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0-1739268604406/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0-17392686044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0-173926860449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1-17392686058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1-17392686058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 第23课 《马说》分层练习 ( 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6701321/1-173926860602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件PPT+分层练习(原卷+解析卷)全册
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马说/韩愈优秀达标测试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下册(2018)马说/韩愈优秀达标测试,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23课《马说》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基础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祗( ) 骈死( ) 槽枥( ) 食马者( ) 才美不外见( )
【答案】 zhǐ pián lì sì xiàn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______________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______________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___________
(4)才美不外见 见:____________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__________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
(7)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____
(8)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
【答案】(1)有时 (2)同“衹(只)”只,仅 (3)“食”同“饲”,喂
(4)“见”同“现”,表现(5) 犹,尚且(6)才能、才干(7)面对(8)用马鞭驱赶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B. 其真/不知马也
C.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 食之/不能尽其材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朗读的节奏。 B 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其 / 真不知马也”。“其”句首语气词。
4.填空。
(1)韩愈,字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____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之首。
(2)“说”是古代一种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
(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开篇出人意料地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意在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看,造成千里马被埋没和被摧残的原因有(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退之韩昌黎唐唐宋八大家
(2)议论《爱莲说》托物寓意贤才难遇明主
(3)其真不知马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可以吃光一石粮食。
想(让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
B.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答案】 D
【解析】D项表述不正确。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发现人才的人。
提升篇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其”字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其真无马邪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其如土石何
D.其真不知马也
【答案】C
【解析】例句中,“其”,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A项,“其”表示选择;B项,“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C项,“其”表示加强诘问(反问)语气;D项“其”表示推测,恐怕。故选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 执策而临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C. 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尔安敢轻吾射
【答案】D
【解析】A项前者“犹,尚且”;后者“将,将要”。B项前者“面对”;后者“登临,登上”。C项前者“结构助词,的”;后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D项两个“安”意思都是“怎么”。故选D。
3.下列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用迄再火令药熔《活板》)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类活用。要结合句义来理解词语的用法。A句意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B句意为: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火:名词用作状语,用火烤。C句意为: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鸣:鸣叫。D句意为:余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故选C.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题目。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北冥有鱼》选自《__________》,《马说》是唐代文学家_________(人名)的一篇杂说。
【答案】庄子 韩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
(1)怒而飞 ( )
(2)志怪者也 ( )
(3)才美不外见 ( )
(4)策之不以其道 ( )
【答案】(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记载(3)同“现”,表现(4) 用马鞭驱赶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解释。注意课下注释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以及特殊句式。(1)两个“其”分别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和推测语气(2)“苍苍”即“湛蓝色”;“正色”即“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词;“极”即“尽头”;两个“其”表示一种选择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应用关联词“是……还是……”。
4.同样是写动物,两文描写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形象的理解分析。《北冥有鱼》庄子描绘了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形象。
5.两文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各自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物抒怀。 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抒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抒发了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乙文“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或“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3)舍问,其奚决焉?( )
(4)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 )
【答案】(1)才能 (2)应当 (3)放弃,舍弃 (4)以……为耻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释。注意课内积累,课外迁移,再具体解释时要结合句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A项“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
【参考译文】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八年级下册(2018)壶口瀑布/梁衡精品课后复习题,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7课《壶口瀑布》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八年级下册(2018)核舟记/魏学洢精品综合训练题,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1课《核舟记》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 (五四制)小石潭记/柳宗元精品巩固练习,文件包含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0课《小石潭记》分层练习原卷版docx、人教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八下第10课《小石潭记》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