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 琵琶行并序 (2)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 琵琶行并序 (2)01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 琵琶行并序 (2)02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 琵琶行并序 (2)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人教统编版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12页。

    《琵琶行》是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琵琶行》叙述了诗人白居易秋夜浔阳江边送客巧遇琵琶女的故事。在这首诗中,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了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长篇叙事抒情诗。此诗除思想内容深刻外,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诗中音乐描写精妙绝伦,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语言通俗晓畅。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在诗歌理论和创作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琵琶行》就是一首合为时、合为事而作的叙事兼抒情的长诗。唐宣宗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琵琶行》能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诗篇,是与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密不可分的。《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是白居易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此时白居易四十五岁,任江州司马。实际上,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这个职位是专门安置“犯罪”官员的。白居易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自己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作者对琵琶曲的绝妙描写,学习比喻、通感、动静结合等表达技巧。
    2.通过分析作者和琵琶女的身世,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的情感内涵。
    课时
    2课时
    课型
    古代诗歌新授课
    课前准备
    1.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琵琶行》属于后者。
    2.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
    3.善才: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子曹善才精通琵琶,因以“善才”称琵琶师。
    4.《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
    5.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构。
    6.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有时用作对善歌貌美的歌伎的通称。
    7.出官:京官外调到地方任职。
    8.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白居易《琵琶行》音乐描写精妙绝伦,被誉为:“千古第一音乐诗”。其音乐描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比喻独特、巧妙,给无形的声音赋予了鲜明的形象。白居易《琵琶行》的琵琶声以大自然的声响来比喻音乐,“如急雨”比喻大弦粗重急骤的声势,“如私语”比喻小弦轻细婉转的声韵,“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润,表现两弦齐奏的和谐;“莺语花底滑”比喻婉转流畅,表现音乐的明快,“泉流冰下”比喻滞寒不畅,表现音乐的冷涩。清人段玉裁说:“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滑涩二境,可谓工绝。”
    第二,作者善于抓住音乐产生的效果。诗的开头白居易与朋友“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的沉郁气氛,被“忽闻水上琵琶声”打破,同时也为后文琵琶女的弹奏作了铺垫。琵琶曲的演奏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是乐曲旋律由轻柔变为激越的过渡,是音乐的波谷,但曲断情连。当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以江水秋月的宁静衬托听众心境的悲凉,同时反映出琵琶弹奏的艺术效果,达到了一种无声的陶醉之美。诗的结尾部分,当琵琶女弹奏完后“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第三,善于运用双声、迭韵、叠字、叠词,使诗的语言富有音乐性。如:双声有:“掩抑”,“幽咽”等;迭韵有“间关”等,叠字有“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叠词有:“嘈嘈切切”,“大珠小珠”,“大弦小弦”,“无声有声”等,再加上诗歌的韵脚,“滑”“难”“迸”“鸣”等的谐调转换,使语言既富于音乐感,琅琅上口,又对琴弦与心弦的沟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四,对琵琶弹奏中空白艺术的细致描写,以及诗歌中巧妙运用空白艺术。空白艺术是创作者有意留出空白,让欣赏者凭借自己的艺术感染力去发挥创造,创造出有欣赏者自己审美特点的艺术境界,从而使欣赏者与创作者的情感得到沟通和共鸣。真可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云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琵琶行》是白居易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也是唐朝乃至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一个仕人与一个歌女真诚地相怜相惜,互视知音,打破世俗的偏见,打破阶级、地位的差距,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琵琶声的共鸣中,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的同病相怜中,完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人”与“人”的知音之遇,渗透着深厚的人文关怀。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琵琶行》,来欣赏这首美妙的琵琶曲。
    任务活动一 整体感知
    问题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琵琶行”,那么你们知道何为“行”吗?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徐师曾《诗体明辨》:“放情长言,杂而五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介绍文学常识。
    问题2:这篇歌行中讲了“我”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句话能把“我”、“琵琶”和“琵琶女”三者联系起来?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问题3:好,那我们下面就来着重分析这几句。首先,“我闻琵琶已叹息”,课文第几段是对琵琶的音乐描写?到底是什么样的琵琶曲会引发作者的叹息呢?
    明确: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第二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划分一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明确:四部分:前奏曲 —— 低沉哀伤;欢乐曲 —— 欢快明畅;沉思曲 —— 冷涩凝绝; 悲愤曲 —— 激昂刚劲。
    问题4.这段经典的音乐描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其中运用了许多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讨论,找出喜欢的语句并分享你的理由。
    小组讨论,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这段音乐描写使用了比喻、通感、叠词、拟声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多种表现手法。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通过“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的方法:“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让激昂的琵琶曲响彻在寂静的天地间,扣人心弦;着重强调通感,如“幽咽泉流冰下难”,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这样就有了画面感,真是妙不可言。
    其次是用字技巧,运用双声叠韵词,“嘈嘈”、“切切”等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融为一体,读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
    最后是融情于乐,运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将琵琶女的情思融入乐曲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让人能够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问题5: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乐器中,作者偏偏挑选“琵琶”来写呢?
    明确:琵琶具有象征意义,通常作为悲伤、哀痛、幽怨、抑郁之类情感的载体出现,已經成为比较稳定的原型。
    出示材料:
    《宋书.乐志》:“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
    元稹《琵琶歌》:“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泣鬼神。”
    任务活动二 披文入情
    问题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这句话中的“此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此语”会引发作者的再次叹息呢?
    明确:第三段,琵琶女自述凄苦生平,惹得作者再次叹息。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概括琵琶女前后期的生活落差。
    前期:出身高贵、年少出名、色艺双全、深受欢迎
    后期:年老色衰、家庭变故、委身商人、惨遭抛弃
    问题2:作者为何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请联系第三、四段内容,并结合作者生平,归纳出作者与琵琶女的相同之处。
    明确:作者使用了互文互现的手法,使得琵琶女与作者的身世相互对照,互为显现。相同点体现在:(1)来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 VS“我从去年辞帝京”;(2)少年得意:名扬京都的女艺人,昔日在京城备受欢迎。VS才华横溢的大诗人,29岁进士及第,后授翰林学士,参与国家机密正事;(3)命运转变:年老色衰;“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变故;委身商人;惨遭抛弃。VS “谪居卧病浔阳城”合理主张被腐朽官吏视为越职言事,遭贬江州;(4)结局凄苦:身怀绝技的琵琶女终因色衰嫁作商人妇,独自“江口守空船”,寂寞清冷。VS有兼济天下之志,却被贬谪到“黄芦苦竹绕宅生”的边远之地——江州,孤独凄苦。
    问题3:“琵琶女”和作者在命运遭际上的相似,请同学们想想他们悲惨的命运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琵琶女:年轻时色艺俱全,年老后容颜不再技艺却高超,命运悲惨是由重色轻艺的社会造成的,而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附于男人,无法自主。作者:越职谏言,惨遭贬谪;家庭缘故,不能升职。空有才华,却只能做最低品级的官职,命运由他人掌控,不能自主。
    出示材料:
    《旧唐书》:“十年七月,盗杀宰相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夫此事实,必有内在之远因,此远因即其父母之婚配不合当时之礼法人情,致其母以悍妒著闻,卒发狂自杀事也。”
    其实,白居易和琵琶女除了经历相似,他们情感上也存在相通之处:对过去的怀念,对现状的不满,对命运不能自主的不甘和控诉。
    问题4:“我”从琵琶曲和“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中得到了慰藉,那“琵琶女”得到共鸣了吗?
    提示:“琵琶女”共为作者弹了几次琵琶?可从两次琵琶中,“琵琶女”前后反应的不同之处寻找答案。
    明确:从情感态度和出场方式可看出“琵琶女”得到共鸣。
    情感态度:“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出场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任务活动三 深入探究
    白居易和琵琶女的同病相怜,还潜藏着一个古已有之的艺术原型——以“夫妇”比拟“君臣”。
    明确:白居易官场失意,得不到天子和全程的赏识,因而成为放逐之臣。琵琶女情场失宠,先是因年老珠黄嫁作商人妇,后“商人重利轻别离”,享受不到夫妻恩爱,实则与“弃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琵琶行》中天涯人的同病相怜,实际上是沿袭了文学史上以夫妇象征君臣的传统,把逐臣和弃妇加以沟通,表现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理共鸣,使得诗的作者能与“琵琶女”化为一体,成为知音。
    全诗总结
    《琵琶行》一诗感怀身世,弹者既然有意,听者亦属有心,读者则可以从中感受到别样的情怀,像琵琶女的欢乐与寂寞,诗人的别愁与谴谪之怨,都在巧妙的怀感叙述中流传千古。也就是说,《琵琶行》之所以能够千古扬名,是因为其写出了诗人、琵琶女与千万读者共同的心理,可谓听斯乐而有斯文,读斯文而有斯情。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反复聆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借助联想想象,用比喻等修辞和恰当的表现手法描摹这段音乐,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教学手记: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一方面,学生需要掌握特定的修辞技巧和表达方式,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琵琶行》对音乐精妙绝伦的描写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作者用无声的文字奏出了有声的音乐,通过引导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学习,能够完成语文作为工具性这一部分性质的目标;另一方面,诗歌距离当下学生的生活已经比较久远,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实现“我”在场的古诗文教学。《琵琶行》中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历来是上课重点,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激发学生对作者和“琵琶女”的悲惨命运产生同情,触发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附文本赏读
    (一)《琵琶行》中的乐境表现
    一、《琵琶行》中的诗与乐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诗魔”白居易的代表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是唐宣宗给予的极高评价。
    (一)《琵琶行》中的诗
    “并序”作为诗的附属产物,简介诗作创作意图,首句中浔阳江头、枫叶等意象,“秋”字瑟瑟萧尽之感席卷全文,五次“月”意象的出现,是主客观相综合的产物,借助意象来渲染意境。诗人与友人即将分别,欲饮酒却无管弦之乐以合之,在离别凄楚之情难以抒发之时,将视角转向朦胧低语的月色。在“唯见江心秋月白”后便是“曲终手拨当心话,四线一声如裂帛”,奏曲结束,众人依旧沉浸在旋律之中,江月清冷,寂静不语的清月像幽咽的泉水,在将“平生不得意”之事娓娓道来。说不尽多少次念夫盼夫望夫,依旧是月色皎洁铺满江面的凄清场景,琵琶女的心境正如一轮寒月映射江中,无比地忧伤。“秋月春风等闲度”,追忆往昔秋月与春风共渡的喧哗时光。无论是美轮美奂的灯酒霓虹,还是悠哉闲适的春花秋月,都难以排遣琵琶女和白居易心中的苦闷与愁绪。
    全文仄声十七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客”、“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侵月”中的“别”、“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中的“发”,“冰泉冷色咸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中的“绝”、“歇”以及后文中的“画”、“帛”、“白”、“息”、“唧”、“识”、“急”、“泣”、“湿”等。赵元任先生在描述“四声音变”时说:“阴声高而平;阳声从中音起,很快地扬起来,尾部高音和阴声一样;上声从低音起,微微再下降些,在最低音停留些时间,到末了高起来片刻就完;仄声的读法往往是从高音起,一顺尽往下降。入声和四声音高一样,就是时间只有它一半或三分之一那么长”。仄声与其三声的区别不在于声高的变化,而在于仄声发音短而不停顿,通过平声长而扬,仄声短而抑的音节特点来传达不得意之情。
    叠音词共十二处,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分为诗文类和音乐类。诗文类是“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中的“茫茫”;“凄凄不似向前声”中的“凄凄”。音乐类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中的“弦弦”、“声声”;“低眉信手续续弹”中的“续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嘈嘈切切错杂弹”中的“嘈嘈”、“切切”;“又闻此语重唧唧”中的“唧唧”;“却坐促弦弦转急”中的“弦弦”。诗文类侧重于凄清冷寂的环境烘托描写,音乐类则从琵琶音节的乐感来写,曲终情未尽。
    (二)《琵琶行》中的乐
    首先,题目的音乐特征,一为是琵琶,二为行。琵琶作为乐器,最早出现东汉刘熙《释名》的记载,“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行是古代诗歌的三种体裁之一,衍其事而歌之,“行”是具有叙事性质的歌词。
    其次,琵琶的创制过程。初期的琵琶制作多是胡人就地取材,鸡肋、牲畜皮、丝线等用来作琴弦,弹奏时用木拨子,这些材料都具有很强的韧劲,使得音乐往往具有雄迈豪放的气氛。随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琵琶弹奏渐渐融入了柔美的气息,致使琴弦的制作改用丝。西域风情与中原文化的混融使得琵琶曲形成文曲、武曲、文武曲三种曲调风格。
    再次,《琵琶行》按照曲调风格归为文武曲。“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女所弹琵琶为四弦,用拨子演奏。琵琶女用技法传情,“拢”与“捻”,是左手指按弦和揉弦的动作描写,在于变换不同的音调,表现情感的起伏变化;“抹”与“挑”是唐代弹奏四弦琵琶时的常用动作,将右手持拨子向内、向手心方向与向外、向手背方向的拨奏动作,拨奏力度的大小表现情感是否强烈。
    最后,琵琶女的演奏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琵琶声跃然纸上,大小弦相互交织,像是珠玉落在盘子里的声音。一会儿像花朵下婉转明朗的鸟叫声,一会儿又像春秋时节水在冰层下流动受阻时的艰难涌进之声。又像有一股忧愁从心底逐渐萌发,像似一股暗流沉默不语却能表现全部。霎时间银瓶爆破水浆迸溅,铁甲相杀骑兵争斗刀枪碰撞之声合奏。结尾曲奏完毕时从琴弦中心拨过,四弦共鸣之声像是将棉帛撕裂一般,内心情感在此时也倏然释放。押韵对仗显而易见,雨与语、弹与盘、生与声。
    《琵琶行》中的诗、乐虽被分成两部分来写,但在表现效果上却是诗文承载了音乐,音乐巧借诗文得以表达。
    三、《琵琶行》中的乐境之喻
    “乐”字音一曰lè,一曰yuè。“乐(lè)境”出于《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是安贫乐道;“乐(yuè)境”是在音乐协奏的意境中流露出深切之感,均指向内心世界。《琵琶行》中的“乐境”既富有情又具有乐,具体分类如下:
    (一)以意喻乐
    无论是诗文开始“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深秋枯寂之景,还是一轮清月皎洁横撒江面的清幽,这些作为演出的前奏缓缓流淌,用诗意渲染乐境,层层推进,静等琵琶女的精彩上演。
    (二)以声喻乐
    以声喻乐指用某种修辞方式来复现诗人在音乐欣赏或鉴赏中所获得的音乐效果,创造音乐的发生情境,乐声如急雨声、珠玉相碰声等声音均为现实生活中熟知的声音,具有客观属性。比喻的妙处在于将“嘈嘈”、“切切”等音乐效果转为“大珠”、“小珠”等视觉效果,利用通感的方式增强音乐的气势和写实效果,起伏的旋律惹动内心的情愫,在不知不觉赋予主观色彩。
    (三)以乐喻乐
    初为《霓裳》后《六幺》,《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有名的大曲,经唐玄宗参杂道教润色而成。作者曾作《霓裳羽衣歌和微之》、《杨柳枝》,可见谙熟《霓裳》、《六幺》;《霓裳》、《六幺》中的女性形象能够引起琵琶女对往昔春花秋月生活的追忆,与“梦啼妆泪红阑干”生活现状作比,这使得白居易与琵琶女具有相近的心理;《霓裳》、《六幺》作于盛唐时期,在安史之乱后散佚。二曲的流亡折射出作者和琵琶女命运,因此乐曲、诗人、琵琶女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四)以情喻乐
    琵琶女低头弹拨琴弦,用琴弦之声诉说生平之事的表演触动了白居易心底的思绪,去年辞京,谪居卧病浔阳,终无丝竹管弦之乐,尽是杜鹃啼血猿哀鸣。《霓裳》、《六幺》只是哀而不伤,现在的“凄凄不似向前声”却是又哀又伤,思想感情更深一步地发展,所以才有“满座重闻皆叹息”的凄婉场面。
    由“诗乐一体”所引发的文学作品《琵琶行》中的诗乐关系及其乐境表现,充分证明文学作品中的音乐性和音乐作品中的文学性相互渗透、互相升华,文学作品中富有音乐性的表现,我们可以称之为“以文述乐”,以文述乐是文学发展的结果,也是文学产生的背景要素。
    (二)探析《琵琶行》中的美学运用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送客至湓浦口时,被一位歌女弹奏的琵琶曲所触动而写下的诗歌,诗歌中结构规整,内容丰富,充满抒情色彩。诗人通过各种手法将景色、音律、情境等各方面的美学体现在诗歌中,抒发了诗人的愤懑之情,为后世对诗词美学的研究留下了丰富的资料。
    一、《琵琶行》中的美学运用的特点
    在诗歌《琵琶行》中,诗人不仅将诗句设计得朗朗上口,而且在比喻方面使用得当,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因此在美学的运用方面也极其直接,例如“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句,未用典故,直接从字面释义即可感受到琵琶弹奏声音如珍珠落在玉盘上一样清脆悦耳,使读者快速进入诗词的意境中,赋予了诗词极大的感染力。此外,《琵琶行》中的美学运用还具有生动的特点,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比较倾向于情景描写,使读者能从情景中领悟事情发生的过程,所以《琵琶行》创造了极为具体的意境美,让诗词更加动人,例如“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一句,阐述了两个情景,即歌女住处的情景以及歌女最终归宿的情景,在这两个非常具体的描写中读者可以自然而然感受到歌女的凄凉晚景,使诗词中的美学得到了更加具象化的体现。
    二、《琵琶行》中的美学运用分析
    (一)在比喻修辞中的美学运用
    比喻修辞是《琵琶行》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写作方式,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琵琶曲的音乐之美,创造出了一种整洁、有致、波澜起伏的音乐韵律氛围,在此过程中,作者通过比喻修辞中运用美学,体现出了歌女技艺的精湛,也从侧面烘托了作者的愤懑、悲凉之情。在比喻修辞中,作者采用了“银瓶乍破”“裂帛”“落玉盘”等词汇,让读者能够直接在脑海里再现琵琶曲的弹奏之声,同时,银瓶、帛、玉盘等物件比较华美,作者利用这些美好的事物将美学渗透到比喻修辞中,使读者能够透过这几种物件感受到琵琶曲的华丽之美。此外,作者还运用了稍微委婉的比喻修辞,来描绘琵琶曲的音律走向,并在其中融入了情感之美,贯彻了诗词中的主体情感,使诗词更具感染力,例如“幽咽”“冰泉冷涩”“幽愁暗恨”等词汇,描述了音律的减缓、暂停等走向,在使用比喻修辞过程中,采用的“冰泉”让读者直接能够产生寒冷悲切之感,同时“幽”“恨”等字的使用,更容易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愁、哀怨、凄凉之感,从而将比喻修辞作为情感之美的载体,充分烘托了诗词悲凉、愤懑的主体情感。
    (二)在动作描写中的美学运用
    动作描写是在人物刻画中比较常用的方式,在《琵琶行》中,作者曾多次描写歌女的弹奏动作,重现了当时的景象,并通过在动作描写中融入美学,来进一步具象化了詩词内容的表达,从而提高读者的鉴赏效果。在动作描写中,作者用了“低眉信手”四个字,非常直接地在读者的脑海中勾勒出了歌女弹奏琵琶时的画面,其中“信手”二字写出了歌女在弹奏过程中的从容不迫,体现了歌女高超的弹奏技艺,而“低眉”二字则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温婉动作,直接构建了人物的神韵美感。此后,作者又用了“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连贯性的表述,描写了歌女弹奏琵琶的动作,使读者脑海中呈现出了动态的画面,而其中“轻”“慢”两个字,刻画了歌女动作的细节,让人感受到歌女弹奏时动作的优雅之美,从而生动刻画了歌女弹奏过程中的美景,使后续对其身世的描写更加动人,放大了动作描写中美学运用的价值。此外,在叙述歌女身世之前的一句“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中,作者利用细节的刻画,不仅透露出歌女优雅的行为举止,而且还顺利引出了下文的内容,体现了诗歌整体的结构之美,优化了动作描写中美学运用的效果。
    (三)在叙事描写中的美学运用
    在《琵琶行》中有对歌女身世经历的大段描写,讲述了歌女生活状态由盛到衰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作者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并在内心与歌女产生了共鸣,写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来表达自己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心中的孤独、愤懑之感。在这段叙事描写中,作者通过利用歌女身世作为故事主线,并将自己的经历作为故事暗线,使结构缜密、错落有致,从而将美学融入到叙事描写中,深入优化了读者的鉴赏体验。作者利用“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一句简单勾勒出了歌女在自己全盛时期的状态,将当时歌女在表演过程中的华丽景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而后面“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也是非常简洁的叙事描写,极具现实主义美感,“冷落”“稀”等字词表现了当时萧条的景象,完整地呈现出了歌女职业生涯中由盛到衰的过程,令人产生唏嘘之情,而此情正对应作者的官场生涯,从而将歌女和自己的两条故事线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层峦叠嶂的故事叙述方式,提升了叙事描写中的美学运用水平。
    (四)在情境渲染中的美学运用
    情境渲染是《琵琶行》全篇主要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者通过将凄凉、孤寂、忧愁之美融入到情境渲染中,塑造了《琵琶行》的主体感情氛围,优化了情境渲染中美学运用的效果。在情境渲染方面,作者首先利用“悲春伤秋”的传统情境渲染手法,通过“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烘托了悲伤的情感,也奠定了全篇诗歌的感情基调,随后作者开始了对与友人分别一事的描写,为诗歌的情感内涵增添了更多的愁绪,在此过程中,“秋瑟瑟”“江浸月”等词汇描写了当时的景物之美,作者将悲伤的情感与美景融合在一起,更加凸显了诗歌中凄美的氛围,使情景渲染中充满了美学意境,提高了诗歌的赏析价值,而在此时,歌女的琵琶声第一次出现在了诗词的描写中,引出了后续的描写。在描写歌女的内容中,作者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唯见江心秋月白”等诗句,来描述了歌女琵琶弹奏技艺的高超,但在此过程中,“秋月”“无声”等词汇又进一步渲染了悲伤的感情主基调,使读者在体会音律、景色之美的同时,更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了情境渲染中的美学意境表现力。
    综上所述,《琵琶行》中的美学运用进一步放大了诗词的赏析价值。在《琵琶行》的内容描写中,作者通过运用美学在诗词中呈现了音律之美、动态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深入刻画了自身的情感、思想,为人们留下了极具美学研究价值的作品。
    (三)《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解析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唐宣宗李忱曾赞许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琵琶行》被选入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一般会侧重讲其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分别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两句诗出现在全诗的开头部分,该诗开头部分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在秋天的夜里,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离去,虽有酒,却无丝竹歌乐助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在这样的场景下,主客双方的凄楚情绪可想而知,故而诗人说“醉不成欢惨将别”,将离别的悲伤感情表达到了极致,眼看情感表达已进入高潮,正要无话可说,就在此时诗人却巧妙地转换了角度,推出“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诗。即将分别时,一弯冷清的月亮倒映在茫茫大江,多么幽冷、孤寂,水中的这一弯清月可以说包含了主客双方分别时所有情绪,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写出了琵琶女演奏完后众人的反应。随着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演奏结束,本来听得如痴如醉的众人,突然也一下子沉静下来,好似还陶醉于如仙乐般的琵琶声中,只见江心那轮秋月变得更为明亮、清冷,月亮的清寒仿佛正像琵琶声中那幽咽的声音,“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似喜用月亮的清冷来衬托声响的幽怨、愁苦,如他在写《琵琶行》之前,还写过一首《夜闻歌者》,诗云:“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清冷的秋月照射在澄澈的江水中,与歌者的愁绝之词互相映衬,共同营造出凄冷的氛围。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两句是描写琵琶女在江边期待丈夫早日归来时的场景,身为商人的丈夫一去无消息,只留琵琶女一人在家中孤独地等待,她只好来到江边,希望能迎接到丈夫,遗憾的是,只是“守空船”,一轮清寒之月又照射在水中,愈发凄冷,正如琵琶女那凄伤的心境。
    以上所论及的三处月亮都是作为清冷的物象出现的,月亮给人清冷之感觉,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多处记载,如《吕氏春秋·精通》曰:“月也者,群阴之本也。”再如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月者,太阴之精也。”月亮在阴阳观念中是阴性物象的典型代表,阴性物象自然给人清寒之感。巧妙的是,《琵琶行》中的三处月亮意象又是与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如“江浸月”、“江心秋月白”、“月明江水寒”。水也是阴性物体的典型代表,如《淮南子·天文训》云:“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月和水这两种典型阴性物象结合在一起,自然会给人更加凄冷、肃寒之感。白居易巧妙地将月和水结合所构成的清冷意境嵌入诗中,使“《琵琶行》全诗便沉浸在一种浓郁的伤感的抒情氛围之中”。
    当然,月亮不只是给人一种清冷感,它还可以作为美好事物、欢乐场景的代表。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东西,多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因此清宵的月亮,更显得分外明亮、皎洁,优美、动人。南朝宋人画家王微在《叙画》中云:“临春风,思浩荡;望秋月,神飞扬。”他将春风秋月作为生命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并且认为它们还能够引起人无限的思绪。南唐著名词人李煜在《虞美人》中也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是多么的美好,这些美好总勾起词人对往昔的回忆,但往日的繁华早已不再,越回忆只能越心痛,故而希望春花秋月赶快离去,不再让他回忆往昔。《琵琶行》中的“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及“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处月亮都是作为美好事物的代表出现。“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写琵琶女回忆起往昔的热闹和繁华,秋月和春风正是这种热闹和繁华的典型概括,当然读者还会很自然地将琵琶女往日所见的“秋月春风”之繁华、热闹与现在所看到的“月明江水寒”之寂寞、凄然进行对比,愈发能够深切地体会到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这两句写白居易谪居浔阳,虽有春花和秋月这些美丽事物的陪伴,却依然深感寂寞,只能一个人独斟独饮,这与李商隐《春日寄怀》中所说的“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之落寞感受又何其相似。白居易对自己被朝廷贬到江州的事深感不平,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元和)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言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元和十年,时任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本抱着对朝廷的一颗忠肝义胆之心上书言事,却被扣上了所谓的“越职论事”之罪名,因此被贬,首先被贬为江表刺史,后又立即追贬为江州司马,官职一降再降,并且担任的还是一个闲职。白居易是被朝廷疏远之人,功名理想不再,内心充满着失意和漂泊的情愫,因此无论多么美丽的春花秋月,都全然不能慰藉这种寂寞,可见他的寂寞之深重,愁苦之难解,“天涯沦落”之感亦是呼之欲出。故而将琵琶女被抛弃的不幸与自身被排斥的悲剧相提并论,相互补充,交织为一曲令人黯然销魂的悲怆乐章。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贯穿于全诗的始终,将白居易送客的清冷之感,琵琶女演奏音乐后给众人的清冷之感,琵琶女回忆起往昔繁华时的落寞之感,琵琶女当下的寂寞之情及白居易当下谪居的愁苦之思巧妙地串联起来,营造出让人难以忘怀的艺术情境。
    相关教案

    人教统编版静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a href="/yw/tb_c400180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静女教案</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10.1 劝学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a href="/yw/tb_c40017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1 劝学教学设计</a>,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a href="/yw/tb_c400177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0.2* 师说教案设计</a>,共9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教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第8课 琵琶行并序 (2)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