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说 (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说 (2)01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说 (2)02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说 (2)03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案设计,共9页。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与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相关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文中的特殊句式。
    2.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解析文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任务活动一 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学生速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2.思考:韩愈为什么要作《师说》送给学生李蟠?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创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后,是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任务活动二 诵读全文,读懂文意
    1.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第1段)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受(同“授”,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惑(疑惑的问题)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用作动词,学习)道也,夫庸(岂)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嗟乎!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问焉(之,代指老师);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益(更加,越发)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对于)其身(自己)也,则(却)耻师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古时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代词,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而大遗(放弃,舍弃),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屑与之同列),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第3段)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同类的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一定)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是而已。
    (第4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经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皆通(全面)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许)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2.诵读全文,读出语气。
    第1段:
    (1)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孰”字改为“岂”字,如何?
    明确 不好。“岂”字只是简单的反问,不如“孰”字,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
    (2)用“/”画出下面句中的停顿。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明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第2段:
    (1)“呜呼”与“嗟乎”能否交换位置?
    明确 这两个叹词有时区分并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有明显区别,不能交换位置。“嗟乎”表慨叹,“呜呼”表悲叹。读时应注意这两种语气。
    (2)下面句中加点的虚词,如果删去,语气会有怎样的变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明确 删去之后,慨叹之意不足。
    (3)品读下面三个句子在语气上的区别。
    ①其皆出于此乎?②吾未见其明也。③其可怪也欤!
    明确 第①句以推测语气表肯定,颇有风韵;第②句语意虽肯定,但加了“也”,语气和缓,令人深思;第③句是极重的感叹语气,“其可怪也”极言上面现象的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三个句子层层递进,语气一个比一个强烈。
    第3段:
    该段朗读时较前面两段语气有何变化?为什么?
    明确 前面两段语气富有变化,该段语气较为单一,即只有肯定、明确的语气。该段几乎运用一个语气词,且谈的是圣人从师之事,语意明确,语气果断。
    任务活动三 重点探究
    1.文中出现的“所以”与今天的“所以”是否相同?如何理解?
    明确 文中的“所以”不同于今天的“所以”。文中的“所以”是个固定虚词,一般情况下有两个义项:一是“用来……的”,表凭借、工具、方法;二是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而今天的“所以”是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所以”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理解时需格外留心。
    2.下面是一位同学对文中语句的翻译,请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给这位同学提一个关于文言文翻译的针对性建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疑惑的不解,有的是老师的责任,有的却不是的,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见他们的明白。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要到老师那里去(学习),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有各自攻打的方向,像这样罢了。
    明确 (1)译文:不理解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学习或研究,如此罢了。
    建议:多读原文和译文,想一想,每一个字的翻译都“落实”了吗?
    任务活动四 词语(概念)辨析
    1.请找出文中带“师”的句子,说说“师”字的意思及词性,并深入思考作者所讲的“师”的含义。
    明确 “师”在本文中主要有名词与动词两种。作名词,有两个意思:一是老师,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师”;二是擅长某种特长的人,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师”。作动词,有两个意思:一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二是用作动词,意为“学习”,如“吾师道也”中的“师”。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明确 韩愈所讲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作者在课文第2段中明确提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作者认为教小孩读书和断句的老师不是他所讲的“师”,他所讲的“师”应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道”即儒家思想,“业”就是承载这一思想的儒家经典著作,“惑”就是学习这些著作时碰到的疑难问题。韩愈所讲的“师”指的就是这样一个特定的群体。由此可以衍生出一个问题:谁能成为这样的“师”?从文中可知应是掌握“道”的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正因为如此,为师者便可以突破地位、年龄的界限。
    任务活动五 把握观点
    1.本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第1段论述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 该段论述了三层意思:一是“师”之责,二是从师的必要性,三是从师的标准。(该明确 仅供参考,因为对该段理解学界观点不一)
    2.第2段主要是批判,作者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哪三种人?为什么要对准这三种人?
    明确 第一种是“众人”,第二种是“家长”,第三种是“士大夫之族”。原因在于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的表现,即耻师。
    3.第3段的论点是什么?以孔子为例,有什么好处?
    明确 论点:圣人无常师。好处:以孔子为例,有言有行,十分典型,以一当十。试想,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尚且从师学习、广泛学习,何况其他人呢?
    任务活动六 探究说理方法
    第2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它在论证上有两大特点:使用对比,气盛言宜。说说该段用了几组对比,这样对比有何作用。抓住一些标志性语句,看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 (1)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2)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3)在本段中作者的情感是渐次强烈起来的。首先在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只是一种推测语气。而在对家长两种行为比较后,用“惑矣”有所感叹;又在对“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作了区别后,再用“吾未见其明也”的肯定语气,情绪有所加强。在把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后,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绪更为激烈。这段体现了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真是“韩文如潮”,一潮高过一潮,一潮急过一潮。
    任务活动七 质疑思辨
    本文有哪些思想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观点值得商榷?
    明确 (1)《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①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②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观念。这种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③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2)在对待“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态度上,虽然肯定前者否定后者,但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句意看,对前者存有偏见。
    任务活动八 拓展探究
    韩愈在文中所提的观点是不是都是进步的?我们该借鉴哪些?
    明确: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体现出韩愈思想的局限性和时代意义。
    归纳写作目的
    作者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居首位的是“传道”,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以恢复儒家的“道统”。而要恢复儒家道统,就要在文风上来一个解放,提倡古文,反对骈体文。
    写作目的:提倡尊师重道,推进古文运动
    教学反思
    《师说》是唐代韩愈写给学生李蟠的一篇赠文,中心为谈论从师之道。全文4段456字,文短词简,正反论证,思想深刻,是教材经典选文,也是新课标推荐的古诗文背诵必修10篇之一。基于新课程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审视,借助语文学习情境的创设和语文言语实践活动的实施,有利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附文本赏读
    (一)论《师说》中经典句的现实意义
    1.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者”,附在动词“学”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字结构“……的(人)”“学者”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一个“必”字表明了拜师学习的必要性,无论过去现在甚至将来: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他。这里的“者”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阐述了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这个说法就是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知”,懂得、明白;“之”,代词,代“知”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终都是疑惑。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的看法: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一个难句。“夫”,音义同“彼”。“庸”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动词“知”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先生于吾”是“大”,“后生于吾”是“小”。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教师不仅仅是我们一般认可的学校里讲解知识的教师,还包括同学、朋友、熟人等等。
    5.“道之所存,师之存也”,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是“师”的首要职能。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其”,音义同“岂”,表推测语气,“大概”的意思。“此”,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由“凭借它”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拜师求学的风尚不流行,“愚人”和“圣人”两极分化就会越来越严重,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出现的现象。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小学”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大遗”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我们现在的社会也有这种现象,家长是为了孩子找老师找家教,表面也很尊重老师,其实在骨子里是不尊重这个职业的,因为家长自己没有想过学习没有想过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拜师学习的。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句中前一“其”,指代“君子”,“智”可作“见识”讲;后一“其”,音义同“岂”,表反问语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
    9.“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常”字的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向哪一位老师学习是不固定的。
    10.“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贤”的贤,是指德和才。郯子这些人的德才比不上孔子,但孔子仍拜他们为师,因为在某些知识方面比孔子强,如孔子曾向郯子请教过少皞氏时代的官职名称; 孔子曾向苌弘请教古乐;孔子曾向师襄学习弹琴;孔子曾向老聃请教礼仪,也印证了前面说的“圣人无常师”。
    11.“术业有专攻”,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无疑是进步的。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三”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是“少中见多”,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13.“李氏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优秀的散文,那一句句名言更是耳熟能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些名句的现实意义,讲清讲透,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借鉴《师说》的拜师求学之道。
    (二)《师说》的文体解读
    文体是解读文章的起点。文体是文章的体质、样式、规格,也有外在的表现形式、语体风格。由于社会交往、信息传播的需要、文体日益增多,为区分文章功能就有文章分类。读解文章要先辨体,便于把握文章的骨干和脉络。曹丕的《典论·论文》:“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他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书论重说明,《师说》就是一篇论说文,注重说理,呈现一种理趣之美。以师的论述为脉络和重点,按照逻辑顺序和对比方法逐层深入,结尾处亮出本文的意旨。
    对于教师来说,对其文体的正确把握,是文章解读的门户。《师说》一题围绕“师”这个字进行论说的。“说”作为一种议论文的文体,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用言辞说服某人,使其心悦诚服。文章第一段开头“古之学者必有师”,开门见山的阐述了一个事实,点明了本文的议论方向和范围。为什么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就提出了本文的论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以此论点展开论述,文笔简洁,仅用六个字阐述清楚了老师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求师、从师的意义。这里的“师”是指学业上事业上已有所成就的有道之人。突破了传统老师的职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延伸到“传道受业解惑”。这里的“道”是儒道,弘扬儒家思想的。当时社会动荡,韩愈大力倡导古文运动,核心是“文以明道”,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上文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此处从学者的角度阐明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这个反问句,不仅使文章更丰富有趣,突出人生而有惑就要通过从师来解,围绕论点进行论述,论述的条理自然。前面是从师解惑来说明的,作者紧接着从传道的方面论述,是将传道与年龄相联系,将论述更加深化。通过“生乎吾前、生乎吾后”论述传道超越了年龄的限制,有道者为师。这是古人的“师道”,是韩愈竭力要恢复的“师道”。接着作者用“是故”连接事实、道理和结论,表明前是因后是果,用因果相联系来做小结,文章的内涵更加深入,也使文章的主题鲜明,逻辑严密,显得语言自然,令人信服,体现韩愈高超严密的论说逻辑。
    文章第二段开头就发出了一个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为什么要这样感叹呢?慨叹这“师道”的“不传” 太久,既承接上文,又为下文分析其危害张目。从三个层面揭示了“师道不传”的危害:第一,古今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做对比,展现了有“惑” 却不行“师道”的人会变得更加愚蠢。通过讲究对仗的排偶句,更鲜明体现了作者的观点。从正反两面对比深化论题,对当时的社会针砭时弊,批判了不拜师学习的不良社会风气。唐代当时门阀士族逐渐占据了高等品级的官位,而寒门出生的人即使有才学也不能够被提拔到较高的位置。社会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贵族子弟当时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对于这种谬论,作者叹息之余,毫不留情地用直接反驳法予以痛击。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韩愈痛心疾首的发出了自己的感慨“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第二,将父与子(小和大)择师进行比较论證,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并且批判当时“小学而大遗”的现象,批判成人的眼光只局限于让小孩学习句读,而自己却不屑于追求大道。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在当时的地位很低,视为低贱之人,他们“不耻相师”相互学习;而身为贵族的士大夫却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在这贵贱两者的矛盾中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后者的“智”反而不如前者,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韩愈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是因为师道沦丧,他不畏成见,为了儒家之“道”,毅然收徒,并且立场鲜明地诉诸文字,有力地批判、大声地疾呼。“士大夫之族”耻师轻道荒唐可笑。作者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在此处论说中韩愈的情感的到达了高潮,从理性的高度转向了情感抒发。也体现了自己的创作缘由之一“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此段也呈现了总分的清晰地结构关系。此段开头便发感慨,通过“圣人与众人”“其子与其身”“百工与士大夫”三组对比一起阐明了不行“师道”的危害:使自己“更加愚昧”“糊涂,不明达”“智慧反而不及”这三个方面的对比、三个相对的矛盾来论述感慨的原因,韩愈认为这是真正挖到了导致“师道之不复”思想观点的总病根,更深层则阐发了从师的必要性。
    文章第三段从圣人入手论证,对文章的论点和整体论证产生有支撑作用。“圣人无常师。”这是一个事实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事实相呼应,并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其次,对于圣人的论述与上文反其道而行之,上文是贵族士人不如社会地位低的“百工之人”,这里的例子是持有道、有智慧的孔子向郯子这些贤能都比不上孔子的人请教学问。但孔子却从不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有贤能而不从师,“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在此呼吁社会要以孔夫子的言行为榜样。接着提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著名论断。显然,有了孔圣人的不耻于向其他人从师,普通人则更应该“无常师”。精辟的概括了师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教学相长,不断深化自己的智慧与德行。
    上面的论述已经很充分全面了,文章还没到此为止,韩愈在文章最后写道“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这个“不拘于时”的“时”就是作者论述此文的原因,对于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批判。而且文章最后的两句话虽然缀于全文之尾,但却是浑圆有气势。不仅阐明了写作的缘由,也赞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仍有李蟠这样的学生依然遵循古道,虚心求师问教的“师道精神”,赞叹这样的学习勇气和魄力。更深层的意图是鼓励人们行“师道”,希望通过自己的宣扬让社会恢复古代的从师之道。
    《师说》从开头到结尾,有事实、有理论、有对比,层层推进,庄谐并用,情理交融。而且韩愈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文中使用了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显示出韩愈奇绝独特的文风。
    相关教案

    高中人教统编版7.1 短歌行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4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7.1 短歌行教案设计</a>,共9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4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a>,共10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六单元 第10课 师说 (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