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0.2* 师说导学案
展开1.作者知识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望郡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故称“韩文公”。“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旧唐书·韩愈传》)“就食江南,零丁孤苦。”(韩愈《祭郑夫人文》)“文起八代之衰(古文运动)、道济天下之溺(潮州功绩)、忠犯人主之怒(谏迎佛骨)、勇夺三军之帅(出使镇州)。”(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小故事 韩愈名字的由来
①韩愈父母早亡,从小由兄嫂抚养。取学名时,嫂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皆人字作头,将为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含义佳。”韩愈听后,立即说道:“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忙问:“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
②十九岁那年,才华横溢的韩愈进京去应试。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放在眼里。结果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考了四次,才中了第十三名。之后,又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韩愈想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不觉忧叹。妻子卢氏安慰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
2.背景知识
自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相当于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3.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4.知识链接——古文运动
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5.基础知识
(1)读准字音
①句读( ) ②或不焉( )
③经传( ) ④近谀( )
⑤老聃( ) ⑥传道( )
⑦李蟠( ) ⑧苌弘( )
⑨无少( ) ⑩择师而教之( )
⑪不耻相师( )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词
(4)多义实词
(5)词类活用
(6)重点虚词
(7)特殊句式
(8)文化常识
一课时 尊师重教,学习之道
学习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中阐明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在古代,教师往往受到人们的尊重。秦始皇出巡,看到荆条,起身就拜,并深情地说:“朕见荆条,如见恩师。”岳飞为离世的老师披麻戴孝,以父礼安葬;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教师地位不高,从师风尚不浓。“好为人师”的韩愈冒着被人讥笑的风险,收召后学,作《师说》“抗颜而为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这篇战斗檄文——《师说》。
活动一 条分缕析话“师道”
1.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2.“士大夫之族”讥笑从师学习之人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上下级的社会关系,他们也不懂得“从师求学”的重要性。面对社会关系中的“师道”问题,韩愈写了“从师之道”的时评——《师说》。他在文章第1段中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2、3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第4段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力透纸背证“师道”
3.英国作家狄更斯曾言:“大地上有黑暗的阴影,可是对比起来,光明更为强烈。”对比论证是一种很具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通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韩愈在本文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结合第2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2)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似乎涉及的面很广,有“今之众人”,有“爱其子”的父亲,还有“士大夫之族”。韩愈在文中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从何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篇铿锵有力的议论文通常会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韩愈的《师说》中除了对比论证,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先贤遗韵叹“师道”
5.《师说》论述了许多有关从师的见解,其中哪些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习是永恒的话题,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劝学》和《师说》这两篇文章在谈论学习方面有哪些相同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为劝学,荀子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君子”;韩愈劝学,鼓励人们成为“圣人”。“君子”与“圣人”分别具有怎样的善学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和《师说》都围绕“学习”表达看法,请对比阅读后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特点。填写下表。
答案精析
课前知识铺垫
5.(1)①dòu ②fǒu ③zhuàn ④yú ⑤dān ⑥chuán ⑦pán ⑧chánɡ ⑨shà ⑩jiā ⑪xiānɡ
(2)①同“授”,传授 ②同“否”,这里指不从师学习
(3)①求学的人 ②两个词,跟随并且 ③一般人 ④小的方面学习 ⑤不一定 ⑥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4)①名词,老师/动词,从师,尊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学习/名词,军队 ②动词,传授/动词,流传/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动词,说/名词,道德学问/名词,方法 ④名词,疑惑/形容词,糊涂/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①低于 ②圣人/愚人 ③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④以……为师 ⑤以……为耻
(6)①人称代词,他/代词,相当于“之”,指童子/人称代词,他们/人称代词,他(他们)的/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②助词,相当于“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也”表判断 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正常语序为“于弟子贤”
(8)①句 读 ②《诗》《书》《礼》《乐》《易》《春秋》 礼、乐、射、御、书、数 ③解释经书 ④祝祷 占卜
一课时 尊师重教,学习之道
1.①立:圣人无常师 ②今之众人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1)首先提出“古之学者……解惑也”的论点。开门见山,正面概述了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终不解矣”,承接上文的“解惑”,论述了无师不能解惑的道理;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第2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性。第3段举历史事例,从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3)第4段表明写作目的,称赞李蟠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当时求学之人的一种号召,从正面强调了要“从师”的论点。
3.(1)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②“从师而问” ③“耻学于师” ④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⑤“择师而教之” ⑥“耻学于师” ⑦“不耻相师” ⑧“群聚而笑之” ⑨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2)①主要批判的对象:士大夫之族。
②理由:a.从行文的语气来看,韩愈在批判“今之众人”时,用的是疑问语气;批判做父亲的人时,用的是否定语气;批判“士大夫之族”时,用的则是讽刺语气。韩愈对士大夫们不仅不满,而且表现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韩愈认为士大夫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b.从内容来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这跟以“道”为师的韩愈的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4.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除了第2段中所列举的一些概括性事例外,作者在第3段又以孔子为例,说明了从师的必要性。孔子被尊为“圣人”,有着很高的学问和修养,这样的“圣人”尚且要向别人请教,一般人就更不用说了。文章还引用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证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这样,通过举典型的事例和引用孔子的名言,进一步证明了从师的必要性。
5. 《师说》中所体现的进步思想至少有三点:
①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个全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人都要从师学习。
②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句否定了“生而知之”,明确了“学而后知”,批驳了“士大夫之族”所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③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师说》中提出的这些思想把老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壁垒。这些思想开放进步,具有深刻的影响。
群文任务
1.①《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劝学》中说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同样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②两篇文章都认为学习要“善假于物”。《劝学》中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人弥补自身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善假于物”;韩愈则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善假于物”。
③《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也是一致的。
2.(1)“君子”的善学特征: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学不可以已”“善假于物也”);②智慧明达,行为无过(“知明而行无过”);③善于反思(“日参省乎己”);④具备圣心(“圣心备焉”)。
(2)“圣人”的善学特征:①善于向老师、众人学习,不耻学于师;②善于学道。
3.①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③整句与散句结合,又兼用多种不同句式,使得语言错落有致,错综变化,富有气势。例句
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或师焉,或不焉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①学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从而
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③众人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④小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⑤不必
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⑥古文
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十年春,齐师伐我
②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道相似也
策之不以其道
④惑
惑之不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活用类型
例句例字
意思解释
名词活用
活用为动词
①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形容词活用
活用为名词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意动用法
④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⑤而耻学于师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①其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②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句式
例句
调为正常语序或指出标志词语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句
师不必贤于弟子
词语
解释
①句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________,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________。
②六艺
a.《师说》中的“六艺”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种经书,其中《乐》已失传。
b.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学问和技能。
③经传
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____________的著作。
④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必备知识——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本段论点
①
论据(三组对比)
比较方式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④
②
③
“于其子”与“于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⑤
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横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⑨
⑦
⑧
分论点与中心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中心论点
篇名
观点
主要论证方法
论证结构
论证语言
《劝学》
学不可以已
①
并列结构,逐项阐述自己的观点。
善于运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对举的句式,呈现出错综与齐整之美,增强了全文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感染力极强。
《师说》
要重视师道
②
递进结构,逐层深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③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0.2* 师说学案及答案</a>,共3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10.1 劝学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771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0.1 劝学导学案</a>,共9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10.2* 师说导学案</a>,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