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第1页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第2页
    7.1《短歌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第3页
    还剩1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小阅读-课内,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小阅读-课内
    1.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3.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人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起,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
    B.诗人善用比喻修辞,如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C.诗人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表达了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的心情。
    D.全诗充满感叹时光易逝的消极情绪,包含着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4.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是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表明自己拥有博大的胸襟,实现远大的理想。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三曰敬爱师友。②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乎?③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④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之效。⑤不唯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助,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⑥余在德国,每至店肆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⑦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节选自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①句总起,②—⑥句展开论述,⑦句总结。
    B.②③两句间是因果关系,论述应敬爱老师和职员。
    C.④⑤两句间是条件关系,论述同学间应有的相处之道。
    D.⑥句以自己在德国购物时的经历,论述大学生更应以礼待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诗经·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与埋怨。青衿,读书人穿的衣服。又,郑玄曰:“礼,父母在,衣纯以青。”意为父母健在,应着纯青色衣服以示孝敬。
    6.下列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蕴藏着及时努力之意。
    B.三、四节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热情。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7.曹操《短歌行》对《子衿》篇的化用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节选的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节选)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8.下列对该节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明”二句,作者把贤士难求比作明月无法揽取,用可望而不可即的情状来表明求贤不得的忧思。
    B.“乌鹊……何枝可依?”诗人借乌鹊讥讽那些找不到寄身之地的所谓贤才,还在忙忙碌碌到处奔波。
    C.作者用“山不厌高”两句比喻贤士多多益善,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统一天下的大志。
    D.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篇幅不长,但情调健康,内容积极,其中的进取精神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9.找出运用典故的诗句,分析典故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11.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这首诗从体裁来说是 诗。
    13.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4.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5.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诗经》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16.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18.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人性论,根基于仁义之道。儒家对于人性的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于现实之出路。作为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然孔子之论“仁”,只是简单地说:“为仁由己。”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至于如何行“仁”,在孔子那里,还不是问题的重点。
    孟子对于孔学之发展,主要在于“为仁之方”方面的发展。孟子自觉地将孔子“仁”学的终点作为自己“仁”学的起点,并通过对“为仁之方”的论述,建立了自己的心性论。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人之性所表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人性所表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人性。“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的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道家的人性论不过是其道论的自然延伸。在道家看来,更应当强调道与德,即强调自然与真诚,诚的基础是自然。道家强调自然,突出的正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的性质。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本根,亦是万物之本体。道在具体物上之彰显,即“德”。德来源于道,得自道。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老子看来,道之本性即自然无为。自然无为乃支配宇宙万物之根本规律,也是人类应当信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反对人之有为,因为有为破坏了人的原始的自然纯朴,造成了人格的分裂,带来了虚伪、狡诈、贪欲、罪恶等社会丑恶现象。
    (摘编自罗安宪《儒道人性论之基本差异》)
    材料二:
    究竟以何种天赋因素为性,同一种叫作“性”的因素该称为善还是恶,孟、荀往往各执一端。蔡元培认为“性善之说,为孟子伦理思想之精髓”。孟子的性善论着重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界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孟子从天人关系方面理解人性,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即与人成德作圣、声色之好相关的欲求。孟子认为,上天化生人类时,不但赋予人以形体,而且赋予人以维持其个体生命、种类繁衍和组成社会群体的本能。这些天赋本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人追求仁义礼智、成德作圣有关的道德属性,是人所固有的东西,其能否实现完全取决于自我决定与否;另一类是与人追求声色之好、富贵利达相关的自然属性,是外在于人的东西,其能否实现由上天主宰而与主观努力无关。
    其次,孟子又从人禽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人性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所具有的能派生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东西。有许多学者误以为,孟子所谓人性就是“人异于禽兽者”。其实,孟子不以“人异于禽兽者”为性,而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为性。在孟子看来,圣人所有之性也就是人人所有之性,人异于禽兽的共同特征在于人有相同的体貌、感性能力以及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其中,只有心对伦理道德或仁义礼智的认同能力,才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特殊本质,因而是人的本性。
    再次,孟子还从心性关系方面来界定人性,认为人性是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也是心在待人接物时产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的能力。在孟子那里,所谓“心”具有两重含义:一是能思维之器官,二是心在待人接物时所产生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当一个人待人接物时,心灵趋向于善,人之本性使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油然而生。
    与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规定不同,荀子的性恶论则从下面的维度来规定其人性概念的内涵。
    首先,荀子从性伪关系方面解释人性,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荀子认为,孟子的性善论的缺陷在于混淆性、伪之分,把后天积习而成的仁义礼智当作性。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指出性、伪之分,认为性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天性,伪则是通过后天学习而得来的东西。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其次,荀子又从可能关系方面理解人性,强调性是排除一切后天积累和先天因素中那些可以为善的能力的能力。为坚持性恶论,反对孟子以人天生可以为善的能力为性,荀子又强调可、能之别,认为可以为善不等于真能为善。
    (摘编自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学的开山始祖孔子主张仁义之道,他对何为“仁”、如何行“仁”进行了重点论述与说明,为仁义之道奠定了根基,指明了方向。
    B.孟子认为,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别人,他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论述了实行仁德的途径,建立了自己的心性学说。
    C.老子认为,高层次的德不强调表面有德,因此才是真正有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把德行挂在嘴上以证明自己有德行。
    D.蔡元培认为对人性的善恶问题,孟子、荀子各执一端,孟子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其性善学说成为孟子伦理思想的精髓。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看来,人的本性与禽兽的本性差异微小,在很大意义上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一个“善”字。
    B.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原,它突出的是道德行为真诚无伪、真实无欺、廉耻谦让的性质,德源于道而又得于道。
    C.虚伪、狡诈、贪欲等社会丑恶现象源于人之有为,老子认为人之有为破坏了人原始的自然纯朴,违背了万物之本的规律。
    D.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一个人能否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完全取决于他自己;而富贵利达等自然属性则由上天主宰。
    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性论”范畴的一项是( )
    A.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B.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C.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2.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性善论”下一个简要定义。
    23.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超脱人世的陶潜是宋代苏轼塑造出来的形象。实际的陶潜,与阮籍一样,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虽然没有阮籍那么高的阀阅地位,也没有那样身不由己地卷进最高层的斗争漩涡,但陶潜的家世和少年抱负都使他对政治有过兴趣。他的特点是十分自觉地从这里退了出来。陶潜坚决从上层社会的政治中退了出来,把精神的慰安寄托在农村生活的饮酒、读书、作诗上。他没有那种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对整个人生社会的空寞之感,相反,他对人生、生活、社会仍有很高的兴致。他也没有像后期封建士大夫信仰禅宗、希图某种透彻了悟。相反,他对生死问题和人生无常仍极为执着、关心,他仍然有着如《古诗十九首》那样的人生慨叹:“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尽管他信天师道,实际采取的仍是一种无神论和怀疑论的立场。老庄(无神论)并不能构成他真正的信仰,人生之谜在他的精神上仍无法排遣或予以解答。
    与阮籍一样,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但只有他,才真正做到了这种退避,宁愿归耕田园,蔑视功名利禄。无论人生感叹或政治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农居生活的质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陶潜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和寄托。他把自《古诗十九首》以来的人的觉醒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从而,自然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春雨冬雪,辽阔平野,各种普通的、非常一般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现得那么自然、质朴。与谢灵运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诗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无华又生意盎然,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虽然处于魏晋风流的最后阶段,但陶渊明决不逊于那些赫赫大名的风流名士,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因为在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而且十分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陶渊明说自己“性刚才拙”,其实他的“拙”处也正是他的“巧”处,也即颖悟之处。如果不是对世事有极高的颖悟,怎能以“守拙”自命,而且坚守到底?在晋宋之际那种政治环境中,最聪明的办法就是他所采取的守拙归隐了。陶的旷达,前人多有论及,无须赘言。我想强调的是,他的旷达既是其颖悟的表现,又是其真性情的流露。颖悟是其内在的美,旷达是其外在的美,率真则是其为人的准则。而这三者又统一在“自然”上,崇尚自然是他的最高的人生哲学。
    再换一个角度,人们所追求的任何人格美都不过是要祛除一些什么增进一些什么。魏晋风流也是如此,不过它主要的功夫是在“祛”上。那么,魏晋风流要祛的是什么呢?就是“惑”与“蔽”。追求名利属于惑,追求长生属于蔽。名利之心可以迷惑人的心智,长生之欲可以遮蔽人的眼睛,都使人失去生的欢乐。“惑”与“蔽”都是“执”,祛惑、祛蔽也就是“破执”。能“破执”则能风流。用这样的观点来看陶渊明的《形影神》诗,它蕴涵的意义固然很丰富,但其主旨用两个字便可概括,那就是“破执”——由“神”来破“形”和“影”的“执”。“形”执于对长生的企求,长生不可得于是很苦恼:“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靠饮酒忘忧。这当然无济于事。“影”的苦恼不仅是生命短促,还有名声不能久传:“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立善以求遗爱之久传:“立善有遗爱,胡可不自竭!”但在“神”看来,饮酒也罢,立善也罢,都不是解除苦恼的真正的办法:人总是要死的,无法抗拒。醉酒或能忘忧,反而会促龄;立善虽好,但在那个连善恶也不分的社会上又有谁为你扬善呢?“神”的主张是听任自然化迁,不以早终为苦,也不以长寿为乐;不以名尽为苦,也不以留有遗爱为乐,只要一切听其自然,就达到风流的极致了。当然,陶渊明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只是在那个黑暗的封建社会,既要保持自身的高洁又要有所作为,实在太难了。陶渊明以崇尚自然为风流,似乎是有点消极,但从不肯同流合污这一点看来,是很难得的。虽不能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能有所不为谈何容易!因而陶渊明可谓是最风流的风流。
    (摘编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2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后期封建社会士大夫相同的是,陶渊明对人生怀有空寞之感的同时,仍对人生与社会抱有很高的兴致。
    B.陶渊明将田园作为自己的归宿与寄托,将古人思想中人的觉醒提高到远超当世人的高度。
    C.陶渊明认为自己“性刚才拙”,但这恰恰表现出他极高的颖悟,因此他才能够在晋宋之交守拙归隐。
    D.《形影神》中“形”执于对于长生的企求,无法长生因而苦恼,陶渊明认为可以通过饮酒来解决这个问题。
    2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信天师道,在诗作中常表现出对生死问题的执着与关心,但他实际上仍持无神论与怀疑论的立场。
    B.陶渊明能够将颖悟、旷达与率真在自身协调融合,是因为他达到了魏晋风流的最自然的地步。
    C.陶渊明在政治上采取退避,归耕田园,又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将山水草木描绘得生意盎然。
    D.通过材料二的分析可知,陶渊明认为要达到风流的极致,脱不开一切听任自然。
    26.下列诗文中不能体现出“陶渊明身上颖悟、旷达、率真三者兼而有之”的一项是( )
    A.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B.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C.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D.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27.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8.“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体现了陶渊明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C
    6.D 7.①“青青子衿”象征知识与才能,代表的正是曹操日思夜想的青年俊秀。
    ②据郑玄笺:“礼,父母在,衣纯以青”,“青青子衿”又可隐喻忠孝、淳厚的人品,这也正是曹操所求贤才的重要品质。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指对情人的思念,此处隐喻对贤才的思慕。
    ④用典中被省略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了因天下青年才俊不够主动或者说不理解其政治抱负而产生的寂寞之情和悲凉之感!作者的英雄气概、一统天下的韬略伟志,竟然鲜有人知,这也就是他“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深层次的缘由。
    8.B 9.①“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势解》,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的心情。
    ②“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10.C 11.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山,海,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类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12.古体诗 13.C 14.借用周公有时吃一顿饭都要中断数次唯恐接待贤才迟慢而失掉人才的典故,点明了全诗的主旨,突出地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虚心待贤成就伟业的心情。
    15.B 16.D 17.C 18.同意。①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体现了其仁爱和正义的一面。
    ②诗人为了统一天下,结束乱局,救民与水火,进而再三寻求贤才,表达自己要对英才爱惜和诚信,也说明了其为人忠诚宽厚的一面。
    19.C 20.B 21.D 22.性善论是孟子提出的,主张人性是人的天赋中可以自主的成分,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内在根据,是人心天生具备的并伴有确定价值取向的识别理、义的能力的有关人性的一种观点。 23.①材料二采用“总一分”式的行文结构。②第一段,总说孟子和荀子人性观的差异,然后以蔡元培的观点引出孟子人性概念的三层内涵。③第二至四段,分别从天人关系、人禽关系、心性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孟子性善论人性观。④第五至七段,论述荀子性恶论人性观。
    24.C 25.B 26.D 27.①首先提出观点,指出陶渊明兼具颖悟、旷达与率真,是魏晋风流最自然的风流;
    ②接着从陶渊明选择守拙归隐论述他身上表现出的颖悟、旷达与率真;
    ③最后从陶渊明对于长生与名利的破执来论述他的极致风流。 28.①前两句诗描写了暮春时节草木茂密的普通的生活场景,诗人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将生活中真实、平凡的美挖掘出来,情深意真地表现出潇洒自如、欣然自得之感;
    ②后两句写鸟儿托身林间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安雅清闲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旷达、颖悟、率真的极致风流。

    相关试卷

    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内,选择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