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达标测试
展开第10.2课《师说》同步检测
一.课内巩固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受”,同“授”,教授。 B.“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C.无通假字。
D.“生”,同“性”,本性,禀赋。故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 求学的人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糊涂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风尚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多的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意思是“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众人”,古今异义,古义是一般人,普通人。
故选D。
3.对下列各句中“师”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惑而不从师 ④而耻学于师 ⑤彼童子之师
⑥孔子师郯子 ⑦吾师道也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C.①⑤/⑥⑦/②③④/⑧ D.①③④⑤/②⑥/⑦/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是说“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师:名词,老师;
②“吾从而师之”是说“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③“惑而不从师”是说“感到疑惑,却不向老师讨教”,师:名词,老师;
④“而耻学于师”是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师:名词,老师;
⑤“彼童子之师”是说“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师:名词,老师;
⑥“孔子师郯子”是说“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⑦“吾师道也”是说“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师:动词,学习;
⑧“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说“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师:名词,指一类人,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称。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矣(疑惑)
B.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吾师道也(学习)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注释或解释经义的著作)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二句意思是: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惑”,糊涂。
故选A。
5.选出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小学而大遗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B.“古道”,古义,古人的从师之道;今义,古代沿用至今的道路。
C.“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教育的一个阶段。
D. “爱”,古今意思一致,都是“爱护、疼爱”之意。
故选D。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A.状语后置句,“耻学于师”即“耻于师学”。
B.宾语前置句,“何操”即“操何”。
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即“利爪牙,强筋骨”。
D.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第一个“于”表被动。“学于余”即“于余学”。
故选B。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也”是句中语气词,其后不能断句,排除AC。“先后”是“生”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错误,师襄是名叫襄的乐师。代习惯在人的“名”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故选B。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错误,第三段是为了阐明“圣人无常师”的道理。
故选C。
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
B.“巫医”,在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
D.“六艺”在本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答案】C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学者’在古代指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学识水平、创造能力,能在相关领域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人”错误,“学者”在古代指求学的人。
故选C。
11.下列有关原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进行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作者对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而他们却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一事,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只属于‘小学’这一水平”分析有误,由文中第二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小学”说的不是老师的水平,它在文中的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故选D。
二.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材料一: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材料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韩愈《师说》)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
“有辄哗”语意不完整,且“哗笑之”是动宾结构,不宜断开,因此应在“笑之”后面断开,排除BD;
韩愈是大文学家,写作品不是“学作”,且“后学”为专有名词,是“后辈学生”之意,作“收召”的宾语,“后学”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故选C。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不自是也”与“由是感激”(《出师表》)中的“是”字意思不同。
B.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C.“非独见病”与“信而见疑”(《屈原列传》)中的“见”字意思相同。
D.童子,指幼儿,与此用法相同的还有《论语˙侍坐》中的“童子六七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认为正确;此。意思不同。句意: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因此我十分感谢,因此更感到激励。
B.正确。
C.正确。都是“被”的意思。句意:不仅我会被辱骂/诚信却被怀疑。
D.“指幼儿”错误,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未成年人,并非幼儿。“童子六七人”中的童子也是未成年人。
故选D。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中立想要拜柳宗元为师,柳宗元谦称自己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没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没有答应韦中立的请求。
B.柳宗元认为,韩愈就是因为做了人师而遭人攻击的,如果自己答应韦中立的请求,不仅会使自己遭人攻击,就连韦中立也会遭人攻击。
C.圣人愈发圣明,愚人愈发愚蠢,都是缘于是否有从师学习的愿望;圣人圣明,还要向老师学习;愚人愚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所谓的士大夫,虽然不屑于与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同列,但他们的智慧是比不上后者的,这并不奇怪,原因在于他们不拜师求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圣人愈发圣明,愚人愈发愚蠢,都是缘于是否有从师学习的愿望”错误,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只有愿望是不行了,圣人圣明,是因为践行从师的风尚,愚人则相反。
故选C。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答案】(1)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之地,竟幸运地被您取法。
(2)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意”,想到,料想到;“乃”,竟;“见”,被。
(2)“其身”,他们自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惑”,糊涂。
16.对于那些嘲笑从师行为的人们,柳宗元是怎样讽刺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柳宗元采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韩愈比喻为蜀之日,把自己比喻为越之雪,而把嘲笑从师行为的人们比喻为犬,字里行间流露出鄙视轻蔑之意。
【解析】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可知,柳宗元采用了比喻的方法。他把韩愈比喻为蜀之日,把自己比喻为越之雪,而把嘲笑从师行为的人们比喻为犬,字里行间流露出鄙视轻蔑之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我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之地,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敢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且大肆渲染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太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遇到下大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变成了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
材料二:
唉呀!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让人没有疑惑很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却仍然跟着老师向其求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低于圣人很多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更加圣明,愚人之所以更加愚蠢,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疼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糊涂啊!那些童子之师,是教给他们文字而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解除疑惑的人啊。不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要学习,有的则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是遗弃,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跟着别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些人,听到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弟子这类话,就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为师,就值得羞耻,以地位高的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于与他们同列,现在他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值得奇怪啊。
三.语言表达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________、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习得性无助常常诱发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持久的学习倦怠容易使学生________,找不到学习的应对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渐对做事情都缺乏信心,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________。
学习倦怠所引发的消极学业情绪、认知疲倦和不良氛围,一般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学习行为,如敷衍了事、消极怠工、学业拖延、厌学恐考与害怕进教室等,再加上课上分心、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等情况诱发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行为,容易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有了以上行为,在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处处被动,处处落在其他同学的后面,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________,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从而对学习产生持久性的消极影响。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
B.有心无力 茫然失措 掉以轻心 积微成著
C.无能为力 茫然若失 掉以轻心 长此以往
D.有心无力 茫然若失 漠不关心 积微成著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无能为力:意思是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有心无力:意思是有愿望和打算,但没有力量付诸实现。结合“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对问题时”分析,语境主要讲面对问题时的感觉,选用“无能为力”。
茫然失措:指心中没有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茫然若失:指神情迷茫,好像丢失了什么。文段中指的是找不到对策,应选用“茫然失措”。
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掉以轻心:表示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文段中指对身边的人或事不在乎,应选用“漠不关心”,
长此以往:意思是长久这样下去。积微成著: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导致其自学能力的降低”等分析,此处应该是长久这样下去,选用“长此以往”。
故选A。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虽然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但是它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B.这即使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C.这虽然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还是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D.这尽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但是肯定会对学生造成比较大的消极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括号上文说的是“习得性无助”的具体表现,下文说的是“消极影响”,从承接上文的角度看,选用的句子应后说“消极影响”,据此排除A项。
又因为“学习倦怠现象是正常的心理现象”是客观事实,不能用表假设的“即使”,据此排除B项。
D项,“肯定会”的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19.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可改写成“这种学习行为上的落后,既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也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学习习惯的养成比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更重要。原句使用“不仅……而且”,表现递进关系,表述更准确。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
结合“影响到学生在本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分析,文段讲的是学习倦怠的危害,表现为课堂上不积极,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不好,而更大的危害是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两者之间用递进关系表述更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大家都知道,韩愈因反佛被皇帝贬谪,在半道上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样杰出的诗句。应该说,捍卫儒家“道统”的 甲 (心情/激情),使韩愈在这方面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臆断式排他倾向。例如他对佛教传入前后的漫长历史的总体判断,以及他误以为佛教是在炫耀信奉者的长寿,或追求一种惩罚性的灵验等等,都是义气用事的草率之言。他不明白,他所排列的从尧到孟子的所谓“道统”是一种理论假设,而一个泱泱大国的广大民众却需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种宗教信仰在实际展开时,往往伴有特殊的非理性仪式。儒家学者再高明,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思维逻辑来框范天下。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 乙 (更/但)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
其实更多文人没有韩愈这么极端。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儒家式的温柔敦厚载道言志、道家式的逍遥自由直觉天籁、佛家式的拈花一笑妙悟真如,三种完全不同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国文化人最 丙 (熟习/熟悉)的是儒家式的,但如果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和审美等级上来看,真正不可缺少的是道家式和佛家式的。
20.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心情 更 熟习 B.激情 更 熟悉
C.心情 但 熟悉 D.激情 但 熟习
【答案】B
【解析】心情:指无特定、普遍及能够广泛影响认知和行为的一种情感状态。一般而言,心情会受到外在环境和因素以及实物和药品的影响。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语境中形容韩愈在佛教盛行时对儒家思想做了维护,可见此时他个人情绪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因此选“激情”。“但”表转折关系;“更”表递进关系。语境中“尤其是对于他们很少有发言权的关于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彼岸世界等课题”与“不应该阻止别人去思考”构成递进关系,因此选“更”。
熟习:学习或掌握得很熟练。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语境中形容中国文化人对“儒家式”的文化很熟悉了解。故选“熟悉”。故选B。
21.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三个短句。
【答案】儒家式的温柔敦厚载道言志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道家式的逍遥自由直觉天籁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佛家式的拈花一笑妙悟真如的审美境界出现在中华文化之中。
四.根据语境默写
2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成语“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的寓意很特别,这与《荀子·劝学》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 , ”的意思是一致的。
(2)《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 , , ”的观点。
(4)《荀子·劝学》中“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5)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 ”。
(6)“雏凤清于老凤声”,年长未必优于年轻,何以如此?韩愈早在《师说》中告诉了我们原因的句子是: , 。
(7)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 ”。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4)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5)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7)无以至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博”“驽”“嘉”“贻”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时训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选择类,情景默写,非选择类,小阅读-课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复习练习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选择 简答,选择题组,语言表达,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