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79229/0-173156817327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79229/0-173156817332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2) 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6379229/0-173156817334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程导入,新课讲授,习题巩固,课堂小结,课外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备课人
XXX
学科
地理
课时
1课时
年级
高一年级
课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个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节课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条标准关注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相关示意图去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使用地球圈层资料,则首先要说明“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地球的圈层结构?”。要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相应的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联系。因此从这部分内容来说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大量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相关图像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通过研读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和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了解本章是属于“地球知识”模块组,是教材的第一章内容。而本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划分。对接下来地球知识的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学情分析
1.知识储备:在初中,简要地介绍了板块的运动以及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这与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的关联不大,关联还是相对浅薄。但由于学习的时间距离稍远,学生大部分已经遗忘,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还是相对薄弱。
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渴望探索自然的奥秘、认识生活环境、获取新知识等能促使他们对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究竟是怎样的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难度障碍:本节内容在理解上难度不大,难度在于要识记的内容较多,需要反复练习、识记本节内容否则较难达到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依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能够识别地球内部各圈层分布及其特点。
能说出不连续界面的含义,并能指出界面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通过图表,以及比较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多方面学习,并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类型及特征 2.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2)讲授法(3)小组合作讨论法(4)比较归纳法(5)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2’)
[教师] 本节内容主要采用的是视频导入,通过播放《地心游记》这部影片中主人公通过火山口进入地心,并在地心发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许多活着的史前猛犸象及可以食用的巨型蘑菇等等神奇的事物。那真实的地心中真的会这样吗?但现如今我们无法进入地心,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地心构造呢?地心的构造又是怎么样的呢?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学生] 积极思考问题,并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有兴趣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新课讲授】(25’)
1.地震波的含义及类别
[老师]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通过敲打西瓜所产生的的震动在其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以及质量的优劣,如果声音是沉闷的,那一般是熟西瓜;如果声音是清脆的,那一般就是生西瓜。那科学家也是通过地球内部的震动在其内部传播的声音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也就是地震波,那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什么是地震波。并展示有地震震源、震中、震中距的示意图
[学生] 积极思考并积极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例子以及相应的地震示意图便于学生的理解为什么地震波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
[老师总结] 地震波是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老师] 仔细阅读课本P21第一段文字,并结合P22的图1.34自行完成下面的表格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纵波(P波)
横波(S波)
[学生] 阅读P21页文字,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归纳与分析能力。
[教师总结] 纵波速度较快,能通过固气液,主要是使人上下颠簸,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主要是使人左右摇晃。
活动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那么陆地上的人和海上航行的人在地震时,感受到的震感是一样的吗?
[学生] 积极讨论,有些说是,有些说不是,但大多数说不是,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了解答。
[设计意图] 主要是利于学生对前面知识掌握的提升以及更好地记忆。
不连续界面的含义及类别
[老师] 什么是不连续界面呢?那在学习这个知识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书本P22的图1.34,并提问我们可以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 能大致讲述出纵波与横波速度变化的差异。
[教师引导]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到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两个位置,从而揭示出不连续界面的含义及其类别。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图表分析能力。
活动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速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 小组内积极讨论问题,并能结合前面的知识说出大致的原因。
[设计意图] 将知识进行串联,学生能更好地从宏观角度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老师] 依据前面所学的,并根据P22面的文字信息,并提供“软流层”“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继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相对范围?完成以下表格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学生] 进行仔细阅读,并通过自我归纳总结可以大致完成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读图与分析图表的能力。
[老师] 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补充,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思考 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地壳=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学生] 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进行交流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前面知识的记忆,并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
【习题巩固】(10’)
(1)右图是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图,在右图中的E,F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右图中的①和②分别是____波和____波。
(3)右图中属于地核有_____。
(4)软流层在右图的哪个区域_______。
(5)地震波在经过F界面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4-5题。
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17千米 B. 5千米
C. 33千米 D.2900千米
5.该地可能位于( )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南极点 D.太平洋
【课堂小结】(2’)
本节主要讲授了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的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中的前一部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通过本次的学习,学生对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更加了解人类所生活的地球。这也表明人类极其渺小,自然界还有许多的东西我们都是还无从得知的,所以我们要和自然界和谐相处,爱护地球家园。
[学生] 巩固知识,并引起学生共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的情感升华,树立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性的地理思维。
【课外作业】
请学生预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第二部分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完成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对应的练习。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的含义及类别
纵波(P):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气体、液体
横波(S):速度慢,只可通过固体
不连续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
地壳的分布及特征
地幔的分布及特征
地核的分布及特征
教学反思
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需要更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第一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