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300451/0-173012102409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300451/0-173012102419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5/16300451/0-173012102421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浙教版(2024)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教版(2024)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内容分析,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前准备资源,教学流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不陌生,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对于溶剂、溶质和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划分等知识还很陌生。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较强,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设计贴近生活实际的实验活动和探究活动刺激学生的兴奋度,利于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并使知识得到浅化理解。
【内容分析】
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分散状况来理解什么是混合物,再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了高锰酸钾、食盐、面粉、色拉油、酒精等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分析归纳了溶剂、溶质和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的划分,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科学概念,也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设计思路】
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顺序进行的大胆重新编排,并自定教学过程和方法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优化课堂。
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引入,有效引导,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情景引入:
创设情景,从老师做的“一碗汤”出发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生活”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有关的现象联系起来,设计学生很熟悉的菜汤放了的调料问题入手,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引导与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本节课通过探究“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归纳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混合物的概念。
(2)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了解溶液的组成,掌握溶液的概念。
(3)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
(4)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5)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归纳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形成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区分,混合物。
难点:运用溶液性质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问题 。
【课前准备资源】
1.多媒体课件辅助;
2.药品:食盐 高锰酸钾 水 碘 酒精 面粉 食用油 红墨水
3.仪器:试管 烧杯 试管架 滴管
【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按照这堂课的设计进行教学后,达到了预期效果。课堂设计比教材编排更加优化,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课堂教学理念,且全方位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各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避免了死板枯燥,满堂灌的教学:情景引入和学生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奋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
2.教材图片教学改用小组合作实验与探究:使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并增大了学生的参与度,利于学生处于不断交替的亢奋状态,也避免了照本宣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包括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并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3.多媒体课件中的图片:力求贴近生活实际,并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科学就在身边和领悟科学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
不足之处:
引导有效性应进一步提高。(即:教师语言的准确性,问题的难易度及多个问题的逻辑连贯性)
在小组合作实验和探究实验中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导将成为影响“教师为辅”作用的有效性。引导有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效果不好可导致教学设计内容不能很好的完成,过程会举步为坚,不仅不利于课堂调动,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加课堂的气氛,甚至不自觉得走向灌输式教学。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溶
解
混
合
物
情
景
引
入
菜汤中为什么能看到油却看不到盐、糖等其它调料?
情趣浓,纷纷回答
提高学生的兴奋度,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在后面的教学中调动学生,并引出新课
总结:混合物概念
(多媒体)
列举混合物的实例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发
展
合
作
探
究
能
力
小
组
合
作
探
究
过度:不同物质在水中分散后的情况不同,我们一起来动动手。
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发现觉得亲切自然。
满足学生求知欲和自我表现欲。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合作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展示体现以学生为本,增强亲身体验,初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先观察桌上5个试管中所放物质的状态,然后分别在5个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水,振荡、观察,将看到的现象记录在活动单上(提示酒精无色,水也是无色,无法判断酒精是否能溶于水,所以改为滴入稀释的红墨水)
学生实验并完成活动单
= 1 \* GB3 ①食盐
= 2 \* GB3 ②面粉
= 3 \* GB3 ③高锰酸钾
= 4 \* GB3 ④酒精
= 5 \* GB3 ⑤
食
用
油
物质状态
是否溶解
是否分层
是否稳定
溶质
溶剂
溶液
溶液
特点
讨
论
归
纳
总
结
学生汇报活动单记录
过渡:我们一起动手分一分(依据是物质是否溶于水)
一、能溶于水的物质有哪些?
学生观察回答
归纳,总结并引申新知识 (多媒体)
1.溶质:食盐、高锰酸钾、酒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3、溶液: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酒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盐水)
4.溶液特点: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溶
液
相关
概念
区分
讨论
思考
辨析
提问: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
学生思考回答,并举例说明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分析一杯生活中见到过的溶液,指出其中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思考回答
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从而对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
提问:以上实验可知,固体和液体可以作为溶质,气体是否也可以作为溶质呢?请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回答
其
它常见
溶
剂
设计
实验
归纳
总结
过渡引导提出问题:
1、溶剂一定是水吗?
2、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相同么?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动脑分析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学生汇报实验结论:1、溶剂可以是除水外的酒精等其他液体。
2、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不相同。
教学
内容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区分悬浊液和乳浊液
分类二:不能溶于水的物质有哪些?
对桌上试管内的液体进一步观察,回答
增强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问:2号试管和5号试管内的液体有什么异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
过渡: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请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悬浊液和乳浊液
学生纷纷举例回答
小结
梳理
知识
课外探究
1、走进厨房,将白糖、味精、食醋、胡椒粉等物质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2、了解衣服干洗的原理
放送拓展:
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作业
作业本
课后巩固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第2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