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3《孟子》三章课件,共48页。
23 孟子三章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上册一、新课引入 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你可知道?正因为有这样一位有远见的母亲,才成就了一代大思想家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三章》,了解一下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孟子于晚年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散文气势磅礡,感情奔放,富有鼓动性,其文章语言流畅,笔锋犀利,论辩深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关于《孟子》二、新课讲解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影响力的大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二、新课讲解二、新课讲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新课讲解读准字音夫 郭 粟 寡 戚 畔fúguōsù guǎqīpàn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二、新课讲解结合注释,理解文义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注释: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古义:外城。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是:古义:这二、新课讲解译文: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注释: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 去,离开 。②二、新课讲解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二、新课讲解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注释:域: 古义: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以:凭,靠。固国:巩固国防。固:使······巩固威:形容词作动词,威慑。兵革之利,武器的锐利。 译文: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二、新课讲解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注释: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译文: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二、新课讲解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注释:故,所以。译文: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二、新课讲解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战争胜负的要素: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要素:人和二、新课讲解3.为了证明论点,作者摆出了什么论据?举了两个事实论据:(1)攻城一方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的重要性。 (2)守城一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却弃城而逃。论证了“地利不如人和” ,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4. 最后作者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5.“人和”的实质是什么?实质: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结构严密,推理清楚,说理深刻,有很强的说服力。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1.本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逐层论证,最后再进一步推论,深化中心论点。2.条理清晰,结构严谨。3.文中运用排比句和对比句,使文章显得气势生动,富有节奏感。四、强化训练富贵不能淫公孙衍( ) 丈夫之冠( )妾妇之道( ) 不能淫( )贫贱( )yǎnɡuànqièyínjiàn读准字音二、新课讲解结合注释,理解文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真正,确实。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会害怕,安静下来就会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怎么,哪里。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教导、训诲同“诫”,告诫。同 “汝”,你。谨慎这里指丈夫准则,标准。译文:孟子说:“这些人哪里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去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去到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女之道。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富贵不能使他惑乱,贫贱不能使他动摇,武力权势不能使他屈服。仁礼义遵从。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景春认为像公孙衍、张仪这样具有“一怒天下恐”的纵横家,可以称大丈夫。1.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二、新课讲解2.孟子提出了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 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二、新课讲解3.作者认为成为大丈夫的两条途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二、新课讲解4.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富贵不能淫》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结论,指责公孙衍和张仪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四、强化训练1.孟子为何要先说“妾妇之道”,有何用意 ?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四、强化训练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引入新课读准字音畎亩( ) 傅说( )曾益( ) 胶鬲( )法家拂士( )quǎnyuèzēnɡgébì二、新课讲解结合注释,理解文义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注释:发:兴起,指被任用。 于:介词,从。 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市:集市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 二、新课讲解译文:舜是从田地间被任用的,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的,胶鬲是从卖鱼盐的商贩中被举用起来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举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的,百里奚是从集市上被买来并重用的。二、新课讲解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注释:任:责任,担子。 是:指示代词,这,这样。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使……劳累。饿:使……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乱:扰乱。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忍: 使……坚忍。 曾:同“增”,增加。二、新课讲解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有的才能。二、新课讲解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注释:恒:常常。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出:指在国外。 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 于:介词,由于,表原因。 生:使……生存。 死:使……死亡。二、新课讲解 译文: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过;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死亡。二、新课讲解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1.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二、新课讲解2.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是以怎样的方式怎样的出的?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是在文章的结尾以归纳总结的方式得出的。二、新课讲解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然后说明人才必先经过一番磨练从正面论证个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从反面论证国家无忧患易灭亡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首先接着最后(中心论点)3.论证思路是怎样的?二、新课讲解三、归纳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本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接受磨砺的必要性和益处。作者的论述思路由人及国,由正面到反面,使论证更加有力。 四、强化训练短文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的地利条件的优越,但“委而去之”,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运用排比句式,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引出“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对比,点明文章主旨。下面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四、强化训练四、拓展延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句意思相同?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至苦寒来。谁经历的忧患多,谁懂得东西多。孟子名言名句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拓展延伸五、布置作业任选一题1.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2.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