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提优精练: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66/0-172275962175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提优精练: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66/0-17227596218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提优精练:6.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6033466/0-172275962183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后复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后复习题,共10页。
知识点一 二氧化碳
1.(2021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中考)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B.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C.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D.大气中CO2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下列实验或现象不能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是( )
3.某班同学在对CO2进行功与过的讨论时,列举的以下事实既可以体现CO2的功,又可以体现CO2的过的是( )
A.CO2可以使人窒息B.CO2可以作气体肥料C.CO2可以产生温室效应D.固态CO2可用于人工降雨
4.(2021山西阳泉中考)实验课上,小明和同学们完成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请结合图文信息完成下列任务。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2)A: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C:实验观察到的现象
①有气泡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持续加热,红色石蕊溶液没有变成紫色,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一氧化碳
5.(2021山东潍坊中考改编)如图6-3-2是CO与CuO反应的实验装置,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图6-3-2
①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②CO被还原为CO2
③玻璃管中发生的反应为化合反应④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
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
6.(2021湖北宜昌中考)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重要作用。
(1)作燃料: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还原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1江苏常州中考)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模仿工业高炉炼铁原理,在如图6-3-3所示装置中用CO还原CuO制取金属Cu。
(1)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前,需要先通一段时间CO2然后开始加热,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________的现象,说明CO与CuO已经发生反应。
(3)为确定反应的最佳温度,兴趣小组利用原位X射线粉末衍射仪来测定不同温度下反应4小时后的固体物质成分,实验结果如图6-3-4所示(该图谱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不同晶态物质出现衍射峰的衍射角不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400℃时,反应的固体产物中含有Cu和________。
②500℃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反应温度至少要控制在________℃以上。
三年模拟全练
8.(2021山东乐陵实验中学第二次月考,9,★☆☆)将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溶液中,然后将其进行加热,冷却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活性炭,充分振荡后静止。在这个过程中,液体颜色变化的顺序是( )
A.紫→红→紫→无B.紫→红→蓝→无C.紫→蓝→红→无D.紫→红→蓝→紫
9.(2021天津一中第二次月考,5,★☆☆)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可防止CO中毒
D.温室效应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想方设法消除二氧化碳等导致的温室效应
五年中考全练
10.(2021黑龙江牡丹江中考,7,★☆☆)对比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完全正确的是( )
A.组成:CO2、CO均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B.性质:CO2、CO都有可燃性
C.用途:CO2可用于灭火;CO可用于人工降雨D.危害:CO2会导致酸雨;CO会引起中毒
11.(2021吉林中考,8,★☆☆)下列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B.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CO2显酸性
C.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D.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说明碳不与任何物质反应
12.(2021湖北宜昌中考,10,★☆☆)为探究二氧化碳能否和水反应,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完成图6-3-5所示四个实验。实验I、Ⅳ中小花变红,实验Ⅱ、Ⅲ中小花不变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I、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B.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
C.实验Ⅱ、Ⅲ、Ⅳ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D.上述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3.(2021山东德州中考改编,1,★☆☆)近日有媒体报道,我国科学家发现“把二氧化碳变成汽油”的高效转化新途径。即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多功能复合催化剂,首次实现了CO2直接加氢制取汽油,被同行誉为“CO2催化转化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据此,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途径可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B.此技术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C.该转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催化剂对转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4.(2021江苏苏州中考,13,★☆☆)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有毒B.二氧化碳常用于灭火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D.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
15.(2021湖南常德中考,10,★★☆)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是一种化合物B.乙是一氧化碳C.丙是一氧化碳D.丙是二氧化碳
16.(2021湖南怀化中考,27,★★☆)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温室气体(CO2)排放日益增加,为降低温室气体含量,科学家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的“人造树叶”。假设每1升“人造树叶”每天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880g并转化为乙醇(C2H5OH),对应化学方程式为2CO2+3H2O eq \(\s\up5(一定条件),\s\d3(=)) C2H6OH+3O2。请回答:
(1)写出该研究的一点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CO2,则1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________棵树吸收的CO2。
(3)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核心素养全练
17.[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2021独家原创试题)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发季节,病人因此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失去生命,让人感到非常痛心。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的现象。CO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难溶于水,被称为“沉默的杀手”。人体吸入C后,往往毫无知觉,甚至出现严重的症状后仍不知何故,从而继续处在高浓度的CO环境中,直至死亡。
回答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泄漏时难以察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有毒,但对人类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一种气体。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它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一个大烧杯中放有红、蓝两个气球。
(1)若红色气球中充满空气,蓝色气球中充满CO2,当向大烧杯中倒入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2)若红、蓝两色气球中各充有一种未知气体,当向大烧杯内倒入一种无色气体时,发现红色气球浮起,蓝色气球未浮起,则倒人的气体为________(填“二氧化碳”或“空气”,下同),红色气球中充的气体为________。
19.[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进行实验探究,请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________。,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3)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间是否反应的设计依据是:生成物和反应物的性质差异。
【提出猜想】
猜想一:二氧化碳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猜想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设计】
用四朵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设计如下实验:
(1)“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________(填物质名称)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实验】
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支持猜想二成立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
实验探究“无明显实验现象时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核心思路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设计对比实验B.控制实验条件C.获取事实证据D.逻辑推理判断
♪♪♪♪♪♪♪♪♪♪♪♪♪♪♪♪♪♪♪♪♪♪♪♪♪♪♪♪♪♪♪♪♪♪♪♪♪♪♪♪♪♪♪♪♪♪♪♪♪♪♪♪♪♪♪♪♪♪♪♪
《参考答案及解析》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知识能力全练
1.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A错;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只能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B错;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C正确;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D错。
2.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往盛有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倒入一定量水,振荡后发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往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充满空气的气球上浮,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倒入二氧化碳的纸袋下沉,充分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3.CA项仅体现了CO2的过;B、D项均只体现了CO2的功;正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但是全球变暖已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温室效应既体现了二氧化碳的功,又体现了二氧化碳的过.故选C。
4.【答案】(1)锥形瓶
(2)CaCO3+2HCl=CaCl2+H2O+CO2↑
(3)①碳酸受热分解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合理即可)
②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或溶液中含有盐酸(合理即可)
【解析】(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锥形瓶。
(2)实验室通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或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3)①碳酸受热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故有气泡产生;②盐酸具有挥发性,二氧化碳气体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持续加热,红色石蕊溶液没有变成紫色。
5.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成了红色,①正确;一氧化碳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CO被氧化为CO2②错误;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③错误;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利用一氧化碳燃烧产生的热量给玻璃管加热,既有效地防止了CO对空气的污染,又充分利用了能,④正确.故选B。
6.【答案】(1)2CO+02 eq \(\s\up5(点燃),\s\d3(=)) 2CO2(2)CuO+CO eq \(\s\up5(△),\s\d3(=)) Cu+CO2
【解析】(1)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点燃是2CO+02 eq \(\s\up5(点燃),\s\d3(=)) 2CO2;
(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O eq \(\s\up5(△),\s\d3(=)) Cu+CO2
7.【答案】(1)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2)变浑浊(3)①Cu20②CO+CuO eq \(\s\up5(△),\s\d3(=)) Cu+CO2③500
【解析】:(1)尾气中含有有毒的一氧化碳,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污染环境。
(2)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时,说明CO与CuO已经发生反应,因为加热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①根据图示可知,400℃时,反应的固体产物中含有Cu和Cu20。②根据图示可知,500℃时,固体产物中只含有Cu,即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 eq \(\s\up5(△),\s\d3(=)) Cu+CO2。③根据图示可知,500℃及以上温度时,固体产物只有铜,故用CO还原CuO制取纯净的Cu,反应温度至少要控制在500℃以上。
三年模拟全练
8.A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加热后碳酸分解,溶液又由红变紫;冷却后加入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吸附溶液中的颜色,最终溶液变为无色.故选A。
9.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将氧化铜还原成铜;二氧化碳不具有还原性,不能将氧化铜还原成铜,A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正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在室内放一盆澄清石灰水不能防止CO中毒,C错误。因为有了温室效应,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才提高到目前适合人类生存的15℃,因此不能消除二氧化碳等导致的温室效应,D错误。
五年中考全练
10.A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A正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B错误;一氧化碳可用作气体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等,但不能用于人工降雨,C错误;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导致酸雨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D错误。
11.C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可防止CO中毒,A错误。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B错误。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C正确。墨中含有炭黑,主要成分是碳,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用墨绘制的古画经久不变色,D错误。
12.D实验、Ⅱ说明醋酸可以使小花变红,水不能使小花变红,A正确;实验Ⅲ中小花不变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B正确;实验Ⅱ说明水不能使小花变红,实验Ⅲ说明二氧化碳不能使小花变红,实验Ⅳ中小花变红,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能使小花变红的新物质,C正确;题述实验说明碳酸和醋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D不正确。
13.C由于该途径能消耗二氧化碳,因此能有效缓解全球温室效应,A正确;该技术能获取汽油,因此可减少石油的使用,B正确;汽油是不同于二氧化碳的新物质,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C不正确;D正确。
14.A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二氧化碳无毒,A项说法错误;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可用于灭火,B项说法正确;干冰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项说法正确;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D项说法正确。
15.C甲为黑色固体,常见的黑色固体有碳、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等,甲可以点燃说明具有可燃性,因此甲为碳;乙和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因此乙为二氧化碳,丙为一氧化碳,故C正确。
16.【答案】(1)减缓温室效应(2)20
(3)解:设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x。
2CO2+3H2O eq \(\s\up5(一定条件),\s\d3(=)) C2H6OH+302
8846
880g×30=26400gx
eq \f(88,26400g) = eq \f(46,x) x=13800g
答: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可得到乙醇的质量为13800g。
【解析】
(1)“人造树叶”可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减缓温室效应;
(2)若每天一棵树平均可吸收44gCO2,则1升“人造树叶”一天吸收的CO2相当于880g÷44g/棵=20棵树吸收的CO2;
(3)由1升“人造树叶”工作一个月(按30天计)吸收二氧化碳的质量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得到的乙醇的质量。
核心素养全练
17.【答案】(1)一氧化碳气体无色、无味、无臭
(2)2CO+02 eq \(\s\up5(点燃),\s\d3(=)) 2CO2(或CuO+CO eq \(\s\up5(△),\s\d3(=)) Cu+CO2或Fe2O3+3CO eq \(\s\up5(高温),\s\d3(=)) 2Fe+3CO2)
【解析】:
(1)因为一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所以泄漏时很难察觉。
(2)一氧化碳气体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一氧化碳气体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单质。
18.【答案】
(1)红色气球浮起,蓝色气球不上浮
(2)二氧化碳空气
【解析】
(1)空气的密度小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当向大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时,充有空气的红色气球会上浮。
(2)当向大烧杯中倒入气体时,红色气球浮起而蓝色气球未浮起,说明所倒入气体的密度比红色气球内所充气体的密度大。
19.【答案】
【探究思路】(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前三种体现物质变化的宏观现象答出一种即可,后三种体现能量变化的宏观现象不写也可)
(2)不能
【提出猜想】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1)稀盐酸(或稀硫酸等)
(2)向第二朵纸花喷水
(3)验证CO2能否使紫色石蕊变色
【实验结论】②③不变红,④变红
【反思交流】ABCD
【解析】【探究思路】
(1)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为是否生成新物质,观察到的可以作为判断依据的宏观实验现象有生成沉淀、气体、颜色变化等并伴有吸热、放热、发光等能量变化等;
(2)CO2溶于水无明显现象,不能用观察的方法判断是否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根据猜想一的内容知猜想二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与水反应。
【实验设计】
(1)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因此“实验设计①”中的稀醋酸还可用稀硫酸等代替;
(2)“实验设计②”的具体内容是向第二朵纸花喷水,检验水能否使纸花变色;
(3)“实验设计③”的目的是验证二氧化碳是否能使纸花变色。
【实验结论】②③中纸花不变色,说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纸花变色,④中纸花变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同步测试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物质的名称与化学式一致的是,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941gD,用化学用语填空,氯化钯可用于检测CO,写出下列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水的组成课后作业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氢气的说法错误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习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某净水装置如图4-2-1所示,下列有关水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