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
展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 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对该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该章第一节已对地球的外部宇宙环境进行介绍,这节内容则对此进行深化,同时也为之后分章节介绍各自然地理要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能力基础。然而“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比较抽象、难以肉眼直接观察的知识,为此教学中多采用一些示意图和动画演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绘图、动手操作,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训练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归纳法、对比法,掌握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划分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学难点
地震波的特点与传播规律;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分;软流层的位置;自然环境与外部圈层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对比法。
六、教学过程
- 导入
播放《冰河世纪4》片段,其中有一个画面是小松鼠从地表掉落地心,途中穿越了几个圈层,这些就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地球内部这些圈层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呢?
-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的特点与传播规律
举科拉超深钻井和火山喷发的例子说明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深入地球内部或者直接接触来自地球深处的物质,探索地球内部结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因此首先要了解地震波。
介绍地震波的产生,通过地震中人们的直观感受引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分别介绍其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的关系。展示两种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比较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和能够通过的物质的异同,为接下来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做好铺垫。
(2)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
展示两种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3个问题:
①图中曲线分别表示什么波?
②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了几次较大的变化?分别发生在哪个深度?如何变化?
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表示什么?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表示地震波经过的介质发生了变化。地球内部有2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下约33千米处,叫做莫霍界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叫做古登堡界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如果再仔细观察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现其在一些深度上还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据此可以进一步将地核划分为内核和外核,将地幔划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3)地壳、地幔、地核的特点
特别强调岩石圈和软流层的组成: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而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与特征
将“岩石圈”作为切入点,引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展示“地球外部各圈层特征”表格,让学生合作讨论共同完成。
(2)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关系
说明地球外部各圈层没有明确的界线。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以及岩石圈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绘制“地球的圈层结构图”,包括莫霍面、古登堡面(深度);地幔(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层)、地核(内核和外核);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公开课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地球的外部圈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