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优秀学案
展开《短歌行》同步学案
学习提示
①《短歌行》是古体四言诗,风格质朴刚健,在手法上运用比兴、化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志。
②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要在诵读和感悟中,体会四言诗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掌握鉴赏古体诗的表达技巧。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独特经历,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
素养目标
1.了解曹操的生平及诗歌写作背景,了解诗歌体裁,积累文化常识。
2.疏通全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及诗歌的主旨;
3.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鉴赏诗歌中的用典和比喻的手法。
4.分析诗人的志向追求,理解建安诗歌“慷慨悲壮”的特点。
重难点
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课堂环节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1.建安诗人--曹操
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武。其子曹丕称帝,追赠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
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如《短歌行》。
2.了解“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与曹操是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建安文人集团的形成,还是创作内容,创作风格的继承与创新,曹操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评价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确实是恰到极处的。他首创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直接影响到唐代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新题新事乐府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从而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主要风格之一。曹操的功绩不可磨灭。
3.歌行体
行:古代诗歌体裁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补充】
古体诗(古诗、古风)
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字数、句数不拘,不要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体。如:《诗经》、《离骚》等
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且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言、七言)
王昌龄:七绝圣手 律诗:杜甫《登高》七律
4.了解时代背景
《短歌行》作于曹操大败赤壁之战后。当年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原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此《短歌行》。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青青子衿( ) 呦呦鹿鸣( ) 何时可掇( )
契阔谈䜩( ) 绕树三匝( ) 周公吐哺( )
2.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
几何: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沉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掇: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
三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说明: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 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 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 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还要很好地掌握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顿挫抑扬之味。
任务1:聆听诗朗诵,用“/”划分朗读节奏;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说说这首诗的押韵特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补充:
Ø 四言诗朗诵节奏
四言诗一般采用“二二拍”的节奏,两两组合,在中间停顿。
任务2:自由朗读,感悟情感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任务说明:语言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外在载体,不仅在形式上会有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变化,而且在内涵上往往也是多重的,既有比较浅白的字面意思,还有寄寓其中的深刻内涵。把语句拿来细细揣摩,品味,才能够更加真切的理解作者的内心。也只有透过语言文字,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思考1:诵读诗歌,划分层次
思考2:本诗的诗眼是?
思考3:分析探讨诗歌的感情发展脉络
思考4:谈谈《短歌行》中曹操表露的思想感情有何现实意义。
任务活动二 品鉴手法,感悟化境
任务说明: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把握住了表现形式,就能更好地由外向内,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思考1:通读并分析本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有哪些,找出句子并鉴赏。
用典
内涵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它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类型
①事典;②言典
作用
①品评历史,借古论今;②抒情言志,表明心迹;③引发联想,创新意境;④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相关诗句鉴赏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③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对点练习】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思考: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地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相关诗句鉴赏
①“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②“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其他手法
思考1:分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补充】酒文化
含有“酒”的诗句
“酒”中之情
一壶浊酒喜相逢
红酥手,黄藤酒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葡萄美酒夜光杯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任务活动三 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任务说明: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评王维诗与画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中“诗中有画” 在后世广泛用于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诗歌精练的语言,能够凝聚时间的流转,将情景再现,让读者身临其境。
思考1:总结概括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l 对比阅读第一组:
对比阅读《短歌行》与《龟虽寿》,思考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思考1:这两首诗的主旨有何异同?
思考2:这两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l 对比阅读第二组:
短歌行①
曹丕
仰瞻帷幕,俯察几筵。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②。靡瞻靡恃,泣涕连连。
呦呦游鹿,衔草鸣麑③。翩翩飞鸟,挟子巢枝。
我独孤茕,怀此百离④。忧心孔疚,莫我能知。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一何早。
长吟永叹,怀我圣考。曰仁者寿,胡不是保。
【注】①短歌行:为乐府诗旧题。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二月,葬高陵。此诗当作于曹操葬后不久。②遐迁:远离。此指去世。③麑(ní):指小鹿。④百离:种种痛苦。离,同“罹”,忧苦。
思考:曹丕的《短歌行》和曹操的《短歌行》都化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诗句,两者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l 对比阅读第三组:
大风歌
[西汉]刘邦
大风起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思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简析。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陈寿《三国志》中的曹操形象
《三国志》是一部史学巨著,记录了自魏文帝黄初元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六十多年的历史。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少年好学,有志于著史,是著名史学家谯周的弟子。西晋初年,奉皇帝的命令,陈寿完成《三国志》的著述。《三国志》的突出特点是尊魏为正统,因而陈寿著史的时候,对曹操有较高的评价。当然,大多数史学家对于曹操的历史功绩是给予肯定的,曹操也存在一些过失,陈寿也有意曲笔,但对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我们要还原他本来的面目,通过一系列史实的参考,试图客观地认识历史上的曹操。
治平天下的政治领袖
东汉末年,儒学式微,天下由治而乱,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与此同时,各方诸侯的救国运动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之间的土地兼并战争。子日:“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意味着治世则天子当道,礼乐和谐;乱世则诸侯当道,礼崩乐坏。东汉末年,“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从汉末到三国时期的政要人物皆崇尚道家刑名法术之学,这是对汉代腐朽儒学的一种攻击,也是对当时虚妄哲学思想的反抗。儒家思想作为统治者主导思想武器的地位下降,统治天下四百余年的汉王朝危在旦夕,当时的东汉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作为这个时期杰出的英雄,是决定历史走势的人物。陈寿笔下的《三国志》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擎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评价曹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曹操是当时的豪杰,陈寿视袁绍为曹操最大的政治敌手,从侧面肯定了曹操平定北方的历史功绩;其次、将曹操与申不害、商央、韩信、白起作对比,赞扬其谋略超群。最后,在众多人物之中,曹操拥有超出其他人的特质,可谓“人杰”。由此可见,陈寿对于曹操的评价是相当正面的,肯定曹操的政治功绩,赞扬他的智谋超群,是一代英雄豪杰。曹操是当时有志于平定天下的政治领袖。身为政治家的曹操,无论是在仕途为官时期还是身处“武帝”时期,其政治家风采都有所表现:曹操不信鬼神,革除淫祀;崇尚节俭,敢于锐意革新;勇说时弊,挑战权贵;推行屯田制度以发展经济;即使在战乱之中也能着手文化建设;重视人才且不拘一格,诚如陈寿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
不畏权贵
曹操20岁的时候,举孝廉作了洛阳北部尉。初入仕途的曹操要一鸣惊人,展示自己的报复。因此在当时做了一件轰动的事件:曹操杀害了宦官赛硕,并且用五色棒执行。曹操造“五色棒”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法制措施,一旦有违法的人,曹操都会用“五色棒”执行。“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赛硕叔父夜行,即杀之。京师敛结,莫敢犯者。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曹操杀害了宦官赛硕,表明在法律面前不畏权贵的决心。曹操的行动打击了宦官的气焰,宦官自然对曹操恨之入骨,但宦官犯了禁令,理亏在先。因此,宦官们集体排挤曹操,共同举荐他为顿丘令,表面上是曹操的一次升迁,实则把曹操赶出了洛阳。年轻的曹操刚步入仕途便展示出他不畏权贵的一面,胆识过人、刚正不阿、颇具政治家风采。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u) 何时可掇(duō)
契阔谈䜩(yàn) 绕树三匝(zā) 周公吐哺(bǔ)
2.解释词语:
对酒当歌:当,对着。
几何:指岁月有多少。
去日苦多:可悲的是逝去的日子又已甚多,有慨叹人生短暂之意。苦,患。
慨当以慷: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对对方的尊称。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悠悠,长久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整句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沉吟:沉思吟味,这里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鼓,弹。整句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是宴客的诗,这里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掇:拾取,摘取。
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这里是“枉驾”的意思。用,以。存,问候,思念。
契阔谈讌: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讌:通“宴”。
三匝:三周。匝,周,圈。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这里是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原文是:“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这里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任务活动 品诗中之韵,感音乐之美
任务1: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明确 押韵特点:①不是一韵到底,而是以四句为一组,每四句一换韵;②每一组基本上第一、二、四句押相同或相似的韵,第三句不押。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品读内涵,披文入情
思考1:明确 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时光易逝,人生苦短
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渴望贤才,礼遇嘉宾
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渴盼人才,忧思难解
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虚心纳士,竭尽诚心
思考2:明确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思考3:明确 忧——思——迎——归
忧——人生短暂。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全诗以及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看似及时行乐,实则把深沉的情感隐藏在酒中,更能看出他对生命的思考。
思——求贤若渴。 作者运用起兴、用典的手法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如果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迎——仰慕贤才。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意即:天下的贤士们呀,我怎样才能得到你们呢?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为己用时的欢快场面。
盼——天下归心。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望;后四句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
思考4:明确 从写作的角度:敢于创新,抒发真情实感
从人才的角度:广纳人才,唯才是举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从国家政治的角度:国家的统一、安定是主流
任务活动二 品鉴手法,感悟化境
思考1:
相关诗句鉴赏
①明确 诗人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原文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里用来抒发自己对贤士的思念之情,提醒人才主动投靠自己。
②明确 当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割据一方的雄主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在想尽办法招揽人才。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才择主而事”,诗人将贤才比作“乌鹊”,写出他们徘徊犹豫不知投靠谁的心态,抒发自己担忧人才投靠他人愁情。
③明确 曹操借用鲁周公热切殷勤接待贤才的故事表明自己招纳贤才的热忱,充满自信地向人才表明自己是当今明主,表达出立志平定河山的雄心。
④明确 诗人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天子宴请宾客的句子表明自己将人才视若珍宝,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礼贤下士的求贤态度。
⑤明确 诗人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表明自己就像谦虚的山一样不满足于高,像博大的海一样不满足于深,希望自己拥有的人才越多越好。
【对点练习】
明确 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相关诗句鉴赏
①明确 喻人生短促。
②明确 明月喻指贤才并起兴,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
③明确 表明优待贤才的态度。
④明确 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以此起兴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
⑤明确 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并以此起兴,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
其他手法
思考1:明确 ①设问开头,破空而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②比喻。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
③借代。以造酒的杜康代酒,形象突出,引人联想。
【补充】
含有“酒”的诗句
“酒”中之情
一壶浊酒喜相逢
喜
红酥手,黄藤酒
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
思乡
举杯消愁愁更愁
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孤单的心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
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
“会须一饮三百杯”“金樽清酒斗十千”
豪放浪漫,激情澎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对友人的送别之情
任务活动三 品诗味语言,鉴诗歌画卷
思考1:明确 ①含蓄内敛,庄重典雅。诗中选用了多出典故,勇于表达对人才的渴望,更加的含蓄深沉,深刻隽永,如 “青青子衿”等。
②生动形象,贴切自然。诗中多用譬喻,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更加的形象贴切。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③激昂慷慨,情感充沛。诗歌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慷慨激昂之气充斥整首诗歌,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l 对比阅读第一组:
思考1:明确 ①这两首诗均表达了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之意。
②《短歌行》表达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和任用人才、实现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龟虽寿》则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豪迈气魄和积极进取精神。
思考2:明确 ①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兴手法,《短歌行》以“明月”“乌鹊”“山”“海”等作比;《龟虽寿》则以“神龟”“螣蛇”“老骥”等作比。
l 对比阅读第二组:
思考:明确 不同,曹丕的诗中“呦呦游鹿,衔草鸣麑”写母鹿叫声不停,衔苹草呼唤小鹿,以动物亲子之间的和谐、相亲来反衬自己的丧亲之哀,孤独之苦。曹操的诗作中,以“呦呦鹿鸣”几句,畅想贤才来归,自己设宴款待,宾主尽欢的热闹情景,抒发对贤才的强烈渴望。
l 对比阅读第三组:
明确 都是抒发了渴求贤才安定天下的豪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运用了比喻、化用典故等手法间接抒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运用疑问句直接抒情。
语文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学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45_t4/?tag_id=42" target="_blank">7.1 短歌行学案</a>,共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学案,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文学知识,写作背景,作者介绍,文言知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优秀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优秀导学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