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共5页。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家、 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2.了解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 》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翩然( ) 簌簌( ) 物候( )载途( ) 农谚( ) 刺槐( )连翘( ) 短促( ) 孕育(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②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③每年都像这样。( )④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⑤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⑥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3)文章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5)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7)默读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8)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9)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0)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三、质疑案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2.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参考答案】一、预习案1.气象学 地理学 2.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翩然(piān) 簌簌(sù) 物候(hòu)载途(zài) 农谚(yàn) 刺槐(huái)连翘(qiáo) 短促(cù) 孕育(yùn)悬殊(shū) 销声匿迹(nì) 草长莺飞(yīnɡ)(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孕育 ②衰草连天 ③年年如是 ④周而复始 ⑤草长莺飞 ⑥花香鸟语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①农事活动 ②高下 ③空间 ④本质2.思考探究(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3)时间顺序: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寒冬(4)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5)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6)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7)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8)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9)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10)①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②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③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④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三、质疑案2.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现 象 逻辑顺序④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利用物候决定① ,简便易行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② 差异③ 因素古今差异时间因素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3.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重点难点】1.筛选主要信息,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科普说明文形象、准确的语言特点。【学习过程】一、预习案1.了解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人, 家、 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等,有《竺可桢全集》。2.了解背景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 》一文改写的。竺可桢长期坚持物候观测,掌握了翔实的资料,为我国物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写此文的目的是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产量。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翩然( ) 簌簌( ) 物候( )载途( ) 农谚( ) 刺槐( )连翘( ) 短促( ) 孕育( )悬殊( ) 销声匿迹( ) 草长莺飞( )(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②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③每年都像这样。( )④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⑤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⑥花儿飘香,鸟儿鸣叫,多形容春天魅人的景象。(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2.思考探究(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3)文章第1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5)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为什么?(7)默读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8)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9)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①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②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10)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三、质疑案1.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2.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参考答案】一、预习案1.气象学 地理学 2.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3.字词积累(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翩然(piān) 簌簌(sù) 物候(hòu)载途(zài) 农谚(yàn) 刺槐(huái)连翘(qiáo) 短促(cù) 孕育(yùn)悬殊(shū) 销声匿迹(nì) 草长莺飞(yīnɡ)(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①孕育 ②衰草连天 ③年年如是 ④周而复始 ⑤草长莺飞 ⑥花香鸟语 二、探究案1.课文结构梳理①农事活动 ②高下 ③空间 ④本质2.思考探究(1)草木枯荣、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自然现象同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3)时间顺序: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寒冬(4)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5)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逻辑顺序:主要→次要 空间→时间(6)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另外,前三个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读者接受。(7)①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②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③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⑤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8)不好。《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9)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形象之中。第2段则相反,给出物候记录中确定的时间段、考察对象和精确的比较结果,说明物候的古今差异。这是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10)①举例子: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 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作用:说明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②作比较: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作用: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③列数字: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作用:说明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④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作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三、质疑案2.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复杂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是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说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现 象 逻辑顺序④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利用物候决定① ,简便易行利用物候观测可及时调整,避免损失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② 差异③ 因素古今差异时间因素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