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第1页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第2页
    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7.3.2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2024)八年级下册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及反思,共6页。
    学科
    初中生物
    年级册别
    八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材通过化石、细胞色素c等多方面的证据,系统介绍了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现代生物入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远古生物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现代生物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如郑氏始孔子鸟化石、不同地层中的化石模式图、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比较等,使抽象的概念更加直观易懂。此外,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分析和讨论题,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动植物的分类、遗传变异等概念有初步了解,但对生物进化的具体过程和方法还较为陌生。学生对化石、基因等科学术语有一定的认知,但在理解其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时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仍需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形象的材料来辅助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实例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可能会遇到表达不清晰、思维不够深入等问题,教师应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课时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
    1. 理解生物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2. 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认识到生物进化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趋势。
    科学思维
    1. 通过分析化石、细胞色素c等证据,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推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2. 能够根据已有证据提出合理的假设,并通过进一步的资料分析验证假设。
    探究实践
    1.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不同地层化石的分析,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大致趋势。
    2. 尝试解释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自己的假说并进行论证。
    态度责任
    1. 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基于证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 感受科学家们在探索生物进化历程中的艰辛与智慧,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如化石分析、细胞色素c比较等。
    2. 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尤其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变过程。
    3.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难点
    1. 理解化石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化石推断生物的进化关系。
    2. 掌握细胞色素c比较法的原理,理解不同生物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3. 解释恐龙灭绝的原因,能够根据已有证据提出合理的假说并进行论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图片、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细胞色素c比较表、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比较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展示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图片,提问学生:“这种动物你见过吗?它生活在距今约1.31亿年前,像鸟,但翅膀上还长着爪子。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这种动物的?它可能是由什么动物进化来的?”
    (2) 引导学生思考: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动物,科学家是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并推测它的特征的?
    (3) 介绍化石的概念: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4) 提问学生:除了化石,科学家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研究生物进化?
    (5) 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鱼类的化石出现在较古老的地层中,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这说明了什么?
    (6) 介绍细胞色素c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如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推断这些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展示细胞色素c比较表,解释表格中的数据含义。
    引入课题
    (1) 提出问题:生物进化的历程是怎样的?科学家是如何研究这一过程的?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部分,思考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3) 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进化的历程》。
    (4)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方法,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 阅读教材,思考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 观察认真:☆☆☆
    2. 回答积极:☆☆☆
    3. 思维活跃:☆☆☆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图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化石和细胞色素c比较法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活动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化石分析
    (1) 展示三叶虫化石图片,讲解化石的形成过程:当生物死亡后,其遗体或遗物被泥沙掩埋,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长时间的矿化作用,形成了化石。
    (2) 提问学生:为什么化石能够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3) 展示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鱼类的化石出现在较古老的地层中,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这说明了什么?
    (4) 提问学生:根据化石的分布规律,你能推测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吗?
    (5) 引导学生思考:化石不仅能告诉我们生物的存在,还能反映生物的生活环境和行为特征。例如,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恐龙的繁殖方式。
    细胞色素c比较法
    (1) 展示细胞色素c比较表,解释表格中的数据含义: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差异越小,说明亲缘关系越近;差异越大,说明亲缘关系越远。
    (2) 提问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能推测出哪些生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哪些生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远?
    (3) 引导学生思考:细胞色素c是比较常见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生物体内。通过对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4) 展示马的前肢、鹰的翅膀和蝙蝠的前肢骨骼比较图,提问学生:这三种动物的外形差别很大,但它们的骨骼排列却相似,这说明了什么?
    (5)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三种动物可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尽管它们在外形上有所不同,但骨骼结构的相似性反映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1. 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记录关键信息,理解化石和细胞色素c比较法的原理。
    4. 总结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评价任务
    1. 理解深刻:☆☆☆
    2. 表达清晰:☆☆☆
    3. 思维严谨:☆☆☆
    设计意图
    通过化石分析和细胞色素c比较法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
    活动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活动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展示生物进化树
    (1) 展示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图(图7-25),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原核生物,后来才出现了真核生物。现在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真核生物。
    (2) 提问学生:根据这张图,你能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什么吗?
    (3)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这个过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
    (4) 展示棘皮动物、扁形动物、藻类植物等生物的图片,提问学生:这些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它们在生物进化历程中处于什么位置?
    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
    (1) 提出问题: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了哪些重要的证据?
    (2)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化石、细胞色素c比较法等内容,思考这些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意义。
    (3) 展示墨西哥大陨石坑的图片,介绍恐龙灭绝的假说A和假说B。提问学生:支持假说A和假说B的证据分别有哪些?你更倾向于支持哪种假说?
    (4)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种证据对假说的支持力度。要求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1. 观察生物进化树,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分组讨论,分析支持假说A和假说B的证据。
    3. 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思考并提出关于生物进化的其他未解之谜。
    评价任务
    1. 讨论热烈:☆☆☆
    2. 逻辑清晰:☆☆☆
    3. 观点独特:☆☆☆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生物进化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通过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未解之谜,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
    作业设计
    练习题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
    (2) 在地质年代较晚近的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
    (3)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
    (4) 细胞色素c比较法可以用来推断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
    板书设计
    1.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 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3. 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展示郑氏始孔子鸟化石图片,创设了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2. 通过化石分析和细胞色素c比较法的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两种方法在生物进化研究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展示生物进化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不足之处
    1. 在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思维不够深入,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2. 课堂时间安排略显紧张,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充分,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
    3. 个别学生对化石和细胞色素c比较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应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巩固和复习。
    4. 课堂互动形式较为单一,教师应尝试引入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以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相关教案

    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及反思,共3页。

    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