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 单元测试(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第一章单元测试原卷版docx、第一章单元测试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图是用木制的厚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A.被测物体的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B正确;C.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C错误;D.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刻度尺倾斜了),故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进行正确的测量操作时,不会造成误差B.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C.长度测量时忘记估读,其测量结果是错误的D.选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可以避免误差【答案】C【解析】A.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故A错误;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C.刻度尺在使用时必须估读,所以长度测量时忘记估读,其测量结果是错误的,故C正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故选C。3.用如图方式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测量不对,一定要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测量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测得铅笔的长度为3.50cmC.因为使用了三角尺,所以读数时视线不用正对尺面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避免误差【答案】B【解析】A.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之一: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与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A错误;B.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长度是0.1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值还要再加一位估测值,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5.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是故B正确;C.测量过程中,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故C错误;D.误差不能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答案】B【解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A.行星转动,是行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鲜花怒放,属于生命运动,鲜花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骏马奔腾,是马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枯叶飘落,是树叶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如图为我国航天员首次跨出空间站面向太空站立不动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间站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B.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D.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运动的【答案】C【解析】AB.以地球为参照物,空间站和航天员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故空间站和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AB错误;CD.以空间站为参照物,航天员与空间站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故C正确,D错误。故选C。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感觉乙车向北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C.甲、乙两车都在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D.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答案】C【解析】A.选取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不动,则甲车向南运动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的更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且甲车比乙车慢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南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D.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7.下面是陆地、水中、空中运动最快的三种动物,则这三种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是( )A.游隼 B.猎豹 C.旗鱼 D.一样快【答案】A【解析】游隼的速度旗鱼的速度则108m/s>33m/s>30.6m/s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8.如图所示,是某物体从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物体运动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A.物体在15s内运动的路程为60mB.物体15s内的平均速度为4m/sC.物体在5~10s内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在前5s内和后5s内的速度相等【答案】D【解析】A.由图像可知,物体在15s内运动的路程为60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物体15s内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物体在5~10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5s内的路程为20m,后5s内的路程为,所以物体在前5s内和后5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一些物理量,下列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初二物理教科书的宽度大约为18.50cmB.中学生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0m/sC.学生正常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大约为5s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为500mm【答案】A【解析】A.初二物理教科书的宽度大约为18.50cm,长度大约为26cm,故A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2m/s,故B不符合题意;C.正常成年人的心率60﹣80次/分钟属正常,每次心脏跳动时间大约为0.75~1秒,故C不符合题意;D.一般的门框高度在2m-2.5m,教室门框高度约为不合实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前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处所用时间小于甲车到达处所用时间C.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A.由图知,前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则前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则到达处所用的时间为乙车到达处所用的时间为,所以乙车到达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不变,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甲、乙两车在内通过的路程都是,根据可知在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1.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心项必备技能。小洛用刻度尺按图甲中所示的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硬币的直径为 cm;图乙是她使用停表测量同学国旗下演讲所用时间,为 s。 【答案】 2.50 338.5【解析】[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合1mm,硬币左端对齐刻度5.00cm,硬币右端对齐刻度7.50cm,故硬币的直径d=7.50cm-5.00cm=2.50cm[2]由图乙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靠近6min,读作5min,大圈在转第二圈;大盘的分度值是0.1s,指针指在38.5s,因此停表的示数为5min38.5s,合338.5s。12.丽丽在国庆日记中写道:“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地往后退去,两旁立柱上的五星红旗像举起的双臂向我迎来。”在这段话中“自行车行驶”的参照物是 ;“五星红旗向我迎来”的参照物是 。【答案】 地面 丽丽【解析】[1]以地面为参照物,自行车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自行车行驶”的参照物是地面。[2]以丽丽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五星红旗向我迎来”的参照物是丽丽自己。13.人的眼睛能直接分辨出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1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为2.5 m。【答案】 mm μ【解析】[1][2]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1mm;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所以,“2.5”是表示颗粒直径为2.5μm。14.小松要测量如图所示的曲线长,她选取了一根没有弹性的细棉线,将该棉线放在该曲线上,使棉线与曲线 ,用钢笔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A和终点B, 后用刻度尺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长。【答案】 完全重合 把棉线拉直【解析】[1][2]用一根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A和终点B,把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AB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棉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15.在某次探究活动中,小军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一个木块的长度,五次测量所记录的结果分别为2.31cm、2.322cm、2.29cm、2.30cm、2.32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本次测量所测得的木块的长度为 cm。【答案】 0.1 2.31【解析】[1]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2.322cm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分度值不同,是错的,应去掉,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本次测量所测得的木块的长度为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 km/h,10s后甲、乙两车相距 m。【答案】 14.4 30【解析】[1]由图二可知,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2]由图一可知,甲车的速度为乙车的速度为10s后甲、乙两车相距的距离为17.一个足球离开脚后在客厅砖面上水平向前滚动,如图是每隔0.2s拍摄一次的频闪照片的俯视图,已知铺客厅的正方形瓷砖边长为90cm,A、B两点为足球滚动过程中经过的两个点,由图可以判断出:足球的运动轨迹是 (填“从A到B”或“从B到A”),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 从B到A 6【解析】[1]因为足球受到地面给的摩擦力,所以会越滚越慢,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足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足球向左运动,即足球的运动轨迹是从B到A。[2]因为一格砖的边长为90cm=0.9m,因此A、B两点间的距离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所以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18.很多高速路上都装有“区间测速”装置,用于监测汽车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超过了该路段的区间最高限速,就会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为某段高速路上的区间测速标志,根据该标志可知该区间最高限速是 km/h,该区间的长度为66km,现在有一辆汽车通过该区间所用时间30min,则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会被判为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答案】 100 超速【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间的最高限速是。[2]汽车通过该区间所用时间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速度所以,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会被判为超速。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9.实验探究:测量细铜丝的直径:(1)步骤与方法:小宇想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B.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C.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为D=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2)数据分析:如图所示,小宇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6圈,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铜丝的直径为 cm(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CADB 1 0.08 偏小【解析】(1)[1]测量铜丝直径的正确方法:找一支圆铅笔,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故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CADB。[2]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 。(2)[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4]铜丝绕圈丝左侧与5.0cm刻度线对齐,读作5.00cm,右侧与7.0cm刻度线对齐,读作7.00cm,铜丝绕圈的总长度为L=7.00cm﹣5.00cm=2.00cm细铜丝的圈数n=26,所以铜丝的直径为[5]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偏小,计算得到的细铜丝的直径将偏小。20.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所用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4)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6)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 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A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 停表 40.0 25 小 小 时间 大于【解析】(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2)[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该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长度,用停表来测时间。(3)[3]由图可知,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40.0cm,所以AB段的距离为[4] AB段的平均速度为(4)[5]测量的路程是准确的,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出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5)[6][7]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使小车下滑速度不至于太快,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6)[8]因为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下滑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21.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实验中,首先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成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图中的、)不等的纸锥。(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中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2)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通过比较纸锥下落到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3)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过程中,发现纸锥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准,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4)某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情况,相机每隔0.1s闪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纸锥下落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答案】 A 时间 下落高度 大 变速【解析】(1)[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2)[2]实验中若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下落至地面的时间越小,说明纸锥下落较快。(3)[3][4]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增大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4)[5]相机拍照间隔的时间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纸锥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22.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可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打通城市公交系统“最后一公里”有了解决良策,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给城市交通出行带来了一股“清流”。小明周末从家中出发前往南湖公园,他选择了共享单车,到达南湖公园后从手机上看到一些信息如图所示,求:(1)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km/h?(2)若小明步行速度为1m/s,他沿同样路径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答案】(1)12km/h;(2)3000s【解析】解:(1)由图可知,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路程为,骑行时间为由可得,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为(2)步行速度为1m/s,沿同样路径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为答:(1)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是;(2)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23.一列长的动车正在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的一个安全位置测量出整列火车通过他共用时,求:(1)这列动车运行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2)如果这列火车从赣州到厦门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赣州到厦门的距离约为,则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多少小时?(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如果此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的隧道,则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30m/s,108km/h;(2)4.07h;(3)60s【解析】解:(1)这列动车行驶的速度(2)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时间(3)动车穿越隧道通过的路程s总=s车+s隧道=150m+1650m=1800m需要的时间答:(1)这列动车运行的速度为30m/s,合108km/h;(2)如果这列火车从赣州到厦门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赣州到厦门的距离约为,则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4.07h;(3)如果此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的隧道,则需要60s。24.“区间测速”可以有效监管汽车超速,在一段道路上布设两个监控,分别记录车辆到达“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的时间,计算出区间平均速度来判断汽车是否超速。某高速公路(小汽车限速120km/h,卡车限速100km/h)内有一段长15km的“区间测速”路段。(1)一辆小汽车经过“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时间如图1所示,则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多少min?(3)资料显示: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时间约为0.4s,而人饮酒后反应时间会延长,反应距离也将增加,如图2所示,酒后驾驶的司机驾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90m处有障碍物,经过一段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后开始紧急制动刹车,经过3s制动,汽车滑行40m后恰好紧贴着障碍物停下。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90;(2)9;(3)18m/s【解析】解:(1)由图得,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时间为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2)卡车的最高速度为100km/h,由得,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3)司机反应过程中运动的距离为由得,反应时间汽车的平均速度为答:(1)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90km/h;(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9min;(3)汽车的平均速度18m/s。
第一章测试卷(满分:100分 时间:6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图是用木制的厚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B【解析】A.被测物体的左侧没有与0刻度线对齐,故A错误;B.刻度尺放置方向与被测长度一致,且刻度紧贴物体,故B正确;C.刻度尺有一定的厚度,这样放置刻度不能紧贴物体,读数时会不准确,故C错误;D.刻度尺方向与被测物体方向不一致(刻度尺倾斜了),故D错误。故选B。2.下列关于误差和错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进行正确的测量操作时,不会造成误差B.进行多次测量后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C.长度测量时忘记估读,其测量结果是错误的D.选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可以避免误差【答案】C【解析】A.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故A错误;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错误;C.刻度尺在使用时必须估读,所以长度测量时忘记估读,其测量结果是错误的,故C正确;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故选C。3.用如图方式测量铅笔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测量不对,一定要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开始测量B.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测得铅笔的长度为3.50cmC.因为使用了三角尺,所以读数时视线不用正对尺面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避免误差【答案】B【解析】A.刻度尺的使用方法之一: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零刻度线对齐,如果零刻度线磨损,可与其他整格刻度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A错误;B.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长度是0.1cm,所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值还要再加一位估测值,物体左侧与2.00cm刻度线对齐,右侧与5.5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是故B正确;C.测量过程中,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故C错误;D.误差不能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D错误。故选B。4.如图所示,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行星转动 B.鲜花怒放C.骏马奔腾 D.枯叶飘落【答案】B【解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A.行星转动,是行星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B.鲜花怒放,属于生命运动,鲜花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不属于机械运动,故B符合题意;C.骏马奔腾,是马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枯叶飘落,是树叶位置的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如图为我国航天员首次跨出空间站面向太空站立不动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间站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B.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C.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D.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运动的【答案】C【解析】AB.以地球为参照物,空间站和航天员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故空间站和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AB错误;CD.以空间站为参照物,航天员与空间站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故C正确,D错误。故选C。6.在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甲车上的人感觉乙车向北运动。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关于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车不动,甲车向南运动B.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C.甲、乙两车都在向南运动,但甲车比乙车慢D.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答案】C【解析】A.选取地面为参照物,乙车不动,则甲车向南运动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的更快,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且甲车比乙车慢时,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南运动,故C错误,符合题意;D.选取地面为参照物,甲、乙两车都在向北运动,但乙车比甲车快,甲车上的人会感觉乙车向北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7.下面是陆地、水中、空中运动最快的三种动物,则这三种动物中运动最快的是( )A.游隼 B.猎豹 C.旗鱼 D.一样快【答案】A【解析】游隼的速度旗鱼的速度则108m/s>33m/s>30.6m/s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8.如图所示,是某物体从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的s-t图像,对物体运动情况分析错误的是( )A.物体在15s内运动的路程为60mB.物体15s内的平均速度为4m/sC.物体在5~10s内处于静止状态D.物体在前5s内和后5s内的速度相等【答案】D【解析】A.由图像可知,物体在15s内运动的路程为60m,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物体15s内的平均速度为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由图像可知,物体在5~10s内路程不变,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5s内的路程为20m,后5s内的路程为,所以物体在前5s内和后5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在生活中经常需要估测一些物理量,下列估测比较接近实际的是( )A.初二物理教科书的宽度大约为18.50cmB.中学生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0m/sC.学生正常心脏跳动一次的时间大约为5sD.教室门框的高度约为500mm【答案】A【解析】A.初二物理教科书的宽度大约为18.50cm,长度大约为26cm,故A符合题意;B.中学生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2m/s,故B不符合题意;C.正常成年人的心率60﹣80次/分钟属正常,每次心脏跳动时间大约为0.75~1秒,故C不符合题意;D.一般的门框高度在2m-2.5m,教室门框高度约为不合实际,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前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处所用时间小于甲车到达处所用时间C.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内的平均速度相同【答案】B【解析】A.由图知,前内甲车和乙车运动的路程分别为、,则前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由图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则到达处所用的时间为乙车到达处所用的时间为,所以乙车到达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到达此处所用时间,故B错误,符合题意;C.由图知,在相同时间内甲车通过的路程不变,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甲、乙两车在内通过的路程都是,根据可知在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1.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心项必备技能。小洛用刻度尺按图甲中所示的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硬币的直径为 cm;图乙是她使用停表测量同学国旗下演讲所用时间,为 s。 【答案】 2.50 338.5【解析】[1]由图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合1mm,硬币左端对齐刻度5.00cm,硬币右端对齐刻度7.50cm,故硬币的直径d=7.50cm-5.00cm=2.50cm[2]由图乙可知,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靠近6min,读作5min,大圈在转第二圈;大盘的分度值是0.1s,指针指在38.5s,因此停表的示数为5min38.5s,合338.5s。12.丽丽在国庆日记中写道:“当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我骑着自行车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地往后退去,两旁立柱上的五星红旗像举起的双臂向我迎来。”在这段话中“自行车行驶”的参照物是 ;“五星红旗向我迎来”的参照物是 。【答案】 地面 丽丽【解析】[1]以地面为参照物,自行车的位置发生变化,是运动的,故“自行车行驶”的参照物是地面。[2]以丽丽为参照物,五星红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是运动的,故“五星红旗向我迎来”的参照物是丽丽自己。13.人的眼睛能直接分辨出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1 ;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PM2.5中的“2.5”是表示颗粒直径为2.5 m。【答案】 mm μ【解析】[1][2]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1mm;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很小的颗粒,其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二十分之一,所以,“2.5”是表示颗粒直径为2.5μm。14.小松要测量如图所示的曲线长,她选取了一根没有弹性的细棉线,将该棉线放在该曲线上,使棉线与曲线 ,用钢笔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A和终点B, 后用刻度尺测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长。【答案】 完全重合 把棉线拉直【解析】[1][2]用一根棉线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A和终点B,把棉线拉直后用刻度尺量出AB两点间距离,即是曲线的长度,采用了等效替代法,用棉线代替了曲线,便于测量。15.在某次探究活动中,小军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一个木块的长度,五次测量所记录的结果分别为2.31cm、2.322cm、2.29cm、2.30cm、2.32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本次测量所测得的木块的长度为 cm。【答案】 0.1 2.31【解析】[1]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记录的数据可以看出2.322cm数据与其他数据的分度值不同,是错的,应去掉,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2]本次测量所测得的木块的长度为1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 km/h,10s后甲、乙两车相距 m。【答案】 14.4 30【解析】[1]由图二可知,丙小车的运动速度为[2]由图一可知,甲车的速度为乙车的速度为10s后甲、乙两车相距的距离为17.一个足球离开脚后在客厅砖面上水平向前滚动,如图是每隔0.2s拍摄一次的频闪照片的俯视图,已知铺客厅的正方形瓷砖边长为90cm,A、B两点为足球滚动过程中经过的两个点,由图可以判断出:足球的运动轨迹是 (填“从A到B”或“从B到A”),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m/s。【答案】 从B到A 6【解析】[1]因为足球受到地面给的摩擦力,所以会越滚越慢,所以在相同时间内足球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故足球向左运动,即足球的运动轨迹是从B到A。[2]因为一格砖的边长为90cm=0.9m,因此A、B两点间的距离整个运动过程的时间所以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18.很多高速路上都装有“区间测速”装置,用于监测汽车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如果汽车的平均速度超过了该路段的区间最高限速,就会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为某段高速路上的区间测速标志,根据该标志可知该区间最高限速是 km/h,该区间的长度为66km,现在有一辆汽车通过该区间所用时间30min,则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会被判为 (选填“超速”或“未超速”)。【答案】 100 超速【解析】[1]由图可知,该区间的最高限速是。[2]汽车通过该区间所用时间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的速度所以,这辆汽车通过该区间会被判为超速。三、实验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9.实验探究:测量细铜丝的直径:(1)步骤与方法:小宇想测量一根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A.用刻度尺测出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B.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C.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D.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细铜丝直径的表达式为D= (用题中所给字母表示);(2)数据分析:如图所示,小宇将粗细均匀的铜丝在笔杆上紧密缠绕26圈,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mm,铜丝的直径为 cm(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细铜丝的直径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 CADB 1 0.08 偏小【解析】(1)[1]测量铜丝直径的正确方法:找一支圆铅笔,将细铜丝在铅笔上依次紧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计算出细铜丝的直径D,故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CADB。[2]用总长度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即细铜丝的直径: 。(2)[3]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4]铜丝绕圈丝左侧与5.0cm刻度线对齐,读作5.00cm,右侧与7.0cm刻度线对齐,读作7.00cm,铜丝绕圈的总长度为L=7.00cm﹣5.00cm=2.00cm细铜丝的圈数n=26,所以铜丝的直径为[5]如果在将细铜丝缠绕在铅笔杆上的过程中,有重叠现象,则测出的铜丝绕圈的总长度l偏小,计算得到的细铜丝的直径将偏小。20.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 cm,测得所用的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cm/s;(4)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5)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 (选填“大”或“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测量 ;(6)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vBC 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vAB(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 停表 40.0 25 小 小 时间 大于【解析】(1)[1]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是通过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2)[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该实验需要用刻度尺来测长度,用停表来测时间。(3)[3]由图可知,A点对应刻度为80.0cm,B点对应刻度为40.0cm,所以AB段的距离为[4] AB段的平均速度为(4)[5]测量的路程是准确的,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出的时间偏大,根据可知,算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5)[6][7]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使小车下滑速度不至于太快,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6)[8]因为小车做的是加速运动,下滑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21.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实验中,首先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成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如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图中的、)不等的纸锥。(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中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2)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通过比较纸锥下落到地面的 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3)在测量纸锥下落速度的过程中,发现纸锥下落的时间较难测准,我们可采用增加 或换用锥角较 (选填“大”或“小”)的纸锥进行实验;(4)某兴趣小组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情况,相机每隔0.1s闪光一次,拍下的照片如图丙所示,由图丙可知,纸锥下落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答案】 A 时间 下落高度 大 变速【解析】(1)[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2)[2]实验中若将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由静止释放,可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时间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下落至地面的时间越小,说明纸锥下落较快。(3)[3][4]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增大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4)[5]相机拍照间隔的时间是相同的,由图可知:在相等的间隔时间内,纸锥运动的距离逐渐变大,纸锥的运动速度逐渐变大,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四、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6分)22.共享单车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可以说共享单车的出现为“低碳生活, 绿色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使打通城市公交系统“最后一公里”有了解决良策,迅速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也给城市交通出行带来了一股“清流”。小明周末从家中出发前往南湖公园,他选择了共享单车,到达南湖公园后从手机上看到一些信息如图所示,求:(1)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km/h?(2)若小明步行速度为1m/s,他沿同样路径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答案】(1)12km/h;(2)3000s【解析】解:(1)由图可知,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路程为,骑行时间为由可得,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为(2)步行速度为1m/s,沿同样路径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为答:(1)小明骑行共享单车的平均速度是;(2)步行到达南湖公园所用的时间。23.一列长的动车正在匀速行驶,一名观察者站在路基旁的一个安全位置测量出整列火车通过他共用时,求:(1)这列动车运行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合多少千米每小时?(2)如果这列火车从赣州到厦门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赣州到厦门的距离约为,则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多少小时?(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如果此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的隧道,则需要多长时间?【答案】(1)30m/s,108km/h;(2)4.07h;(3)60s【解析】解:(1)这列动车行驶的速度(2)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时间(3)动车穿越隧道通过的路程s总=s车+s隧道=150m+1650m=1800m需要的时间答:(1)这列动车运行的速度为30m/s,合108km/h;(2)如果这列火车从赣州到厦门的平均速度正好等于这个速度,赣州到厦门的距离约为,则此动车从赣州到厦门需要4.07h;(3)如果此动车以这个速度穿越一条长为的隧道,则需要60s。24.“区间测速”可以有效监管汽车超速,在一段道路上布设两个监控,分别记录车辆到达“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的时间,计算出区间平均速度来判断汽车是否超速。某高速公路(小汽车限速120km/h,卡车限速100km/h)内有一段长15km的“区间测速”路段。(1)一辆小汽车经过“测速起点”和“测速终点”时间如图1所示,则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多少km/h?(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多少min?(3)资料显示: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反应时间约为0.4s,而人饮酒后反应时间会延长,反应距离也将增加,如图2所示,酒后驾驶的司机驾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前方90m处有障碍物,经过一段反应时间(反应时间内汽车仍以原来的速度行驶)后开始紧急制动刹车,经过3s制动,汽车滑行40m后恰好紧贴着障碍物停下。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求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1)90;(2)9;(3)18m/s【解析】解:(1)由图得,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时间为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2)卡车的最高速度为100km/h,由得,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3)司机反应过程中运动的距离为由得,反应时间汽车的平均速度为答:(1)该小汽车在此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为90km/h;(2)在不超速的情况下,卡车通过此测速区间最快要9min;(3)汽车的平均速度18m/s。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