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此套题为W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 四
地球的圈层结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19·玉溪高一检测)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3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3.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位于(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③层 D.图中①层
【解析】1选D,2选A,3选A。第1题,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认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了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在此基础上进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第2题,读图可知,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横波、纵波都变快。第3题,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位于软流层。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4.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A.软流层B.地核
C.岩石圈D.地幔
5.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
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解析】4选C,5选B。第4题,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第5题,大气圈主要由气体、水汽和尘埃组成;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球内部圈层中地壳厚约30 km,地幔厚约2 840 km,地核厚约3 500 km。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日本西南部九州熊本县发生7.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据此回答6、7题。
6.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7.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幔B.地壳
C.内核 D.软流层
【解析】6选A,7选B。第6题,地球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海洋中的强烈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对人类产生危害。第7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知,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
(2019·北京高一检测)读“地球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8~10题。
8.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 )
A.A B.B C.C D.D
9.图中A圈层( )
A.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B.是一个规则但不连续的圈层
C.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D.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10.图中B圈层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 )
A.地球内部的能量 B.太阳辐射
C.地球的引力 D.人类活动
【解析】8选D,9选D,10选B。第8题,图中表示大气圈的是D, A表示岩石圈,B表示水圈,C表示生物圈。第9题,图中A圈层是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受内力作用影响,是一个不规则,也不连续的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第10题,图中B圈层是水圈,物质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地球内部的能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的引力是重力能;人类活动不是主要动力。
(2019·长春高一检测)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为大气圈 B.A为水圈
C.D、E 合称岩石圈 D.B为文化圈
12.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软流层 B.下地幔
C.图中D层 D.图中G层
【解析】11选C,12选A。第11题,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据图分析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软流层以下的地幔部分,G为地核。第12题,火山喷发的是岩浆,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特殊圈层——软流层,该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呈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二、非选择题(共12分)
13.(2019·兰州高一检测)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__ ,B为__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C__________ ,D+E__________,F+G_____ 。
(3)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第(1)题,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分界线为古登堡界面。横波无法在液态物质中传播,当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第(2)题,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第(3)题,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纵波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在通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消失,纵波下降,可以判断地壳、地幔为固态物质,地核为液态物质。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019·天津高一检测)读图,回答14、15题。
14.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外部圈层的个数是(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15.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C.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14选C,15选B。第14题,据图可知,20元人民币背面的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四个圈层,其中属于外部圈层的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第15题,图中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岩石圈物质运动的能量不是来自太阳。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厚度线图,回答16~18题。
1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变化趋势大体为( )
A.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1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18.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16选A,17选C,18选A。第16题,从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图示区域内的地壳厚度是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的趋势。第17题,地壳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是以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来进行的,分为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被称作地壳,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应以莫霍界面为0千米起点,海平面是海拔0千米的起点,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岩石圈。第18题,根据处在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曲线遵循“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确定图中40
二、非选择题(共15分)
19.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
(2)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地发出的地震波,B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8.0级,则E点测得地震的震级为_____ 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 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解析】第(1)题,依据图中“地壳”“地幔”“地核”的位置分析判断。第(2)题,依据地震波的特点分析回答。第(3)题,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外核为液体,据此绘图。
答案:(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2)8.0 E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
(3)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如下图:
关闭W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单元 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本单元综合与测试测试题,共16页。
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鲁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复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六章 自然灾害综合与测试课时训练,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