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区。
2.运用实例或材料,说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危害。
难点: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给学生展示上图,图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灾后重建之后的北川县城街道,据了解,街道上之所以比较空旷有两点原因,其一是北川县是当时的重灾区,死伤比较严重,其二是震后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搬离了家乡,以至于今天的北川县看起来像一座“空城”。
提出问题:
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汶川地震为什么危害如此严重?
[新课教学]:
一、地震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地震的概念,地震是什么呢?找同学回答一下。
生: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或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聚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称为地震。
师:在地震的概念中,有一个我们相对陌生的词—地应力。我们可以用这个本子来演示一下,本子的中间受到我们手的挤压时,会对我们的手产生一个抵抗力,这个抵抗力就称为应力,而发生在地壳中的应力则称为地应力。还有一个我们相对熟悉的词—地震波,我们在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时学过的,找同学来回答一下,地震波分为几种?
生:横波和纵波。
师:再找同学来回答一下,横波和纵波各自的特点。
生: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师:请大家根据地震示意图,完成下列表格。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
师生一起填写表格。
师:了解完了地震的形成之后,再看上面这张截图,从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往震级方向思考。
【总结】
地震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时某一地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地震烈度的大小与震级、震源深度等有直接关系。受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等影响,在震中距相同的地方,地震烈度有时相差很大。
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震级和烈度的异同点,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讨论,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拓展: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①超微震:震级小于1级。②微震:震级大于1级,小于4级。③中强震:震级大于4级,小于5级。④强震:震级大于5级,小于8级。震级大于5级属于破坏性地震。⑤特大地震:震级大于8级。
按照震源深度,可将地震划分为:浅源地震 60千米以内;中源地震 60-300千米;深源地震 300千米以上。)
师:大家来看几幅图。
图1是汶川地震后的小渔洞大桥遗址;图2是山上的滑坡带;图3是彭州市灾后修复后的大熊猫栖息地;图4是灾后重建后焕然一新但却依然有很多人因为畏惧地震而远走他乡的“空城”北川。同学们思考一下,地震对于我们有什么危害?
师生一起整理成一个表格。
观察上面两幅图,地震的频发地区是什么地区?
学生回答:从世界范围看,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其中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师:我国地震频发,从我国的地震带分布图中,你是否可以总结出原因以及我国地震的分布规律?
生:我国位于两大地震带之间,地震频发。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
二、滑坡和泥石流
师:第一步我们还是要明确两种地质灾害的概念,滑坡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你是否可以区分这两种自然灾害?
学生回答:可以,发生泥石流的主要条件: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而发生滑坡的条件并不一定需要短时间内的大量水流。
师:下面来对比一下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
相同点:滑坡和泥石流都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
不同点:
滑坡的危害主要表现为破坏或掩埋农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
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来势凶猛,破坏力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
师: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发生频繁,尤以西南地区最为多发。为什么西南地区频发呢?(根据下面几张图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原因:
(1)西南地区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活跃,多地震活动。
(2)地形崎岖、山地面积广大,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地质灾害。
(3)该地区降水多,植被少,岩石破碎,地表承载能力差。
教师总结:
【活动】
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自然灾害种类较多,许多自然灾害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认识自然灾害的关联性,有助于理解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1.一种自然灾害可能直接引发多种灾害,参考旱灾直接引发的灾害示意,列出地震直接引发的多种灾害。
2.一种自然灾害引发的灾害,会进一步引发其他灾害,从而形成灾害链条。参考旱灾引发的一条灾害链条,完成地震的一条灾害链条。
[课堂小结]:
我国是多地质灾害的国家,全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分布在灾害多发区,曾经因地震、滑坡等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要有效防御地质灾害,要求全社会都要给予重视。我们通过地质灾害这一节,了解到地质灾害分为三种,分别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等。
[板书设计]:
地震
概念
震级和烈度
危害
世界及中国地震带分布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对比
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灾害链条
地震构造
具体说明
震中
等震线
震中距
震源深度
震源
地震波
地震构造
具体说明
震中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等震线
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实际是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但不一定是一个同心圈。
震中距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大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源深度越浅,破坏力越大
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地震波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产生左右摇晃,纵波产生上下颠簸
震级
烈度
不同点
定义
表示地震释放 大小的等级
地面受到 和 的程度
单位
级
度
影响因素
大小与地震释放的 有关
震级越大,烈度越 ;震源越浅,烈度越 ;震中距越小,烈度越 ;另外还受 和地面 的影响
分类依据
根据释放能量的大小
根据人们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及地面的破坏程度
特点
一次地震只有 震级
一次地震可以有 烈度
关联性
震级是产生烈度的 ;震级也是决定烈度大小的 因素
房屋建筑
造成房屋倒塌
破坏基础设施
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
诱发次生灾害
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灾、海啸、有毒气体泄漏、疫病蔓延等灾害。
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和心理健康
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往往长久。
异同点
滑坡
泥石流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相同点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学设计及反思,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第二节 地质灾害教案及反思,共1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一:地震,本节内容分析,学情整体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分析,深度学习建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