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文科数学人教A版一轮复习核心考点·精准研析9.5 平行、垂直综合问题
展开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
考点一 点到面的距离
1.一条直线l上有相异的三个点A,B,C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那么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 ( )
A.l∥α B.l⊥α
C.l与α相交但不垂直 D.l∥α或l⊂α
2.点P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面对角线BC1上运动,则下列四个说法:
①三棱锥A-D1PC的体积不变;
②A1P∥平面ACD1;
③DP⊥BC1;
④平面PDB1⊥平面ACD1.
其中正确的说法序号是________.
3.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底面ABCD,PD=AD=1,则棱锥D-PBC的高为________. 世纪金榜导学号
【解析】1.选D. l∥α时,直线l上任意点到α的距离都相等;l⊂α时,直线l上所有的点到α的距离都是0;l⊥α时,直线l上有两个点到α距离相等;l与α斜交时,也只能有两个点到α距离相等.
2.由题意可得直线BC1平行于直线AD1,并且直线AD1⊂平面AD1C,直线BC1⊄平面AD1C,
所以直线BC1∥平面AD1C.
所以点P到平面AD1C的距离不变,
=,所以体积不变.故①正确;
连接A1C1,A1B,可得平面AD1C∥平面A1C1B.
又因为A1P⊂平面A1C1B,所以A1P∥平面ACD1,
故②正确;
当点P运动到B点时,△DBC1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DP不垂直于BC1.故③不正确;
因为直线AC⊥平面DB1,DB1⊂平面DB1.
所以AC⊥DB1.同理可得AD1⊥DB1.
所以可得DB1⊥平面AD1C.
又因为DB1⊂平面PDB1.
所以可得平面PDB1⊥平面ACD1.故④正确.
答案:①②④
3.因为∠DAB=60°,AB=2AD,由余弦定理,BD=AD,从而AB2=AD2+BD2,故AD⊥BD,如图,作DE⊥PB,垂足为E.已知PD⊥底面ABCD,则PD⊥BC.
又BD⊥AD,BC∥AD,所以BC⊥BD.
故BC⊥平面PBD,BC⊥DE.
则DE⊥平面PBC.因为AD=1,AB=2,∠DAB=60°,
所以BD=.又PD=1,所以PB=2.
根据DE·PB=PD·BD,得DE=,
即棱锥D-PBC的高为.
答案:
求点到面的距离常常转化为求锥体的高来解决,一般有两种思路:(1)证明线面垂直后解直角三角形;(2)用等体积法进行转化.
考点二 存在性问题
【典例】如图,在四面体P-ABC中,PC⊥AB,PA⊥BC,点D,E,F,G分别是棱AP,AC,BC,PB的中点.
(1)求证:DE∥平面BCP.
(2)是否存在点Q,到四面体P-ABC六条棱的中点的距离相等?说明理由. 世纪金榜导学号
【解题导思】
序号 | 联想解题 |
| (1)由D,E分别为AP,AC的中点,想到利用三角形中位线证明平行. |
| (2)要求是否存在点Q,到四面体P-ABC六条棱的中点的距离相等,想到作四边形DEFG的对角线,若四边形DEFG为矩形,则有QD=QE=QF=QG,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再取PC,AB的中点,同理可得结论. |
【解析】(1)因为D,E分别为AP,AC的中点,
所以DE∥PC.又因为DE⊄平面BCP,PC⊂平面BCP,
所以DE∥平面BCP.
(2)存在点Q满足条件,理由如下:
因为D,E,F,G分别为AP,AC,BC,PB的中点,
所以DE∥PC∥FG,DG∥AB∥EF,
所以四边形DEFG为平行四边形,
因为PC⊥AB,所以DE⊥DG,
所以四边形DEFG为矩形,
连接DF,EG,设Q为EG的中点,
则DF∩EG=Q且QD=QE=QF=QG=EG,分别取PC,AB的中点为M,N,
连接ME,EN,NG,MG,MN,
同理可证MENG为矩形.
其对角线交点为EG的中点Q且QM=QN=EG,
所以Q为满足条件的点.
存在性问题一般是探求点的位置,多为线段的中点或某个三等分点,一般点的情形很少,然后给出符合要求的证明,注意书写格式要规范,一般有两种格式:
第一种书写格式:探求出点的位置→证明→符合要求→写出明确答案;
第二种书写格式:从结论出发“要使什么成立”,“只需使什么成立”,寻求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类似于分析法.
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平面SAD⊥平面ABCD.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且P为AD的中点,Q为SB的中点.
(1)求证:CD⊥平面SAD.
(2)求证:PQ∥平面SCD.
(3)若SA=SD,M为BC的中点,在棱SC上是否存在点N,使得平面DMN⊥平面ABCD,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析】(1)因为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CD⊥AD.又平面SAD⊥平面ABCD,且平面SAD∩平面ABCD=AD,所以CD⊥平面SAD.
(2)取SC的中点R,连接QR,DR.
由题意知:PD∥BC且PD=BC.
在△SBC中,Q为SB的中点,R为SC的中点,
所以QR∥BC且QR=BC.
所以QR∥PD且QR=PD,
则四边形PDRQ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Q∥DR.
又PQ⊄平面SCD,DR⊂平面SCD,
所以PQ∥平面SCD.
(3)存在点N为SC的中点,使得平面DMN⊥平面ABCD.连接PC,DM交于点O,连接PM,SP,NM,ND,NO,因为PD∥CM,且PD=CM,
所以四边形PMCD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O=CO.
又因为N为SC的中点,所以NO∥SP.易知SP⊥AD,
因为平面SAD⊥平面ABCD,平面SAD∩平面ABCD=AD,并且SP⊥AD,所以SP⊥平面ABCD,
所以NO⊥平面ABCD.
又因为NO⊂平面DMN,所以平面DMN⊥平面ABCD.
考点三 折叠问题
命 题 精 解 读 | 考什么:(1)考查折叠条件下的证明与求值问题.(2)考查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怎么考:常见题型为由平面图形折叠为立体图形,证明线面的位置关系或求线段长与角的大小. 新趋势:折叠后证明平行或垂直关系. |
学 霸 好 方 法 | 1.解决折叠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折叠前后的不变量. 2.交汇问题: 折叠实际是一种命题形式,其核心问题还是解决平行、垂直问题,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定理是解题的有力依据. |
证明问题
【典例】(2019·全国卷Ⅲ)图1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2.
(1)证明图2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四边形ACGD的面积.
【解析】(1)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故AB⊥平面BCGE.
又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取CG的中点M,连接EM,DM.
因为AB∥DE,AB⊥平面BCGE,
所以DE⊥平面BCGE,故DE⊥CG.
由已知,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得EM⊥CG,
故CG⊥平面DEM.
因此DM⊥CG.
在Rt△DEM中,DE=1,EM=,故DM=2.
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
本题中折叠前后的三个“不变量”:AB⊥BE,AB⊥BC,AB∥DE 对解本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提示:作为证明问题的潜在条件.
求值问题
【典例】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的中点,现在沿AE,AF及EF把这个正方形折成一个四面体,使B,C,D三点重合,重合后的点记为P,则四面体P-AEF的高为 世纪金榜导学号( )
A. B. C. D.1
【解析】选B.如图,由题意可知PA,PE,PF两两垂直,
所以PA⊥平面PEF,
所以VA-PEF=S△PEF·PA=××1×1×2=,
设P到平面AEF的距离为h,
又S△AEF=22-×1×2-×1×2-×1×1=,
所以VP-AEF=××h=,
所以=,故h=.
对于不能直接求解的点到平面的距离问题常常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
提示:等积法.
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90°,AB=AC=1,将△ABC沿斜边BC上的高AD折叠,使平面ABD⊥平面ACD,则折叠后BC=________.
【解析】因为AD⊥BC,所以AD⊥BD,AD⊥CD,
所以∠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因为平面ABD⊥平面ACD,所以∠BDC=90°.
在△BCD中∠BDC=90°,BD=CD=,
所以BC==1.
答案: 1
2.梯形ABCD中,AB∥CD,E,F分别为BC和AD的中点,将平面DCEF沿EF翻折起来,使CD到C′D′的位置,G,H分别为AD′和BC′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证明】因为梯形ABCD中,AB∥CD,
E,F分别为BC,AD的中点,
所以EF∥AB且EF=(AB+CD),
又C′D′∥EF,EF∥AB,所以C′D′∥AB.
因为G,H分别为AD′,BC′的中点,
所以GH∥AB且GH=(AB+C′D′)=(AB+CD),
所以GH∥EF,且GH=EF,
所以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
1.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AB=2,BC=1,E为DC的中点,F为线段EC(端点除外)上一动点.现将△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在平面ABD内过点D作DK⊥AB,K为垂足.设AK=t,则 t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析】如图,过D作DG⊥AF.垂足为G,连接GK,BF.
因为平面ABD⊥平面ABC,DK⊥AB,
所以DK⊥平面ABC,所以DK⊥AF.
又DG⊥AF,DG∩DK=D,所以AF⊥平面DKG,
所以AF⊥GK,易得当F运动到E点时,K为AB的中点,t=AK==1.
当F运动到C点时,在Rt△ADF中,
易得AF=,且AG=,GF=.
又因为Rt△AGK∽Rt△ABF,
则=,又AB=2,AK=t,
则t=,所以t的范围为.
答案:
2.如图所示,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4,将△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
(1)求证:AB⊥DE.
(2)求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
【解析】(1)在△ABD中,因为AB=2,AD=4,∠DAB=60°,所以BD==2,所以AB⊥BD.又因为平面EBD⊥平面ABD,
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
所以AB⊥平面EBD,
因为DE⊂平面EBD,所以AB⊥DE.
(2)由(1)知AB⊥BD,CD∥AB,
所以CD⊥BD,从而DE⊥BD.
在Rt△DBE中,因为DB=2,DE=DC=AB=2,
所以S△DBE=DB·DE=2.
又因为AB⊥平面EBD,BE⊂平面EBD,
所以AB⊥BE.
因为BE=BC=AD=4,
所以S△ABE=AB·BE=4.
因为DE⊥BD,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ED⊂平面EBD,
所以ED⊥平面ABD,
又AD⊂平面ABD,所以ED⊥AD,
所以S△ADE=AD·DE=4.
综上,三棱锥E-ABD的侧面积S=8+2.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