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7(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展开《归园田居》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材料选择的是第一首。这首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学习这首诗,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素养目标
1.诵读品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描绘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
3.背诵并默写诗歌。
4.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预习课(20分钟)
导入:他是一位荷锄自娱的耕者;他是一位高洁、飘逸的隐士;他还是一位品酒吟诗的文人,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构画祥和、宁静、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他就是陶渊明。
诵读:1.看学案,读准字音,自由诵读。2.齐读。3.范读。
整体感知:你从诗中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自主学习
任务及学法指导:自学背景、作者、字词。
一、走进作者陶渊明,了解诗歌作品的故事背景和作家的人生经历。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扫清字音障碍。
1.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2.田园诗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3.背景:
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4.解题:
《归园田居》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第二部分:课堂讲解
展示提升
一、任务及学法指导:合作交流——展示提升(1—4小题)
(一)寻“归田”根源,感知陶渊明内心困苦。
1.缘何而归?
2.对于已流走的岁月,陶渊明如何评价?
学法指导:(1)用诗歌中的原句回答;(2)紧扣诗歌提供的依据,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陶渊明的内心世界。
展示要求:(1)诗句准确,用词准确。(2)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资料: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纷乱的时期:19岁,遭遇淝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余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晋安帝,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各路人马无不是打着拥主护国的旗号,干的确是打家劫舍的勾当,真是“乱了看惯了,篡也看惯了”。而且身在官场之中,更需在纷乱的政局中见风使舵,相机而动,委曲求全,这对于生性洒脱崇尚自由的陶渊明而言,确是一张压抑心志的大网。
明确:“性本爱丘山”中“本性”使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3.诗人当初为什么要踏进去?
提示:
心为形役,暂求果腹。-----归去来兮辞
“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他曾想从戎戍边,为国家统一作一番事业,但偏安的东晋王朝无意也无力完成这一使命,此理想化为灰烬,但生逢乱世,陶渊明不肯老死穷庐,他时仕时隐,甚至年近40还不曾泯灭出仕之心。
4.一个“误”字,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这种感受是参透世情的大彻大悟。“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欺”。
(二)、赏“归田”乐趣,品味陶渊明本色诗风
5.回归田园也便是回复本性,久处尘网中的陶渊明是怎样的渴盼归乡?回归田园后的生活如何?
学法指导:(1)用诗歌中的原句回答;(2)联系初中曾经所学诗歌,用陶渊明其它诗歌作佐证。
展示要求(1)诗句准确,(2)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明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望云惭高鸟,客鸟思故林。---陶渊明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6.有人说归园田居是“一首古老的田园之歌”,那么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究竟美在哪里?从这美丽的田园风光中你读出了什么?
鉴赏角度:
句意解析 意想品味 意境探求 情感理解 画面欣赏
学法指导:(1)各学习小组自选一个鉴赏角度进行学习活动。(2)选择一两句你最喜欢的诗句赏析。展示要求:(1)思路清晰,角度多样。(2)字正腔圆,声音洪亮。
角度一 句意解析
学法指导:可以从重点字词突破,再翻译全诗。
展示要求:1.A+B层同学展示;2.思路清晰;3.语言表达简洁流畅。
角度二 意想品味
学法指导:可以从分析意象入手,各抒己见。
展示要求1.A+B层同学展示;2.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洁流畅;3.最好有自己独到见解。
角度三 意境探求
学法指导:1.通过你感触最深的诗句来分析品味;2.可以从表现手法、修辞角度、抒情方法等方面入手;3.用语要精练。
展示要求:1.字正腔圆,声音洪亮;2.语言表达规范流畅。
角度四 情感理解
学法指导:可以采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展示要求:1.思路清晰,逐层表述;2.最好有自己的体会。
角度五 画面欣赏
学法指导:充分展示联想和想象进行诗歌欣赏。
展示要求:1.A层同学展示;2.语言唯美,有艺术性;3.展示形式不拘一格。
明确:朴素自然、清新喜人
恬静幽美、平和安详
生机盎然、和谐成趣
二、任务及学法指导:知识总结——生成评价(7小题)
7.思考:诗歌最后两句可以看出陶渊明怎样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学法指导: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陶渊明的个人经历、品质等方面来分析,可以用由事及人、由人悟情的思路分析,学会用由表及里的方法分析;)
资料: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著名诗人、学者叶嘉莹女士说得好:“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汉魏六朝诗讲录》。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摒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精美诗文,而且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完美人格!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检测验收
1.人们说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古老淳朴幽静祥和的田园之歌;一首蕴含人生取舍深义的智慧之歌;一首冲决尘网张扬个性的力量之歌;一首融入自然享受自由的心灵之歌;一首蔑视尘俗实现自我的生命之歌。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写成一篇400字的赏析。
2、熟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
三、课文小结
只做了80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投进自然的怀抱。此时他感受到人生的一种莫大轻松和欢悦,享受着自由的幸福。此诗将“久在樊笼里”的苦闷、懊悔,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轻快两种不同的心情,非常真切地抒写出来;又由于两者构成了一种对照关系,更加衬托出强为“适俗”的不堪和随人本性生活的美好。显然,作者崇尚的自然不仅仅是指田园山林,也是兼指人的自然本性。农田、草屋、榆柳、桃李,暮色下暗淡的村落及袅袅飘拂的炊烟、狗吠、鸡鸣,都是乡村中最为习见的景色,诗人用素朴无饰、自然平易的语言将它们描绘成一幅远近相间、冷暖相谐、动静交错的优美图案,平凡中显出极不平凡,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挚爱通过这些景物画面也得到了尽情吐露。
教学手记:
诗歌鉴赏手法小结:
三看
鉴赏步骤: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背景。
2.三抓
一抓能表达作者或抒情主人公情感态度的词;二抓意象,得出信息;三抓意境与主旨。
附课文赏读
(一)初探《归园田居》(其一)美因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彻底回归田园的生活写真,是诗人作为田园诗派一代宗师颇具代表性的诗篇。这首诗以其“外枯而实膏,似淡而实美”的特质,为后人所尊崇。那么,这首朴实无华的小诗,究竟美在何处?下面,本文试从写作手法上,探究其艺术魅力之所在。
《归园田居》(其一)从结构上看,主要表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叙述归田原因、描绘田园风光、抒发回归感受。在表现这三方面内容时,作品基本上依次运用了比喻、白描、抒情的艺术手法,生动而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回归之初的内心体验。
一、比喻美,形象贴切
回归田园,是诗人适性之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回到与自己本性相契合的山水田园,诗人内心充满舒畅惬意的美感,真是见山山含笑,见水水有情。这种美好的感受,作者借贴切的比喻来表达。
1.逃离“尘网”“樊笼”之美
诗作中有以下几处运用比喻的句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中“尘网”“樊笼”两个喻词,形象地再现了官场污浊黑暗、关系错综复杂、束缚人性的特点。在东晋那个动荡黑暗的年代,腐败堕落的官场如同一张结满了灰尘的大网,网去了人们的真诚与良知。人人为了一己私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这样令人窒息的环境中,诗人的正直与坚守显得与众人是那么格格不入。他淳朴善良的天性、与自然山水一样澄澈的心灵,在黑白颠倒的世人眼里,近乎愚钝、笨拙。而且,这样的氛围,使他出仕之初“猛志逸四海”的人生理想难以实现,令他“有志不获骋”。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这一切,让本色的陶渊明度日如年,如同住在牢笼一般,痛苦不堪。而“尘网”前的修饰语“误”字,表明自己对当初选择出仕的懊悔;“尘网”后一句中的“三十年”,则是对自己十三年官宦生涯的一种夸张性写法,既写受“樊笼”煎熬之久,又写受“尘网”蒙蔽之深。今天终于挣脱“尘网”、冲出“樊笼”,身心的舒展无与伦比,重获自由的喜悦,寓于对官场极度厌恶的贴切比喻之中。
2.回归“旧林”“故渊”之美
“羁鸟”“池鱼”两个词,是诗人的自比。笼中鸟也好,池中鱼也罢,它们都离开了自己生存的空间,失去了飞翔与畅游的自由,它们对“旧林”“故渊”的思念,出于本性,发自内心。“旧林”“故渊”,即诗人所谓的“丘山”,它们是广阔的山林江河,是无际的田野、静静的村庄,是不受约束、无需做作的精神上的自由呼吸。这两个形象的比喻,唤起了读者丰富的想象:鸟儿在山林中才能获得飞翔的骄傲,鱼儿在深水中才能展示穿行游动的灵性;我们质性自然的诗人,只有回到适性的田园,才能体会到恣意快慰的生存乐趣、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羁鸟”“池鱼”两个比喻词,既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昔日在官场中身心上的压抑,又传神地表现出诗人此刻如同鸟儿出笼、鱼儿归渊的那种豁然与轻松。
因此,可以说,本诗中的几处比喻,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它们既是对黑暗官场深恶痛绝的控诉,又饱含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讴歌。一般而言,叙说原因的语句在诗歌创作中容易流于呆板,但此诗中由于诗人恰当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这“原因”的叙说充满了灵性,蕴含了鲜活的美感。
二、白描美,淡远深邃
陶诗的美,美在朴素淡雅,不加雕饰而诗意隽永,其成功的秘诀得益于白描手法的运用。白描本是一种绘画技巧,指仅用墨线勾勒物象而不施以彩色的画法。后来用以指文学创作上采用简练朴素的文字加以描摹,不注重华丽词藻与渲染烘托的笔法。即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归园田居》(其一)写常景、用易字、抒真情,无一字华丽而清新美丽自在。
1.屋舍环境之美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宅院不大,占地也有十亩左右;草屋不多,也有八九间供居住使用。“八九间”“十余亩”这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感情的浸染,就使诗句活跃起来,其中包含着乡间生活的散适、淡泊及诗人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而且这些不定指的数量词,很符合农村人说话口吻,里面透露着自足自乐的生活情调。陶渊明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从简陋的生活中感受到精神上的美好,“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是他对屋舍环境真实而诗意的描绘。说它真实,是因为榆柳桃李,本是农村家庭房前屋后常见的树木;说它富有诗意,是因为他把这些树木写得有形有色,富有情态:屋后,夏日的榆柳枝繁叶茂,形成浓密的绿荫,为小屋撑起一把巨伞;堂前,桃树李树春华秋实——春天桃花艳如霞、李花白似雪,秋日里,硕果累累,惹人垂涎……屋舍主人一年四季该是多么的自在,尽可极视听之娱,享口福之乐。“荫”“罗”两个动词既绘出了树木绿荫覆盖、排列有序的生长状态,“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显得格外亲切”。
2.村庄氛围之美
(1)静谧迷茫的黄昏
黄昏将至,诗人站在村口,极目远眺,但见远处村落依稀可辨,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样舒缓唯美的句子,极易引起读者的遐思:辛勤一天的农人此刻正坐在桌前等待家人的晚餐呢,还是与一家老小正在谈论今年的收成?凝目远视的诗人,正在品味庄子的逍遥,还是正迷恋于眼前的朦胧?这袅袅的炊烟中,有农人家庭的温暖,也有诗人内心的安闲。“暧暧”有模糊、不清晰之意,与“远”字相呼应;“依依”一词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上升的姿态。这两个叠字简练而巧妙,将远近村庄的恬静与详和烘托出来,给人一种迷茫淡远的美感。
(2)鸡鸣狗吠的“宁静”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以静衬动之句,有“僧敲月下门”“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按常理,鸡鸣狗吠应有喧闹之意,但因这狗吠来自于“深巷”,鸡鸣于远处的桑树之颠,便给人一种幽远深邃、似有若无的缥缈之感,而这幽远深邃之处的声音,只有在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这句明是写动,实则写静,与上面“远人村”“墟里烟”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表现村庄幽静之美。“词因景设,意随词转”,诗人遣词造句取之于田园生活,用之于内心感受的表达,把读者带入天人合一的精神脱俗的境地,“在宁静的乡村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以恬憩的精神慰藉和心灵的安养”,和谐之美油然而生。
三、抒情美,提示主旨
本诗的结尾四句,主要是抒发回归田园的感受。
1.纯净、悠闲之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句话初看好似在写庭院干净、房间充余,但只要我们稍一留意,联系前面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追求,就不难理解诗人看似漫不经心的抒情之笔:远离了官场的应酬和世俗杂务的干扰,如今的生活是多少清静、闲暇,内心又是多么空明澄净。这不由使我们联想到《庄子·人间世》中的句子:“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这句话的意思是,房间无物,干净轻松,人心亦是如此,空虚的内心处于纯洁的状态,吉祥就要到来。在陶渊明看来,“吉祥”就是内心的安宁和纯粹。当诗人的内心融化于乡村美景与生活之中时,顿感“尘杂”全无,有的是无穷无尽的“余闲”。
2.自然随性之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旨之句:重返“自然”,心情如出笼之鸟,无以形容。“自然”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题,是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诗人笔下的“自然”,至少包含以下三层意思:①自然界,②本真的自我,③人格自由。告别官场,回归田园,诗人可以日日亲近大自然,可以在“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之中,呼吸山野气息,享受阳光的抚摸;可以在“户庭无尘杂”的草屋之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也可以在春暖花开之时,与农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必强颜欢笑,也没有如履薄冰的恐惧。诗人受了十三年官场生活的折磨,今天终于过上了有尊严、无矫饰的适合自己的生活,回到了恬适、纯朴、随性的田园之中,那种欣喜与快慰又怎能一语道尽。这结尾一句,乃是直表心曲的关键之处。在“自然”状态下生活,“既不醉生梦死,也不求身外之功名,而是善待自己的生命”,这是“守拙归园田”的诗人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归园田居》(其一)无疑是一首优美的田园小夜曲。它贴切的比喻、写意的白描、真挚的抒情,就好比这一个个灵动的音符,让这支曲子充满了轻松迷人的色彩,而作者本真的生活态度、随性自然的人生追求,才是合成这支曲子的主旋律。生命因真实而美丽,诗篇因真纯而流芳百世,这就是《归园田居》(其一)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从《归园田居(其一)》看陶渊明的人格理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时期,南方政治上偏安,文化出现大发展,文人阶层开始涌现。这个阶层不是农民,但也不一定去做官,而是夹在两者之间的读书人,比较追求个人主义,代表一种生活的品位,生命的态度。陶渊明就是文人阶层“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身上有我们熟识的几重名片:其一 “田园荒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但我们不要就此误认为陶渊明要去做农民,他的归隐更像一种行为艺术,追求一种个人主义,一种世俗之外的生活品位。其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采菊东篱下易,悠然见南山难,“悠然”本质是一种生命的态度,是对自由,自我,自在的寻找。其三“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实质是追求一种人格美,也成为日后中国文人士大夫仕途失意后的精神归宿。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进入《归园田居(其一)》品评其中陶渊明流露的人格理想。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讲少小时没有附和世俗的气韵,自己的天性本就热爱自然。“无适俗韵”表露了作者的清高孤傲、超凡脱俗,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其中“少无”“性本”是诗人日后进入官场最终又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尘网,意指尘俗之网,仕途之路。讲诗人失足落入尘俗罗网,离开田园多年。“三十年”概述很多年,一说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开始做官到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诗人性非如此为何会误落尘网?其实作为一个官宦世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常态;作为一个饱读儒家经书的文人,学而优则仕也是正统;即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日常,仍需要做官。但也正是多年官场尘俗的耳濡目染,才使得陶渊明真正发现了自己的性本之情,明确了自己的人格追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讲笼之中鸟依恋往日的山林,池里之鱼向往从前的水渊。两句运用比兴手法,以羁鸟,池鱼起兴引出误落尘网中的诗人最终“守拙归园田”。同时两个比喻连用,构成对偶句,强化诗人厌倦官场、向往田园的情感,虽是“误入尘网”,但是“本爱丘山”的性情未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讲在南野开垦荒地,保持拙朴本性归耕田园。这句诗平淡中有深味:结构上,“归园田”点题“归园田居”;同时“守拙”呼应“性本”,“归园田”落实“爱丘山”;内容上,开创性的将“开荒,归田”这样的土地劳作审美化,诗意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入诗,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第一人,堪称中国乡村歌手的鼻祖。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为中国诗歌新添了一种题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方,方圆;方宅,指宅子周围。荫,名词作动词讲,荫蔽。讲房宅周遭方圆有十余亩开垦的荒田,还有搭建的茅屋草舍八九间。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堂屋前,前后交掩成趣。诗人用白描笔法勾勒出田园生活的简朴,却让人感到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上升。讲远处的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这两句远景描绘出南野开荒的诗人田园生活的原生态,画面给人以安静安宁没有纷扰的感觉。可以说陶诗中描写的田园不只是写景,其中蕴含了诗人面对田园质朴生活的安宁感与自在感,寄托陶渊明所追求的保持自我节操,获得自由心灵的人生境界,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原因所在。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讲深巷中傳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声声啼唤。这两句化自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却将原诗描绘的盛世之景化用出农村独有的生活气息。同时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堂前屋后的静景有机结合,使得恬静的田园画面生动活泼起来。
陶诗在文学史上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在一个以感情极尽夸张、辞藻极尽华丽的骈俪文炫技时代,独辟蹊径发现了一种简单朴素的美。这句“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隐隐也渗透了《老子》“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道家理想社会观念。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讲田园庭院内没有那尘俗杂事,乡野静室里有的只是安适悠闲。这句诗既是写景又是写人,流露出诗人在安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没有尘俗杂事,自由而从容。可见“归园田居”其实是陶渊明构建的安置自我人格,理想,情操的“桃花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的田园,又是顺适本性的简单生活。讲久困于羁绊的官场樊笼里,终又返归田园乡野。这两句对比手法的运用,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
陶渊明的简朴的田园生活很容易让人想到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讲过的“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瓦尔登湖》记录梭罗一个人在湖边独自生活两年的所思所感以及跟自然的关系,这本书被认为是当代人本主义的启蒙之作。但很少有人知道梭罗决定走向瓦尔登湖的开始独处生活的那一天,正好是7月4日,也就是美国的独立日。梭罗觉得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一个自己的独立日,真正的以自己独立的姿态,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面对这个世界。
今天,我们每个人也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立日,展现自我生命的态度,完成对自我的寻找,构筑自己的桃花源。
2020-2021学年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7.2*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深入研读,探究归因,聚焦“守拙”,读懂人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共2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7.2*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解题,作者简介,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探究,理解情感,整体感悟,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