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件、学案及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
展开
这是一份学案: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 时间的脚印,共6页。
时间的脚印素养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技巧。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 》《地球的画像》和《 》已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掸( )去尘土 烘( )烤腐蚀( ) 沙砾( )山麓( ) 海枯( )石烂沟壑( ) 龟( )裂帷( )幕 楔( )形文字拓展:“龟”还有另外两个读音,一个是 ,组词为“ ”;另一个读 ,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踪迹: (2)腐蚀: (3)沉淀: (4)龟裂: (5)铜壶滴漏: (6)海枯石烂: 4.通读全文,完成填空。《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初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的特点及作用。有不少单句成段的段落,它们都在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请你找出并简要分析。2.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29段): 第一层(第5-21段): 第二层(第22-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 任务驱动二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课文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的过程,这是为什么?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3.岩石这样坚硬顽强竟然也能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我们能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至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任务驱动三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1.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其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2.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揭开大地的秘密 时间的脚印 科普作家2.dǎn hōng shí lì lù kū hè jūn wéi xiē guī 乌龟 qiū 龟兹3.(1)行动留下的痕迹。(2)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3)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4)裂开许多的缝隙。(5)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6)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4.事理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初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这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2.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各层之间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任务驱动二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精神。2.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3.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吹拂,水流冲刷,冰河破坏,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5.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让人类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一份心力。任务驱动三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1.(1)举例子①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②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例子,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③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体现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2)列数字例如“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虽然用的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岁月中大自然的变化。(3)打比方例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4)分类别文中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1)示例:“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②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③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④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思维导图【答案】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 总—分—总
时间的脚印素养目标1.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2.掌握说明顺序中的逻辑顺序和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技巧。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预习导学】1.走近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 》《地球的画像》和《 》已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掸( )去尘土 烘( )烤腐蚀( ) 沙砾( )山麓( ) 海枯( )石烂沟壑( ) 龟( )裂帷( )幕 楔( )形文字拓展:“龟”还有另外两个读音,一个是 ,组词为“ ”;另一个读 ,组词为“ ”。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1)踪迹: (2)腐蚀: (3)沉淀: (4)龟裂: (5)铜壶滴漏: (6)海枯石烂: 4.通读全文,完成填空。《时间的脚印》是一篇 说明文。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初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在形式上的特点及作用。有不少单句成段的段落,它们都在文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请你找出并简要分析。2.把握文章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结合对上述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31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 第二部分(第5-29段): 第一层(第5-21段): 第二层(第22-29段): 第三部分(第30-31段): 任务驱动二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课文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明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有生灭的过程,这是为什么?2.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3.岩石这样坚硬顽强竟然也能被破坏,请同学们说说,导致岩石被破坏的因素有哪些?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4.请以沉积岩为例,说说为什么我们能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知晓过去的年月。(展示沉积岩照片)5.岩石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请阅读第22至29段并分组讨论,说说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痕迹?它对人类有着怎样的意义?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任务驱动三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1.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找出其中主要的说明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2.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艺术特色。(1)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必须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2)一篇有艺术性的说明文,除了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还会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本文语言的艺术特色鲜明,请结合课文实例进行分析。思维导图根据课文,完成填空。【参考答案】【预习导学】1.揭开大地的秘密 时间的脚印 科普作家2.dǎn hōng shí lì lù kū hè jūn wéi xiē guī 乌龟 qiū 龟兹3.(1)行动留下的痕迹。(2)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消损破坏。(3)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4)裂开许多的缝隙。(5)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6)大海干涸,岩石成土。喻指经历极长久的时间。4.事理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合作探究】任务驱动一 初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1.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引出后文,后三段文字都在记叙如何记录时间的痕迹。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提示语,后文围绕岩石如何被破坏展开。第11段与第13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这两段明显是对第7段的进一步阐述。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回应第5段内容,同时引起后文对岩石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叙述。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引出下文的具体举例。2.第一部分(第1-4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第5-29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第一层(第5-21段):岩石的厚度和各层之间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二层(第22-29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第三部分(第30-31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任务驱动二 理解课文,发扬科学精神。1.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辩证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中,这是一种辩证的科学精神。2.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3.破坏因素:阳光烘烤,霜雪冷冻,空气与水中的酸类腐蚀,风吹拂,水流冲刷,冰河破坏,生物破坏,人为破坏。形成过程: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据层与层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的年月。5.①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意义与启示:对岩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增长了知识,对自然界与史前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让人类拥有了开发史前资源的可能性,为人类谋取幸福。我们要秉承这种辩证主义思想,发扬科学探索的精神,在人类前行的历史上,贡献一份心力。任务驱动三 分析说明方法,品味语言。1.(1)举例子①说明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时,举钟表、日历为例,意在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起笔,引起人们关注大自然记录时间踪迹的方法。②说明岩石能够记录时间之前,举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计时装置的例子,为下文展开科学知识的说明做铺垫。③说明岩石被破坏的原因时,以我国建筑兰新铁路时几分钟内炸掉一个山头为例,体现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2)列数字例如“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虽然用的次数不多,却足以让人认识到漫长的岁月中大自然的变化。(3)打比方例如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在说明海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时,把冰河缓慢地移动比作“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生动形象。(4)分类别文中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时,说明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2.(1)示例:“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①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②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③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说“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轻小的沙砾”去“旅行”,也是以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这样写,增强了事物的主动性(沙砾)或被动性(石块),生动有趣。④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用“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新生的过程。思维导图【答案】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之一 总—分—总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