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单元名著导读《昆虫记》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3课《_孟子_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3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 第23课《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教案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示范课课件ppt
展开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却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三章中的一篇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许能解答这个问题。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章内容。 3、把握作者论点,理清论证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4、认识到“人和”对于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的主要思想①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②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听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得道多助,失道寡(guǎ)助
天时不如 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虽然)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等。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古:护城河。今:池塘。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之:动词,到。至:极点。
【译文】能行仁政的君王,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王,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要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1.本文首先提出了什么观点?最后得出了什么论断(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3.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议论文 :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1、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2、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3、论证:举例论证、道理(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论据 论证
4.接着,孟子运用一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呢?
反面推出: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
那么,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君王认为: 要想“域民、固国、威天下”,就要在战争中取胜。孟子认为:要想 取 胜, 就要( )。 要想( ) ,就要( )。 要想( ) ,就要( )。
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从两方面举例论证:(论据一) 从攻城一方而言得出:天时不如地利(论据二) ) 从守城一方而言得出: 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从战争到治国)
具体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如下:首先,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从攻城方论证, “环而攻之”,说明占有“天时”,最后却“不胜”,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再从守城方证,守城方有有利的地理条件,却“委而去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经过层层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由论战争巧妙过渡到论治国道理,突出“行仁政”的重要性。
从文章来看,“道”即“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又该如何理解“道”呢?
在现实社会中,对国家外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相处,互不侵犯。对国家内部而言, “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对个人而言, “道”指与人为善,坚守仁义道德。
从文章来看,“道”即“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或引用名言来谈谈。
事例:在抗击疫情和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拔河时大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根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量”等。
主旨 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语录:1、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备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注音和节奏,析内容巧释疑,摆出观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结构图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护城河,泛指武器军备,弃城而逃,使人民定居下来,巩固国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检查点拨划分节奏,检查点拨疏通文意,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人心所向内部团结,表转折,这样却,句首发语词不译,护城河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