价劳动力;全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交通运输的发展。
(2)产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和国际差距大。
(3)树立品牌意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创新科学技术,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开发新的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13.读海南某橡胶产业园生产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海南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2)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对应说明其在图中的具体表现。
(3)从资源和环境角度,分析此产业园生产模式的优点。
解析:(1)应从海南岛的热带特色去分析。从气候分析,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丰富、降水充足,水热资源充足,农业生产的复种指数高;从海洋生物种类分析,该岛热带生物资源种类多,沿海热带海域面积广,海洋生物资源丰富;从市场需求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市场广阔;从技术条件分析,冷藏保鲜技术发展,交通运输技术进步,使农产品的销售范围扩大。(2)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橡胶产业深加工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保证了经济持续发展;产业链延长,生产部门增多,需要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促进了社会持续发展;废弃物(废橡胶、废水等)的回收利用,使环境污染减少,维持了生态持续发展。(3)从资源角度,主要分析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节约资源;从环境角度,主要分析其减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污染。
答案:(1)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丰富、降水充足(水热条件好),农作物生长期长(可一年三熟或四季皆可生长);热带生物资源丰富;热带海域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农业技术不断发展(或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国家政策的支持。
(2)经济持续发展:橡胶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社会持续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生态持续发展:废弃物(废橡胶、废水等)的回收利用,节约能源和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3)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知识导图
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图文材料,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共同性原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效益
表现
经济效益
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环境效益
降低污染,净化环境
将秸秆、柴草和人畜粪便作为沼气原料,减轻了污染;沼气为清洁能源
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保护土地
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实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
社会效益
改善生活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后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步测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中针式滴头的主要作用是,滴灌技术的优点包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堂检测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