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内,选择类,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ā) 榆柳荫后檐(yìn)
B.鼓瑟吹笙(shēnɡ) 绕树三匝(zhā) 暧暧远人村(ài)
C.譬如朝露(pì) 越陌度阡(mò) 羁鸟恋旧林(jī)
D.周公吐哺(bǔ) 枉用相存(wǎng) 守拙归园田(zhuó)
2.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②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③越陌度阡,枉用相存。④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⑦山不厌高,海不厌深。⑧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节选自《短歌行》的这部分诗句抒写了作者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古朴雄浑,气度非凡。
B.①②句,以月光不可拾取,比喻忧思难以断绝。③④句,想象有才学的人屈驾来访,作者与之宴饮畅谈的情景。
C.⑤⑥句,作者把自己比作乌鹊,南飞而无处栖息,暗示自己率军南下,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不知该逃向何方。
D.⑦⑧句,作者运用典故,表达广揽人才的愿望,并以周公自比,表明要像周公那样礼贤下士,征服天下人的心。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掇:拾取,采取
B.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存在,保存
C.契阔谈,心念旧恩 :同“宴”,宴饮
D.去日苦多 去:过去的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乌雀 桑树巅 月明星稀 开荒南野际
B.慷慨 反自然 契阔谈宴 池鱼思故渊
C.嘉宾 樊笼里 食野之萍 桃李罗堂前
D.狗吠 适俗韵 譬如朝露 依依墟里烟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6.曹操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中的“当”字,其正确的解释应该是( )。
A.应当B.面对C.通“挡”D.吟诵
7.《短歌行》从诗体来看是一首( )
A.汉乐府B.乐府旧题诗C.律诗D.新乐府诗
8.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此时此刻,已是金秋季节,草色开始枯黄,白霜已经迷茫,鸿雁又在南飞。皑皑白雪已经在远方的山颠闪现。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陨灭。
A.山颠B.瓦砾C.废墟D.陨灭
9.下面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四季循环更替,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在天地荫庇哺育下,与草木鸟兽和谐共生。我喜欢徜徉在田埂阡陌之间,踏着朝露或披着晚霞,极目郁郁葱葱的田野和山林,留下红霞满天或夕照青山的甜蜜记忆。
A.yīn bì bǔ qiān mò cháB.yīn bì pǔ jiān mò zhā
C.yìn bì bǔ qiān mò zhāD.yìn bì pǔ jiān mò chá
10.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四季的景物。按春夏秋冬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际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当场意气射生来。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A.④/③/②⑤/①⑥B.①/③④/②/⑤⑥
C.⑥/③④/②/①⑤D.①④/③/⑤/②⑥
二、小阅读-课内
11.这两首诗中出现了“明月”“乌鹊”“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意象,它们分别比喻什么?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12.这两首诗歌分别塑造了抒情主人公什么样的形象?
13.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15.《短歌行》中作者使用了哪些典故?使用这些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从文中找出并分析。
16.下面对诗句修辞运用的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短歌行》三、四节运用了引用的手法,突出了诗人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
B.《短歌行》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以对仗句式,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D.《归园田居(其一)》描写的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17.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A.诗人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起,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
B.诗人善用比喻修辞,如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喻贤才越多越好。
C.诗人用“周公吐哺”的典故突出表达了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的心情。
D.全诗充满感叹时光易逝的消极情绪,包含着人生应及时行乐的思想。
18.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这里是用来表达招纳贤才的热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表明自己拥有博大的胸襟,实现远大的理想。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19.下列对《短歌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曹操创作的《短歌行》艺术性很高,全诗运用多种表达技巧来表情达意,形象生动。
B.“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达了诗人慨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奈的消极思想。
C.诗歌在最后用“周公吐哺”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D.这首诗抒发了曹操渴求人才,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20.下列对《短歌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来”的“忧”来自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来自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2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诗经·郑风·子衿》是一首爱情诗,写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与埋怨。青衿,读书人穿的衣服。又,郑玄曰:“礼,父母在,衣纯以青。”意为父母健在,应着纯青色衣服以示孝敬。
22.下列对《短歌行》一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四句一节,共八节。开头两句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蕴藏着及时努力之意。
B.三、四节引古喻今,突出了他求贤而不得时的朝思暮想和求得贤才后的恭敬热情。
C.五、六节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诗人渴望贤才的情怀,时忧时喜,感情有起伏。
D.最后两节运用借代和引用的手法,深化诗人渴求贤才的热望和统一天下的雄心。
23.曹操《短歌行》对《子衿》篇的化用有何深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及第三句的妙用比喻“譬如朝露”,突出了短句的精髓,展示了一种时间不等人的急迫境界,蕴藏着促人及时努力的意思。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5.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27.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8.下列诗集中,能查到曹操《短歌行》的一项是( )
A.《诗经》B.《乐府诗集》C.《唐宋近体诗集》D.《万首唐人绝句》
29.下列诗句,不出于《诗经》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C.我有嘉宾,鼓瑟吹笙。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突出写“愁”字,时光流逝,去日苦多,诗人惟恐功业不立。
B.“但为君故”的“君”字,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也可以代指天下贤才。
C.“明明如月”以下四句,是承接前文的求贤主题,极写人生苦短的忧愁。
D.诗人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等句启发人才,要善于择枝,投效明主。
31.前人评论《短歌行》,认为从诗中可以读出曹操的“仁义忠厚”,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本诗,写出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2.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B.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33.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阅读《短歌行》,回答后面的问题。
34.说明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
用“朝露”来比喻 。
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 。
用“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喻 。
35.说明诗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6.下列对《短歌行》有关诗句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四句由景中的朝露经风吹日晒转瞬即逝,想到自己年华过半,壮志未酬,心中涌起无限忧虑,是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
B.“青青子衿”以下八句写思念贤才忧思绵绵;“明明如月”以下八句写得到贤才,热情款待。两部分,一正一反抒发了对贤才的渴望。
C.本诗主要抒写诗人对岁月流逝而功业未就的消极心情,吐露了诗人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和宽广胸怀。
D.通篇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中比喻用得多而贴切,化用《诗经》成句自然而不露痕迹。
37.作者在诗歌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8.下列对《短歌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歌行》是乐府旧题,曹操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之一就是希望有大量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曲“求贤歌”。
B.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39.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试结合文本举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40.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41.下列命《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者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作者自喻,“何枝可依”表露了作者徘徊歧路、无处可投的苦闷心情。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作者认为要建立统一大业,就要像周公那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42.下列对诗句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几句诗表达了功业未成的曹操悲观厌世的一面。
B.“周公吐哺”二句,是作者引周公自比,说明求贤建业的心思。
C.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诗人“忧从中”的“忧”自于壮志未酬却已年过半百的忧虑,自于社会动荡,国家统一前途未卜的担忧等等
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两联借乌鹊绕树表达“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之意,希望天下贤士归于自己。
43.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选择类
4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厌高 (讨厌) 绕树三匝(周、圈)
B.契阔谈讌(同“宴”,宴会) 周公吐哺(食物)
C.对酒当歌(应当) 何时可掇(拾取、摘取)
D.鼓瑟吹笙(弹) 但为君故(但是)
五、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东汉末年,涌现出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才子,他们为一个时代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发出响彻天地的呐喊。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建安时期的作品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动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因其宏大的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以“三曹”为代表。曹操所作辞赋俊极硬朗,慷慨悲凉,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曹操的诗文风格是在汉乐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他的名篇《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迫切希望人才都投奔到他这里,为他建立不朽功勋。整首诗极具感染力,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豪言壮语,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再比如他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宏大,气势开阔,有胸怀宇宙之气,有大海雄奇壮阔之势,言简意赅而又气象万千,清新俊朗的风格之中难掩气势恢宏的做骨,开了一代诗风。又比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志向高远不说,积极进取的决心是永不消退的,这样的作品充满了生机,让人读罢也充满希望,这是一种独领风骚的傲骨,是俊逸永久的遒健。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汉魏时期简约清俊的风格,他的诗赋没有鸿篇大论,也没有利用辞赋文学进行政治宣扬,就是因为热爱而热爱,所以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建安风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曹丕的弟弟曹植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为人熟知的《七步诗》写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成诗,可见曹植的文学天赋极高,虽生在王侯家,却是个纯粹的文人,所以他的文学成就最高,所作辞赋作品最多。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可见曹植的文学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建安七子”属于曹魏文化集团,他们受战乱影响投奔曹操,待生活安定了,思想解放了,文学创作就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是建安作家集团的主力和传播者,对诗、赋的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受曹魏宽松的文化政策影响,他们得到重用,他们的才能得到施展。因此,曹魏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繁荣景象。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这是李白有名的两句诗,可见后世对建安文学充满了仰慕和欣赏之情。建安文学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辉煌,是后世文学之楷模。
4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建安文学因以“三曹”为代表,因而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成为后世文学的楷模。
B.“建安风骨”是指汉末建安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宏大、雄浑壮阔、慷慨深沉的风格
C.曹操所作辞赋具有俊极硬朗、慷慨悲凉的风格,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者,成就最高。
D.属于曹魏文化集团的“建安七子”,他们的创作因为得到曹氏父子的支持而走向辉煌。
4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概述背景并提出本文的观点:建安文学,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为后世文学之楷模。
B.文章主体分别从三曹、“建安七子”角度对论点加以阐述,层层深入,一步一步地论证了论点。
C.文章列举《短歌行》《龟虽寿》等作品,来阐述曹操诗歌的内容及其境界风格,让读者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提观点,中间从曹操、曹丕等角度分叙,最后总结性地重申论点。
4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真实反映动乱时期的人民生活,抒发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是建安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B.曹操的《短歌行》表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言辞质朴,情感真挚,充斥着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C.曹丕诗歌特点是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没有鸿篇大论,不做政治宣传,风格简约清俊。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李白对建安文学评价的诗句,是对建安文学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的肯定。
六、情景默写
48.填空。
描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极端厌恶之情的句子是“ , ”。用此愤激之语指斥官场,在诗人此前的诗歌中没有出现过,表明诗人此时已彻底醒悟过来。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悔恨之情。
参考答案:
1.C
2.C
3.B
4.D
5.D
6.B
7.B
8.A
9.C
10.C
11.《短歌行》中,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绕树三匝”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归园田居》中,“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表示诗人已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对官场充满了厌恶。“羁鸟”“池鱼”是诗人自比,意在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自然的心志。
12.《短歌行》塑造了一位具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又求贤若渴的志士形象。《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隐士形象。
13.“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出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既表示为人才难得,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14.(1)①人生苦短之忧。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个“苦”字,其忧惧心态毕现。
②贤才难求之忧。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恰当地表现出诗人思慕贤才,因求之不得而日夜沉吟的情态,感情真挚。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描写主宾欢宴的情景,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③功业未成之忧。曹操此时一统天下的大业未成,他之所以如此渴慕人才,也是因为要成就大业须有更多的贤才相助。所以诗人最后还以周公自比,表示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礼待贤才,以求完成自己的统一大业。
(2)“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15.“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相传是发明酿酒的人,作者这里是借酒浇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君”,这里指所思慕的贤才。“沉吟”,就是低吟,用低吟表示思念和倾慕。
“山不厌高”两句出于《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表达了作者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吐哺”的典故出自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作者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
16.B
17.D
18.C
19.B
20.A
21.C
22.D 23.①“青青子衿”象征知识与才能,代表的正是曹操日思夜想的青年俊秀。
②据郑玄笺:“礼,父母在,衣纯以青”,“青青子衿”又可隐喻忠孝、淳厚的人品,这也正是曹操所求贤才的重要品质。
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指对情人的思念,此处隐喻对贤才的思慕。
④用典中被省略的“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了因天下青年才俊不够主动或者说不理解其政治抱负而产生的寂寞之情和悲凉之感!作者的英雄气概、一统天下的韬略伟志,竟然鲜有人知,这也就是他“沉吟至今”“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深层次的缘由。
24.C 25.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把自己比喻为山,海,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类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26.B 27.同意。通过阅读《短歌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运用比喻:以明月比喻贤才,以明月不可掇比喻贤才难得。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的徘徊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以“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宽阔胸襟。诗人采取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总的说来,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深沉的忧叹,但是其中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体现了曹操的“仁义忠厚”。
28.B 29.D 30.C 31.同意。①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体现了其仁爱和正义的一面。
②诗人为了统一天下,结束乱局,救民与水火,进而再三寻求贤才,表达自己要对英才爱惜和诚信,也说明了其为人忠诚宽厚的一面。
32.D 33.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4. 人生的短暂 贤才投主 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5.诗末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宽大广博的政治胸怀,永不满足的求贤之心。作者以周公自比,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
36.C 37.①比喻,乌鹊比喻贤才,绕树三匝比喻贤才寻找归宿,尚在徘徊选择,无所依托的情景,表达诗人唯恐贤才不来依附的焦急心情;
②用典,“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典故,表明诗人对人才的渴求永不止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诗人与周公一样有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思。(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呦呦鹿鸣,文食野之苹,用典,引用的诗句,前两句是求贤不得的忧思,后两句是求贤既得的热忱欢迎)
③设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通过一问一答,强烈地表达诗人借酒消愁,对时光易逝、人才难得的焦虑、忧愁的心情。
38.C 39.①文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出自《诗经·小雅·鹿鸣》篇。《鹿鸣》篇本是宴宾客的诗,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用了典故来作比喻,“婉而多讽”的表现对贤才的渴求。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是通过比喻用典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④“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说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40.C 41.C 42.A 43.示例一: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示例二:不同意。诗中虽包含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之情,但“怜才”并不是这首诗的主旨。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44.B
45.B 46.B 47.C
48.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综合训练题,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1 短歌行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默写题,语言表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1 短歌行课后作业题,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默写题,基础知识,语言表达,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